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课堂学习环境的艺术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4319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课堂,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它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为了学习而专门设置的一个场所、一种环境,但可能很少有人认真想过,对学习而言,课堂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环境。如果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课堂未必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学习,也未必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请看一位美国学者对课堂的看法: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中学课堂是一个特别拥挤的地方。它不像是为学习而设计的,而更像是地铁或公共汽车。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除了监狱,还有什么别的地方有大群的人那么长时间挤在一起。尽管如此,在这个拥挤的群体中,却经常不允许学生互相交流。正如菲利普·杰克逊(1968)谈到的——
  学生们必须表现得孤单,而事实上他们不是……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的学生面对面围桌而坐,老师又不允许他们相互交流。这些孩子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在人群中独处。
  这个奇特的地方还有一些既定的矛盾。人们期待孩子们在这里和谐地共同学习,然而孩子们却可能是陌路人——甚至是对手——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学生们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帮助,但又告诉他们眼睛要盯着自己的作业,而且他们经常为了成绩和荣誉而竞争。他们受到有关独立性和责任感的训诫,却被期待着对教师的说教深信不疑,完全服从。教师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作业,同时又提醒他们严格遵守42分钟或84分钟的课堂时间安排。
  这些话令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我们这些教师,真是“见怪不怪”了,我们已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我们已经麻木了。其实细想起来,课堂是个非常怪异的地方,我们在课堂上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都是自相矛盾的、极难完成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真是难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了。
  “这些孩子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在人群中独处。”这话很经典,一下子揭示了学生在课堂上尴尬的生存状态。你在人群中,却必须能够独处;你在需要交流的环境中,却必须独立思考。换句话说,你是在一个最不利于独立思考的环境中学习独立思考,你是在一个最需要独立的地方(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该“单干”的事情)学习群居。
  能改变这种格局吗?不能。这就是说,既要集体环境,又要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课堂学习就是这样矛盾的——鱼和熊掌要兼得。
  课堂这种集体环境,从学习角度来看,有利有弊。它的好处是什么呢?
  班集体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气氛,会形成某种良性的“气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推动作用。在好的班集体里,学生的平均分会比较高;校风良好时,学生就普遍爱学习。本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鼓励趋同而不是求异,青少年又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所以,想学习的学生都希望课堂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们拼命择校,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如果课堂气氛不好,厌学也会迅速传染。人的趋同心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从众学好,也可以从众学坏。再有,学生在课堂上不光学习知识,他们还要同时学习人际交往、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提高讨论和辩论的本领等,在这些方面,课堂显然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些东西一个人自学是学不到的。当然,课堂最有利的地方是,它能够“批量生产”人才,社会成本比较低。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哪个国家也无法取消班级授课制。教育若完全改成一对一的形式,社会成本就太高了,教育就无法普及了。按我国现在的人口状况和普及教育的目标,除了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外,真没有更好的办法。
  然而课堂对学习的害处也是很明显的。凡是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集体人数越多,班额越大,管理任务就越繁重。儿童和少年又是特别难以管理的群体:急不得恼不得,打不得骂不得,说服未必管事,法律又用不上。结果,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在管理和被管理方面浪费大量精力,能够真正用在教和学上的精力往往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效率低几乎是注定的,这又提高了学习的社会成本。学生参差不齐,教师讲课只好取“平均值”,结果是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还没听明白,众口难调。实际上,课堂教学这种形式,要真正因材施教非常困难,它只对中间类型的学生比较合适。课堂管理的最大问题是必须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这就难免犯“一刀切”的毛病。而在“一刀切”的管理中,个性强的学生往往是“挨刀”的,正所谓枪打出头鸟。然而个性与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压抑了个性,就不可避免地会压抑创造性。所以,过于严格的管理固然能提高平均分,却难以培养出尖子生;反过来,课堂较乱,平均分难免下降,但个别学生却可能格外出色。后面还要谈到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性,把它们当做同一型号的螺丝钉来加工肯定不行,因为那样培养出来的将是毫无创造性的“零件”,根本违背了现代公民教育的精神,而且学生也会顽强抵抗,于是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师生之间的无休止的“战争”。
  鱼与熊掌要兼得,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教育者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站上了三尺讲台,你别无选择。
  无奈何,教育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出了如下几种对策:
  1.重点强调集体秩序,以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环境,至于学生个人是否能独立学习,那就看他自己的“定力”了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个策略。这有客观原因,我们的班额太大,按理应该在40人左右,我在河北等地听说过百人以上的班级,简直匪夷所思。班额这么大,光维持基本的纪律就几乎耗尽了教师的全部精力,他也就无暇顾及其余别的什么了。这是注重外部的行为管理的思路。
  2.重点培养个人独立性、个人“定力”,靠每个成员的自觉来形成良好的集体环境
  这是想从一个个学生的思想“内部”入手解决群居和独处的矛盾。这个思路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甚高,而且很费精力,一般都做不到,要做也多是一般的说教,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上述两种办法是两个极端。下面的办法属于折中调和。
