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综观“对话教学”中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应是“浅”。琐碎、虚假的对话,实质都是浅显的对话。因此,深度的“对话教学”,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对话,有一定深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创新的火花得以真正燃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要达到“深度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入的“师本对话”——深度对话的前提
“对话教学”将教师从课程方案的被动接受者与执行者转变为具有主动精神的实施者、生成者。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也就直接决定了教学对话的深度。以往教师备课习惯看教参,严格按照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要强调深度对话,必须摒弃这样做,树立教参的正确地位。教师和课程的对话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教师要细心研读文本,做到“零距离,全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流淌的情感,真正披文入情,把握住课文的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
要实现深度对话,教师既要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情,对内容作适当地重组。既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重视书本知识与学生认识的联系,使教学更适合学生,对静态的文本予以个性化的解读,使教材真正“活”起来。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度对话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要以民主、平等为前提。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师生间只存在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师生间在人格上不仅相互独立,而且应彼此理解和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思维表现最为活跃。唯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只有关系平等,才谈得上尊重学生主体;而只有尊重对方,才能创设出和谐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才能平心静气地听对方的发言,师生之间才能做到“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课堂才有了“灵性”与“活力”,对话才体现出深度。要落实这一点,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真诚地倾听、倾诉。当然,尊重不等于漠视错误与不足,对于学生的发言既不能只批评,不引导;也不能一味表扬,放任自由。而应客观评价、热情鼓励、真诚帮助。
三、正确的目标导向——深度对话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正确的目标导向是深度对话的关键所在。在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教师对“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理解不够外,与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对对话的本质理解有偏,师生关系不平等,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的深度。而目标不恰当,即使师生关系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仍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比如,仅仅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对话过程肯定是片面、缺乏活力的。如果只重视人文熏陶,忽视了知识与技能,对话又会显得虚泛、空洞……因此,把握文本内涵后,准确拟定对话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语文教学为了什么?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为了人,使人更富有知识、更有价值;从具体的目标来说,要体现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等三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段话对于确立对话的目标很有启发作用:“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四、动态生成,随机调控——深度对话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过程的预设,教师的教案编排很细致,教师上课严格地按照教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过程成为“演示”教案的过程,致使教学变得机械、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对话教学”是创造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课堂上往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对于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既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置之不理,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分析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随机通达。在互动中,及时调整预设目标,使目标不断得到完善、生成,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被激发,从而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其达成新的理解,促进对话不断深入,使课堂成为产生智慧的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有对话才有创新,让对话的语文课堂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盼望的境界: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琴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灵谱写出动人的华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镇竹程初级中学)
综观“对话教学”中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应是“浅”。琐碎、虚假的对话,实质都是浅显的对话。因此,深度的“对话教学”,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对话,有一定深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创新的火花得以真正燃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要达到“深度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入的“师本对话”——深度对话的前提
“对话教学”将教师从课程方案的被动接受者与执行者转变为具有主动精神的实施者、生成者。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也就直接决定了教学对话的深度。以往教师备课习惯看教参,严格按照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要强调深度对话,必须摒弃这样做,树立教参的正确地位。教师和课程的对话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教师要细心研读文本,做到“零距离,全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流淌的情感,真正披文入情,把握住课文的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
要实现深度对话,教师既要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情,对内容作适当地重组。既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重视书本知识与学生认识的联系,使教学更适合学生,对静态的文本予以个性化的解读,使教材真正“活”起来。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度对话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要以民主、平等为前提。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师生间只存在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师生间在人格上不仅相互独立,而且应彼此理解和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思维表现最为活跃。唯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只有关系平等,才谈得上尊重学生主体;而只有尊重对方,才能创设出和谐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才能平心静气地听对方的发言,师生之间才能做到“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课堂才有了“灵性”与“活力”,对话才体现出深度。要落实这一点,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真诚地倾听、倾诉。当然,尊重不等于漠视错误与不足,对于学生的发言既不能只批评,不引导;也不能一味表扬,放任自由。而应客观评价、热情鼓励、真诚帮助。
三、正确的目标导向——深度对话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正确的目标导向是深度对话的关键所在。在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教师对“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理解不够外,与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对对话的本质理解有偏,师生关系不平等,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的深度。而目标不恰当,即使师生关系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仍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比如,仅仅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对话过程肯定是片面、缺乏活力的。如果只重视人文熏陶,忽视了知识与技能,对话又会显得虚泛、空洞……因此,把握文本内涵后,准确拟定对话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语文教学为了什么?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为了人,使人更富有知识、更有价值;从具体的目标来说,要体现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等三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段话对于确立对话的目标很有启发作用:“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四、动态生成,随机调控——深度对话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过程的预设,教师的教案编排很细致,教师上课严格地按照教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过程成为“演示”教案的过程,致使教学变得机械、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对话教学”是创造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课堂上往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对于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既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置之不理,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分析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随机通达。在互动中,及时调整预设目标,使目标不断得到完善、生成,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被激发,从而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其达成新的理解,促进对话不断深入,使课堂成为产生智慧的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有对话才有创新,让对话的语文课堂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盼望的境界: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琴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灵谱写出动人的华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镇竹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