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节目的发展思路和应对

来源 :广告主·市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节目,历经从时政要闻到地方民生新闻、方言新闻的创新热潮,一直是观众青睐的节目类型。然而随着栏目本身生命周期的演进,以及新兴媒体对其年轻受众的分流,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发展瓶颈,亟需找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传统媒介的界限渐趋模糊,媒介融合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趋势。电视新闻节目,其内容凭借公认的权威性、深入性和表现力而占有局部优势,如何在媒介融合中寻求突围的机遇,是摆在中国电视新闻从业者面前的一道亟待研究的课题。
  笔者主要从新闻联动平台的建立、台网互动的探索、重大事件报道以及电视问政节目兴起四个角度,探讨传统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围的一些尝试。
  新闻联动平台的建立
  全面发挥电视新闻的内容优势,并利用全媒体的渠道资源,提升电视新闻的品牌影响力,全媒体新闻资源的共享和联动至关重要。近年来,电视台甚或是电视新闻栏目,纷纷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实现两个或多个平台内容的部分共享。其中,江苏广电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案例。
  自2011年起,江苏广电就开始筹划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建设。其硬件建设包括了手机客户端的开发,网站页面设计等。全媒体记者于新闻现场用3G手段,随时随地把新闻上传到联动平台,由编辑审核通过后,其中一部分第一时间在江苏网络电视台的拍拍新闻专题页上发布,并传给各大电视节目,以及广播频率、网络电视台等播出平台选用,或在江苏台各个频道、频率、栏目、记者的微博,以及总台IPTV发布。
  江苏广电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建立以后,对传统的电视新闻来说,意义深远。在没有全天候新闻频道的前提下,原来记者白天拍的片子要到晚上才能播出,现在突发的、热点的事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优先发布,增强了时效性,并在发布的同时对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收视预告,以求形成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吸引网民回归传统电视媒体平台。而通过全媒体记者的随手拍,又可大大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资源。同时,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其他平台,包括江苏广电各大频道的微博、IPTV平台也相应丰富了内容,提高了实效,江苏广电的品牌价值获得巨大提升。
  台网互动探索进行时
  电视新闻在探索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不少台网互动的新闻栏目,台网之间取长补短,共同传播信息资讯,构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形成跨媒体的立体化传播。
  网络资讯类新闻栏目
  网络信息有更新速度快和内容丰富的特点,网罗网络趣闻资讯的新闻节目由此应运而生。这类节目属于台网互动的初级形态,以介绍网络趣闻、聚焦网络热点、网罗新鲜视频、微博语录和焦点热图为主。
  网络互动类新闻栏目
  于节目中适时引入网友评价,在新闻栏目尤其是新闻评述栏目中,并不鲜见。而将网络互动作为主要看点的节目仍不多见,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夜宴微波炉》。
  该节目开播于2011年元旦,是江苏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夜宴》的周末版,在延续了《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多元争鸣基础上,由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微博嫁接而成。节目对每周首发在搜狐微博上的热点进行梳理并围观最新微博事件,由主持人和嘉宾共同参与讨论,并在节目中设置博友、观众和主持人的即时互动。节目以“人微言不轻,微言不耸听”为口号,突出了网民和电视观众的声音。
  与视频网站的合作
  土豆网于2011年10月份开始启动本地化平台项目,目前已经吸引了数十个地区的地方电视台参与合作,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资源,供网友点播,形成土豆网“地方频道”的概念。
  其中,“上海频道”参与合作的新闻栏目包括《上海早晨》、《午间新闻》、《新闻夜线》、《看东方》、《新闻坊》、《媒体大搜索》,基本涵盖了上海主要频道的强档新闻节目。本来只有地方观众能够收看的地面频道新闻节目,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触达庞大的异地受众群体,起到一定的节目宣传作用。
  重大事件的报道提升综合影响力
  2012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引发了全国人民对钓鱼岛事件的空前关注。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出动,而电视媒体俨然成为了首要信息源和疏理平台。
  在大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权威发布平台的优势得以最大程度体现,而网络媒体上的讨论又能补充电视媒体话题空间的局限,活跃观众的参与度,两者互补,可以显著提升节目综合影响力。
  深圳卫视凭借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直播港澳台》围绕中国周边敏感区域的最新热点事件,凭借强大的记者阵容,深入港澳台新闻现场,邀请港台名嘴,给予最全面立体、最鞭辟入里评论,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大型时事新闻评论节目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节目推行全媒体发展战略,设立官方网站和微博平台,通过不同媒介渠道,以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直播港澳台》的成功使深圳卫视的新闻平台成为国内除央媒以外重大事件报道的主要平台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
  问政节目悄然兴起
  近年来,问政节目在电视媒体上悄然兴起。电视问政节目实现市民与政府官员间的对话,让老百姓的知情权、监督权有了实现的平台。与新兴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表现力在问政节目中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中,问政节目通常设有网络平台,供网民参与讨论,一方面补充了民众的声音,一方面借助网络,吸引更广泛的关注,无形中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电视问政节目虽然不是常规栏目,但应公众的需求而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先进思想。目前这类节目只是在少数地区的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未来可能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结语