  3.集体环境和个人独立交替进行
  教师讲课,要求学生作为相对孤立的个人,直接与教师发生纵向联系;而在需要讨论的时候,则要求学生与学生发生横向联系,以满足学生群体活动的需要。这种办法为很多教师所采用,有效果。
  4.找到集体心态与独处心态的“中点”
  这不是折中调和,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说,即使在集体活动的时候,也搞得比较宽松,不使学生丧失独立性;而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时候,也不忘记引导他们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换句话说,这种集体环境是“独立个人的联合体”。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课堂生存状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只好把这样的课堂看成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那么,什么是宽松的学习环境呢?我的理解是: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提硬指标,或者至少,要求比较实事求是。学生应试压力、排名次压力不大。
  ●师生都不迷信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质疑教师的意见。
  ●学习方法不搞一刀切,尽量因人而异,或者至少分类指导。
  ●课堂纪律相对不那么严格。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这种氛围对尖子生最有利,但是如果弄不好,平均分可能下降。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据英国专家研究,英国学生近些年平均分数上升,而尖子生智力却下降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所以,教学要尽量兼顾二者,要找到培养尖子生和提高平均分的平衡点。
  我国的国情,教师往往片面强调课堂对学习的好处,而忽视其弊端,甚至有意无意把课堂看成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比如某小学,要落实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0万字的目标,就每周开设1节阅读课。(请注意,这就把“课外”偷换成“课内”了)他们如此“细化”这项任务:低段以童话、绘本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段读背古诗,读《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等经典读物,开始指导学生进行积累;高段读《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等名著,开设《走进唐诗宋词》课程。
  课外阅读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照这样安排,“课外”就变成“课内”了。课外阅读如此“细化”,如此“过分干预”,分明是又开了一门新课。把阅读都挪到课内,实际上是否定了课外阅读。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离开学校,就真的不读书了,根本不可能养成在学校外自主阅读的习惯,学校也没往这个方向引导。其实课外阅读指导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只是推荐、鼓励、点拨、交流,至于读不读书,读什么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好像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也没有这种指导能力。教师眼中只有课堂,除了课堂没有别的学习之处,除了集体学习没有别的学习方法。这恐怕是一种职业病,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所造成的。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充满矛盾的地方,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认识了这一点,教师就不会迷信课堂了,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值也就合理了。于是,教师对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种种问题,心态也就会比较平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将更加人性化和实事求是;教师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会那么一根筋地与学生较劲了,他会动脑筋研究。方法的僵硬来源于思维的简单化,只有承认了课堂环境的复杂性,才能真正理解课堂教学。
  (责 编 若 洋)
其他文献
李文嘉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学习刻苦,尊敬老师,成绩优良。在初中时我曾带过他几节课。  李文嘉后来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有一天,我在校园和他偶遇,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有些学生上课听讲不是很专心,下课就玩,晚上甚至去上网,但他们平时作业做得很快,解题思路灵活,考试成绩也不错。而我听课认真,下课经常翻看课本,把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用到学习上去了,却还有一些作业题不会做,需要问老师,考试成
目的:探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婴幼儿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南果梨属秋子梨系,在辽宁鞍山、海城一带广泛栽培.充分成熟的南果梨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果实稍绵软,肉质细腻,甜酸多汁,风味极佳,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大南果梨在朝阳地区栽
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总感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令人难受。教师从内容上把课文的字词句段、布局谋篇拆分得支离破碎。把原本意境优美、充满趣味的文章变成了汉字词语的堆砌。教
我们做班主任的能拥有什么?班主任的津贴很少,即使在北京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工作还特别繁重,支撑我们当班主任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我想,这来自于其他行业所不可能收获的学生与我们之间最纯粹的心灵交流。在这个浮躁、利益至上的时代,还有谁能像班主任这样拥有孩子水晶般纯净的心灵呢?做班主任是幸福的,幸福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只有当我们的心灵纯净的时候,做班主任的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当班主任不容易感到幸福,除
阐述了果蔬气调贮藏的发展历史,对果蔬采后生理的影响与主要方式的研究概况及进展进行了报道.对机械气调库的主要设备、MA包装的建立方法与研究应用重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果
看到舞台上的演员随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那种和谐总让人心动神飞。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主体地位.展现出美丽的舞姿呢?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教师如果能够注重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乐趣,学生就能保持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的确,不少教育家都指出过,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也不是成功
最近.笔者对我市农村初中学校开展新课程所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重视的不到30%,经常性、有计划开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开设了五个探究性专题,这些专题,突出了服务日常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