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贴近生活”遮蔽了儿童的心灵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次,笔者有幸被一家语文学术机构邀请观摩习作课。笔者听取了九节习作指导课,不管是老师们的课后反思还是专家评课,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贴近儿童生活”。这一点,看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改变,纠偏以往过度拔高“立意”的倾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儿童作文要贴近生活现实”。然而,听完指导课,笔者有意再查阅儿童的课后习作,一些话如鲠在喉,有不吐不快之感。我们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妈妈的童年》和《下雨后……》两节课中学生习作各一个片段为例:
  习作片段一(《妈妈的童年》):今天,老师布置我们去调查妈妈的童年,我特意邀请了外公到我家做客,我采访了外公。外公笑着对我说:“妈妈小时候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有一次,他的舅舅外面买肉回来,妈妈吃了三碗饭。”外公还告诉我由于当时粮食也紧张,外公只能让我妈妈吃了,外公只是吃了稀饭。他们生活真的苦……
  习作片段二(《下雨后……》):下雨了,大家都等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来接自己。操场上布满了红色和绿色,挨挨挤挤。我边在教室里做作业边等,反正我知道我爸妈下班迟,下这么大的雨我看也一定会来接,不用紧张。做了半个多小时了,学校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一人了。值日教师也在清校。我只好用学校的电话挂给了我母亲,正当我挂完电话时,爸爸开着车在校门口一直按喇叭,我知道一定是爸爸,于是我像箭一般冲出校门……
  上面两个片段,可以说,学生选材都贴近了生活,语句通顺、流畅,作为儿童作文,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我读完,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你看看,作为孩子妈妈的童年时代,难得吃上一次肉,而小作者身处幸福的生活中,难道不会对当初爸妈辛酸生活发出内心的感叹吗?难道不会对照自己的童年生活发出内心的遗憾或内疚吗?再看“片段二”,下大雨,大家都回家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紧张的事,这个片段中没有见到这个学生的内心描述,当时真不紧张?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刻划自己心理。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此作文,儿童心灵往哪去了?
  习作表达要“贴近生活”,本当之无愧,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儿童作文理念之一。近几年,人们关注也很多。但把生活当作儿童习作的客观对象,认为习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同时,忘却儿童对事物(生活)的心灵反映或儿童主体精神欲求,会使儿童的灵气丧失。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山野中一棵树在随风摆动,如果儿童只看到了树在摆动,也就是说树在孩子的心中还是一棵树,也不过是客观事物(树)在孩子们心中的客观反映,那就一点也不动人。如果这棵树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触发“景语”,孩子们内心就出现这样的“情语”:风婆婆为树姑娘按摩起来,你看,树弯下腰来表示道谢!也有这样想的:你看,春天来了,树低头倾听小草的绵绵细语,想用自己的手轻轻触摸大地,向小草致以节日的问候!这样的表达才富有灵动,才是儿童式的表达,才是心灵的表达!可惜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这样的感受,以“树”写树,毫无动人之处。
  
  二
  
  由此,贴近生活,不是呆板地看生活,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生活。单纯强调贴近生活,也就意味着要多观察生活,往往造成观察的表面化,表达的模式化。现实的习作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无不强调学生要多观察,且要仔细,然而同写一篇《美丽的秋天》,儿童的观察惊人相似,“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果实累累”、“到处一片金黄色”,提笔即用此类词已不是个别现象。这样的表达,实属概念化,因为儿童往往先入为主,生活还是生活,生活尚未进入儿童个人的内心。一旦贴近儿童心灵,也不缺有独特敏感力的句子,你看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秋天,收获的季节。这里的秋天不如家乡的秋天,地处平原,没有了秋风扫落叶,没有了金风送爽。天气依然炎热,似乎夏天的锦旗还没有和秋天相交接。你看,树不显春天季节的绿色,草不露春天的茂盛,虫子不显春天的动听。不知为何,秋天变了,一切都显得枯燥无味。
  你看,这位小作者自我感受独特,没有重复别人的感受,用自己的心灵表达自己的世界。仔细考究,大量的观察无质量,缘于没有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去碰撞,失去了自我,这也就是学生习作造成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找不到对象的特点,是因为找不到自我的特点。从写作实践来说,未经主体,(或者自我)情思同化的,不带作者特别的痛苦和欢乐的生活,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习作中的生活,不能没有作者特殊的体悟和发现。因而,贴近生活的前提不能不是贴近作者的自我,不能贴近自我活跃的心灵,则永远也不能贴近生活,有也是肤浅的。
  
