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间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尝试

来源 :艺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8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是设计类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培养艺术素养和提升设计能力的必要途径,而基于地域元素,闽台民间美术以民间美术为起点,以闽台地域为依托,在进行艺术基础通识教育过程中,架构更丰富层次的地域民间美学.因此,探寻更加合理的闽台民间美术课程体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其地域性与现代设计的赓续得到很好的结合,有效运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二老互促互调的滚动方式推进闽台民间美术课程,让其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中产生设计活力.
其他文献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各大非艺术专业类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并将艺术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以理工科为主要核心学科的院校中艺术教育类课程较为滞后.文章分析理工科院校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境,总结了应对方法,并以蓝晒印相工艺在课程中的实践效果为例进行说明,以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并且有意识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
乔托·迪·本多内(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先驱,是让绘画脱离神性回归人性的人文主义先锋.乔托作品中的天使形象受到时代文化背景、绘画技法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色彩丰富、情感饱满、动感强烈的视觉特点,具有引导观者视线、协调画面构图和烘托画面氛围的重要作用,乔托还极具创造性地运用笔触长短、方向和形状来营造天使形象虚实相生的视觉动感,从绘画技法上看具有跨时代的重要研究价值.
为更好地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丰富用户情感体验,文蕈研究了移情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其概念及目前移情理论的发展经过,并概述了移情的两个部分;其次分析了移情理论在设计活动中的三个层次以及移惰设计常用的手段与方法,并给出了实例;最后以高速列车外观设计为例解释移惰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玻璃艺术史是古代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工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梳理与玻璃相关的几个名词、玻璃的化学成分、玻璃制造中的仿玉观念、贸易交流等活动对玻璃艺术的刺激作用,呈现出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内蒙古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的罗花鸟绣夹衫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代纺织品.其纹样体现了宋人对绣画的审美和针巧技法,是一幅逸趣横生的观赏佳品.刺绣的花纹图案和刺绣方式极为丰富,包含了“春水秋山”和“满池娇”两种代表性纹样,在织造技术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现有的服饰展现形式缺少创新性,无法吸引观者,阻碍了服饰文化的传播,因此利用动态新手段,探索服饰纹样艺术信息的呈现新方式,显得十分迫切.本课题尝试立足技术融入、形象重塑、内涵外显三个维度,对罗花鸟绣夹衫所蕴含的纹样艺术文
正定高照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种民间杂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城铺镇最其代表性.文章基于正定高照的相关资料、实地调研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从艺术设计学的视角对其材料工艺、审美特征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寻其中的艺术价值和体现出的设计思想.
“鹰隼”形象以行云流水之线条、惟妙惟肖之姿态成为辽代丝织物中极具时代特征的装饰纹样.文章基于详实的考古资料,在对其进行溯源的基础上,着重从以“擎鹰”备猎为主题的独立纹饰、以“纵鹰”捕猫为主题的连续纹饰及以“控鹰”巡猎为主题的综合纹饰等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同时,从与之关联的习俗之凝练、贵胄之偏好及精神之展现等三个层次深入解读其内涵.期望为辽代丝织物中“鹰隼”纹饰的研究提供较为详尽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启示.
艺术设计教育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蕴含着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出发来探讨如何发挥艺术设计类课程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达到艺术设计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术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诸如课程和学位论文抄袭、剽窃、写作不规范、缺乏原创性等,不胜枚举.文章通过分析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暴露的普遍性问题,试图探究这一问题出现的缘由.其中既有学生自身对精读经典文献的价值认识不够、学习动机浮躁功利、先期基础薄弱等主观原因,也涉及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制度的限制因素和他者的态度等客观原因.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培养单位的重视,督促我们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进行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