  电视新闻节目,历经从时政要闻到地方民生新闻、方言新闻的创新热潮,一直是观众青睐的节目类型。然而随着栏目本身生命周期的演进,以及新兴媒体对其年轻受众的分流,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发展瓶颈,亟需找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媒介融合一方面给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走向更广阔受众群体的契机。事实上,电视新闻内容在网络媒体上的二次传播一直存在,问题是如何令这样的二次传播有益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这对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资源融合和资源利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多媒体新闻平台的建立,使新闻资源既能有随时发布的渠道,又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从特殊事件的网络点击量以及相关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变化上看,新闻联动平台初具成效。不仅如此,台网互动新闻栏目或简单利用网络资讯,或与网络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从收视上来说,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大事件的报道是电视媒体的专长,借力新兴媒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综合影响力。而电视问政节目的悄然兴起,很可能成为新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独特优势。
  电视新闻人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握住新媒体崛起的机遇的同时,也应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规律上的差异,受众群体的差异,寻找最佳的“融合”方式。
  (作者单位:CSM媒介研究)
其他文献
碎片化时间里,阅读成为移动网民的头等大事。我们应该感谢移动互联网把人们带回到了全民阅读时代,同时移动阅读产品也让我们的阅读更加贴身和个性化。纵观市场,已经有很多移动端阅读产品进行了布局,并且获取了庞大的用户量。看上去,这个市场留下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事实的确如此吗?至少英威诺小知CEO唐欣并不这样认为。  唐欣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认为,用户对于新鲜资讯的需求一直存在,并越来越希望资讯能够定制
期刊
触动传媒是国内最大的出租车内互动媒体,在全国范围内7个城市装载了50,000台互动屏幕,每月覆盖7,000万人次。每乘时长平均为22分钟,近7成受众为年龄在25-44岁的一线城市消费人群,并且高达九成的乘客愿意与触动传媒互动。出租车作为城市中主要出行工具之一,其移动封闭空间对于营销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机遇。为此《广告主》采访了触动传媒市场副总裁郑伟达。  “互动”和“移动”,如何
期刊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唯一授权的、专业从事媒体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运营决策支持的公司,中传瑞智雄厚的专业背景在业内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中传瑞智秉承中国传媒大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数据研究经验,不仅宏观地把握住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同时将大数据综合分析引入行业细分领域,做到了更精准、更准确、更有效的反应市场状况。因此《广告主》杂志专门采访了中传瑞智公司副总经理李林杰先生,请他谈谈中传瑞智
期刊
策划:广告主研究院 品微会  执行:《广告主》编辑部  明白“工夫在诗外”的道理,诗人就不会到故纸堆里寻章觅句还踏破铁鞋无觅处,而会深入生活找创作灵感。营销走到今天,突破营销本身的范畴去看待、研究、从事营销工作,或许不仅仅是必要,而是必须。从营销的角度看,仅仅把人当做消费者是没有未来的,而是首先把人当做生活者,当做有着七情六欲、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的人来看待。这样,营销才会突破以往的路径与思路,开拓
期刊
提到服饰行业,相信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一个案例:那就是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在中外媒体面前的惊艳亮相,使得中国广州服饰品牌“例外”意外窜红。一时间,国内服装板块飘红,本土服装走俏,高级定制风靡,第一夫人随访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也让国人对本土服饰品牌的崛起充满了期待。不管有意无意,“例外”品牌的传播模式可谓新颖独到,与本届广告主峰会“突破2013”的主题不谋而合。那么,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
期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安踏体育用品公司副总裁张涛在2013年4月12日《广告主》杂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广告主峰会上引用网络流传的一句俏皮话点明当今复杂纷乱的媒体传播环境。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终端……一个更比一个滚烫的词语层出不穷,本就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营销环境愈发扑朔迷离。正如国家广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在大会致开幕词时概括的那样
期刊
在央视2012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红星美凯龙、圣象地板与顾家家居分别以6808万、6009万元和4820万中标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成为家居企业广告投放 “大户”,家居建材也被认为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4月12日,由《广告主》杂志、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及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广告主峰会暨金远奖颁奖盛典在北京天伦王朝酒店隆重举行。此次峰会也将建材家居行业作为一个单独的分论坛进
期刊
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宣传能够吸引人们关注,提升广告效果的效应。在以用户为主的时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为了在营销中胜出一筹,许多品牌通过借助名人的效应作势来宣传自己。马云说:“我们知道可以敲几个锣,就可以围那么多人,锣都敲得好,戏还能演不好?敲锣都敲卅花来了。”可见,名人对于营销而言,有着敲锣打鼓,营造声势,带动围观的功能,因此,请名人代言也一直为电商所青睐,但是,名人怎么选?如何将名人的效果最大
期刊
内在决定成败,一向如此。但在市场营销中,一个有缺陷的包装设计可以毁掉最好的产品和最聪明的广告,尤其是在消费者的选择日益眼花缭乱的今天。根据美国食品市场营销协会的数据,超市里出售商品的平均数量已经从1977年的10,425种激增到38,000多种。  所以,如何使你的包装脱颖而出呢?为了找到这个方法,《广告时代》最近与宏盟集团位于西雅图的一家设计商店(Hornall Anderson)合作,这家商店
期刊
2013年4月17日,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光耀天润传媒集团的总部,采访久仰已久的郭健副总裁。进入郭健的办公室,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室内散发的佛香气息,郭健以他安静而不乏活力,沉稳而不乏幽默的个人魅力,感染在场的我们。想必,光耀天润传媒也因为有郭健的领导,而增加了鲜明的文化气质。  此次专访郭健,是了解到光耀天润传媒2013年在业务架构和公司建制方面做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今天中国的广告创意产业,发展革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