规则外面的世界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dent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纽伯瑞银奖作品《大卫的规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也许,这本书的作者西西亚·洛德并不希望写这本书,她也许更期望和儿女们一起过上平平淡淡的普通生活。但是,西西亚·洛德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教养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付出的不仅是肉体的辛苦,更大的精神痛苦来源于社会——这个充满规则的正常社会。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些规则无法形成效应。而他们的父母姊妹,也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与正常世界完全不同的“差异世界”里。对于这些“差异”,西西亚·洛德说:“我既想要哀悼,又想要庆祝。”《大卫的规则》就是西西亚·洛德想要为这个特殊群体传达的声音:在规则社会里,“哪里是我们的容身之所?”西西亚·洛德呼唤一种世界,那就是“规则之外的世界”。她以自己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表达了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尊重。
  《大卫的规则》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教养自闭症儿童大卫适应规则世界时经历的艰辛和痛苦。大卫是一个因智力缺陷而没有规则意识的人。他的行为处处和规则相违背。他会在租片店里大声喊叫,“一定要把电视上播放过的电影都寻找一遍”,“把每一部电影的分类念过一遍”,“念得很大声,全租片店的人都听得到”。这种没有规则意识的行为让陪伴他的亲人倍感尴尬而无奈。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大卫的姐姐,通常负责照顾大卫的凯瑟琳一直努力教授大卫一些正常生活的规则。大卫对于这些规则非常愿意接受,但是他无法接受“可能”或者“看情况而定”这样的意识,脑子里只有刻板的规则,而且要“斩钉截铁”地执行。凯瑟琳告诉他:“如果有人跟你说‘嗨’,你也要回声‘嗨’,这是规则。”当凯瑟琳和别人问话,对方直接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卫就在旁边大声喊“如果有人跟你说‘嗨’,你也要回声‘嗨’,这是规则”,从而惹来了诧异而猜疑的眼光。
  凯瑟琳告诉他另一条规则是“地下室的门必须关上,这是规则”。大卫只要看见地下室的门开着就跑去锁上,甚至将待在地下室里取东西的凯瑟琳锁在里面,害得她差点出了危险。一旦有机会到别人家,大卫就固执地推开一扇又一扇门寻找地下室,坚持要将地下室上锁。
  大卫没有能力去理解社会是怎么运作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凯瑟琳不得不告诉他更多的规则。当大卫在校车上遭到同学嘲笑,而大卫回报以笑容的时候,凯瑟琳不得不告诉他“有时候人家笑是因为喜欢你,但有时候人家笑是想伤害你”;当大卫屡屡大声询问而得不到回答时,凯瑟琳就告诉他“有时候人家不回答是因为没听见,但有时候是人家不想听见”。
  大多数孩子不需要学习这些规则,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自然适应。可是对于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说,这一切都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才能使他懂得怎样和人交往。因为有这样一个孩子,凯瑟琳一家吃尽苦头。除了繁复累人的复健诊所的专业治疗,每天为大卫的错误“收拾残局”,更为烦恼的是,他们的家庭开始滑向“异常”。凯瑟琳害怕街上人们“可怜同情的眼神”,“盯着看的感觉”;不敢邀请好朋友到家里,更不敢带着大卫去参加朋友的宴会;也因为大卫的关系,一些社区活动“其他人都被邀请,只有我们没被邀请”,这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让这个家庭,尤其是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盼望融入社会的凯瑟琳受到极大的伤害。她有一种很深刻的“撕裂”的感觉:“我觉得好像被撕成两半,一半的我想逃到朋友中间当个正常的人,另一半又害怕把大卫单独留下,他自己是没办法生存的。”这种感觉深藏在凯瑟琳心头,她很想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告诉别人她“被劈成两半是什么感觉”:“一半的我在学校和同学的正常世界里,另一半的我在大卫那个凡事都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世界里。两边的世界我都找不到归属感。”
  凯瑟琳的精神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她一方面给大卫越来越多的规则;另一方面,自身也开始陷入规则——她开始自我封闭,缺少信心,给自己制定束缚自己的规则,最后陷入“自我”的精神陷阱。
  西西亚·洛德对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刻画是非常真实的。它展示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知,但是却有着独立意识和尊严的特殊世界。这里面典型代表就是残疾人贾森。贾森是一个坐轮椅的孩子,他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指着一张张写好的字卡“来告诉他妈妈是要喝水、上厕所,还是为什么事生气”。因为字卡有限,所以他要表达的东西也非常有限,所幸的是他头脑很正常,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话。贾森不懂正常世界的规则,但是他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从来不为外面“异样的眼光”所触动,不因为自己是一名特殊儿童而感到羞愧或者自卑,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尊严意识。