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的语文教师努力按照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形式、手段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多媒体被广泛使用,等等。课堂上教学新元素的注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关注点模糊不清。对于小学的阅读课文,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认真地多读几遍课文,自然能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而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那教师的作用该如何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又该如何得以充分体现呢?反之,如果教师能将关注点放在语言形式上,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组织上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语言形式中体会到课文内容的情感,也方便教师将语言感情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开展教学。
2.教学形式呆板。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来贯穿整个课堂甚至整门课程。比如有些教师不管课文的内容、性质是什么,所有的课文都是让学生自己先初读、后精读,教师再讲解,或是有些教师所有的都采用单一的体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或是其他的教学形式,而不管这些形式是否适用于该课文的内容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单一教学形式的应用,也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如教师在碰到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的时候会手足无措,课堂上出现赶进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情况。
3.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简单地将新课程的实施理解为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于是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这些教师的初衷也许是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却忽视了教书育人除了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做到“教师为主导”。整个课堂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状态下,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又怎能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钻研教材,精心做好阅读教学设计。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主要精力没有放在钻研教材上,而是将重点放在课外资料的收集和课件的制作上。要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的精髓,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得牢牢把握教材,用心且反复地阅读每一篇课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前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理清,才有可能站在作者和编者的角度上思考和感悟每篇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从而很好地完成整个阅读教学设计。课堂上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给小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和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去感悟文章,将探究权交给学生。而对于含义很深的句子和内容,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做到努力钻研教材,精心做好阅读教学设计,注重朗读指导。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选择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童话类或是寓言类的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脉络及重点,再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果是意境优美、感情丰盈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可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而对于拓宽学生视野的选读课文,教师可采用通读课文再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的教学模式。
3.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教师还要注重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接受文化的熏陶,让小学生从课外书的阅读中巩固课堂知识,补充新知识,学会质疑、思考、探究和发现,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多记读书笔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达到实现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和阅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致远双语学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关注点模糊不清。对于小学的阅读课文,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认真地多读几遍课文,自然能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而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那教师的作用该如何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又该如何得以充分体现呢?反之,如果教师能将关注点放在语言形式上,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组织上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语言形式中体会到课文内容的情感,也方便教师将语言感情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开展教学。
2.教学形式呆板。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来贯穿整个课堂甚至整门课程。比如有些教师不管课文的内容、性质是什么,所有的课文都是让学生自己先初读、后精读,教师再讲解,或是有些教师所有的都采用单一的体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或是其他的教学形式,而不管这些形式是否适用于该课文的内容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单一教学形式的应用,也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如教师在碰到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的时候会手足无措,课堂上出现赶进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情况。
3.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简单地将新课程的实施理解为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于是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这些教师的初衷也许是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却忽视了教书育人除了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做到“教师为主导”。整个课堂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状态下,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又怎能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钻研教材,精心做好阅读教学设计。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主要精力没有放在钻研教材上,而是将重点放在课外资料的收集和课件的制作上。要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的精髓,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得牢牢把握教材,用心且反复地阅读每一篇课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前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理清,才有可能站在作者和编者的角度上思考和感悟每篇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从而很好地完成整个阅读教学设计。课堂上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给小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和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去感悟文章,将探究权交给学生。而对于含义很深的句子和内容,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做到努力钻研教材,精心做好阅读教学设计,注重朗读指导。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选择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童话类或是寓言类的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脉络及重点,再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果是意境优美、感情丰盈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可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而对于拓宽学生视野的选读课文,教师可采用通读课文再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的教学模式。
3.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教师还要注重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接受文化的熏陶,让小学生从课外书的阅读中巩固课堂知识,补充新知识,学会质疑、思考、探究和发现,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多记读书笔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达到实现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和阅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致远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