  三
  
  再次,“贴近生活”的理论应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用儿童的眼光看问题,否则,习作一旦缺乏儿童的想象,容易染上成人化的色彩,教师也就难免以成人固定的观念扼杀孩子的心灵。“孩子感受、观念不同于成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其想象远比成人自由、多元”。要贴近孩子的自我,就不能不贴近孩子年龄特点,也就不能不贴近孩子的想象。也就是说,儿童那种不拘一格的想象,往往是文章的亮点。笔者有意就一个问题分别问孩子和成人:早晨,阳台上的菊花开得特别鲜艳,你猜猜是为什么?成人的回答单一,即菊花经过露珠的滋润,显得特别精神。而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菊花提足精神,更好地追随太阳,花儿笑了;有的说,因为昨夜睡懒觉,早上伸懒腰;有的说,菊花经过雨露的滋润,想展示它们的身段。成人用了科学思维,而儿童贴近了自己五花八门的想象。也就是说人们越生活化,贴近现实,就容易走向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这样,“贴近生活”就成了惟一正确的答案,所表达的语言也就十分枯燥了。
  从写作实践来说,真实的生活和心灵,是绝对离不开想象的。贴近生活,不可忽视儿童的想象空间。比如某地的旅游景点一定是秀丽的,我们就要求儿童写作时要写出景色的美丽,表达祖国山河的壮观。不这样,似乎习作不求真。长期如此,儿童观察景点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不知不觉之中,就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感受,往往被视为不真实,或者“立意不高”。殊不知,文章不是生活真实的照抄,而是儿童个体生命感触真实的提纯。当然,文章中真实,是在想象中提练过的,这种想象往往贴近儿童心灵。所以,我们说想象有两种,一种是贴近孩子心灵的想象,一种是贴近僵化概念的想象。前文也谈及,有时我们的作文课堂中,把儿童的想象概念化了,如写到老师就想到蜡烛,写到母亲就想到“无私奉献”的品格,这实际上是排斥了孩子的灵气,而把僵化的、模式化的、概念化的生活当作本质。
  我们不是否定“贴近生活”。写作,我们更应强调贴近儿童的心灵,只有贴近儿童心灵,才能有个性表达。这一点,对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职称竞聘时。某数学教师在学习了上级有关职称竞聘的指导意见后,觉得自己积分很少,没有晋级的希望,也就不再关心这件事了。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当他路过学校的校务政务公开栏时,一群学生正挤在公开栏前议论纷纷:数学老师在这儿,怎么这么点分呀……一向工作认真负责、自尊心强的某老师见自己的学生正指着自己的名字,顿时脸色大变,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去。连续几天,学生指点自己名字的一幕不时呈现眼前,搞得自己异常沮丧
最近,李岚清同志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又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基建的发展已经全面展开,虽然各项技术领域已经相对成熟,但是桥梁桩基施工的质量问题却成为这一行业的突出问题,针对此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
贵阳市小河开发区自建区以来,14个村的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已经找到了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一套成功办法。但是,城市32个居委会基层社会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一、加强理论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要领导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没有高素质和一定理论修养的领导干部是不可能胜任的。不
在对国外发达国家英、美、日火灾爆炸评价方法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油库火灾爆炸综合评估系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借助安全系统工程理论,运用事故树FTA分析法、Fuzzy综合评判
教材分析  《陈毅探母》是苏教版小语教材国标本第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生病的母亲,与母亲亲密交谈,并为母亲洗衣服的事,表现了他们母子之间的亲情。一年级学生对陈毅元帅的生平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另一方面,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一年级孩子却一点也不陌生,儿女应当孝顺父母的道理,孩子们还是懂得一点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文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作
(一)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
本文通过对建筑物鉴定和加固的必要性、原则、方法的论述及工程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建筑物鉴定与加固的概念和我国现行的实用鉴定法工作程序;对新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特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