当凯瑟琳画出图画让贾森在图片上站立起来时,贾森不接受,他并不回避身为残疾的事实并且习以为常;当凯瑟琳陪着贾森一起在外面散步时,凯瑟琳遇到熟人会藏起来,下意识地进行回避;而贾森却能尽情欣赏海水的美丽,还想象用更好的字卡来形容这种感觉;当凯瑟琳快速推着轮椅让贾森体会“跑”“很快”这样的感觉时,贾森积极响应并且潇洒地“跟大家挥挥手”。到了最后,凯瑟琳因为缺少自信而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跳舞,自己陷入了自己的规则,而贾森却毫不怯懦愿意参加这样盛大的舞会,坐着轮椅“滑向大厅”,“掌心打开”,“把手举高左右摇晃”,并且鼓励凯瑟琳也打破规则,“像一百八十度转弯改道一样”,重新“就绪、起飞”。贾森是一个无法行动无法言语的残疾人,但他没有规则的活法远远超过了凯瑟琳。《大卫的规则》通过对贾森这位特殊儿童的塑造,赞美了他们对自我的尊重和完整人格的崇尚。
  《大卫的规则》用一种类似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规则这个隐形存在的人类规范。西西亚·洛德毫不否认规则对于社会运作的有效作用,但是她更加关注规则对于特殊群体的伤害。正常的规则貌似合理,但他们对一个拥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却有着无形而可怕的杀伤力。贾森本身没有规则意识,但是他拥有“规则以外的世界”,那是一个人性无拘无束而充满自尊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提醒我们对于社会特殊人群的态度:在我们付出了热忱和关怀之后,是不是还要有更真诚的态度和破除规则的思维,全心全意给他们理解和尊重?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像我们自己一样去平等对待?而不是以“另类的眼光”或者“同情、诧异的脸色”?
  《大卫的规则》是西西亚·洛德的处女作,她用独特的角度思考,用真切的痛感写作。它称得上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它能让读者触摸到灵魂最深处的伤痛,从而产生深刻的反省。很多国家图书馆把这部书当作少年儿童优秀读物加以推荐,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生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就算不完美,也应该好好对待。也许规则外面的世界更完美,因为她使我们突破了人性的弱点,也更容易保护人类的自尊心。
  发稿/沙群shaqun2010@163.com
其他文献
有一只名叫梦的小鸟  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睡着了,  就会变成鸟巢。  我有一只名叫梦的小鸟,  它的歌儿特别美,  它的羽毛特别俏。  我一醒来小鸟就飞走了,  它飞得特别远,  它飞得特别高。  你问我现在小鸟  飞到了哪里?  我也不知道。  但是到夜里,  小鸟就飞回来,  给我讲飞翔的奇妙。  变成红苹果  魔法师,魔法师,  我要变成红苹果。  看小雨点在叶上跳舞,  听小鸟儿在枝头
我一直想为我的大河写点东西。很多个梦里,我的大河在激越地奔腾,或莹澈,或浑黄,势不可挡地从天边奔涌而来,呼啸而过。我站在很近很近的近旁,近到水花似乎溅到我的身上,近到我能闻到那翻越了千万里千万年的微凉的水汽。每次梦到大河,我的心里就十分平静和悦,我看着它就像看着我的亲人。“你终于回来了。”我听到一个声音在风中呢喃。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我从外面疯跑进来,一头一脸的汗。“你看你,到处疯。”外公嗔
棉花地是一篇神话故事  真的,棉花地  是一篇美丽的神话故事  话说,那里长着的  一株株棉花  好像是从天庭移来的  喝点露水就长,枝繁叶茂  枝杈间结着的棉桃  是巢的一种  一小朵一小朵的白云  正在里面孵着  呵呵,我讲的这些  其实都是铺垫  秋天的棉花地  才是神话色彩最浓的部分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  秋天的棉花地全白了  阳光下,那个白呀  远远望去,你会以为  那是一大片白云悬在那
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江淮平原地区的畜禽粪便产生排放量也在急剧增加,从而畜禽粪便排放造成的农业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畜禽养殖业和区域社会经
1  故事开始的时候,小镇的夏天刚刚开始。夏樱在路的两边一簇簇地盛开,雨水渐渐多起来,潮湿的空气散发着青草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的味道。雨后蓝色的天空里云朵的轮廓清晰得像是被画出来的,偶尔有鸟飞过,轻盈如一朵朵小小云彩,停在电线上,三三两两,亲密交谈。  我才过完九岁生日,坐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那时的我有一个秘密——我喜欢坐在我前面的男生常小夏。  记忆里面周围的男孩子都是黑黝黝的
一连下了好几天雨,天气非常糟糕。  我已经深入到森林内部,好几天都没有看见人烟。每天晚上,我睡在树洞里,瑟缩成一团,忍受着寒冷与黑暗。而白天,最令我恐惧的是,我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却又不得不前行。  在我的意识开始模糊之际,突然有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前方的路。  我猛地抬起头来。山坡下的白蜡木树海臣服在我走过的足迹里,我的斗篷发出猎猎声响。然后,光亮汹涌地来了又迅速地退去,只剩下我和前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备受人们关注,成为当前全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影响土壤碳消长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各种因素,对正确评价农业措施在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