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实现“真学语文”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学课堂理论源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学建议,体现了异曲同工的传承发展。真学课堂,应该以让学引思为核心,为学生自由、自主、自然、自信学习语文服务,多给学生创境引学、搭建平台展示、总结反思提升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讲真话、表真情、做实事的乐园,将虚无、形式的“假”学赶出课堂。
  一、自主预学,了解“真实”自我
  不会预学的学生不能真正懂得学习。先学后教的本质就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我预学的时间,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带着质疑深入课堂。“真学语文”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是要给学生更多自我阅读、自我生疑的机会。
  借助相应导学案引导学生预学,更能使课堂富有新鲜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阅读指导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读题目:20岁的肖邦为何离开自己的祖国波兰?送别肖邦的银杯里装了波兰的泥土有何用意?肖邦的临终遗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很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肖邦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产生了深深同情;对他的宁可流亡他乡,也不愿意为沙皇俄国卖命的品质由衷敬佩。有的学生在预学中这样写道:肖邦离开华沙,也是他开辟另外战场的重要选择,而著名的《革命练习曲》正体现了“时势造英雄”。在搜集了学生诸多意见的基础上,我就“如果能时空穿越,你有与肖邦进行对话的机会,你会怎样和他交谈?”从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定能倾听到真实的心声。果然,有的学生说道,我会给肖邦深深鞠一个躬,因为他不仅是可爱的艺术家,更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爱国者;有的学生说,我会和肖邦先生探讨怎样拿起手中的钢琴与侵略者作最顽强、最坚决的斗争……
  创设多样化的导学题目,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思考,便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主动阅读和主动探索。尊重学生的差异,多设计与其认知能力水平相关的话题,让他们在自我尝试中主动思考文本。引导预学应该突出对学生经验、前期知识、困难、需要以及学习风格的关注,让他们享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权。
  二、小组合作,彰显“真正”互助
  带领学生走出过度依赖教师讲解和教参解读的被动应付学习模式,就是要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合作、自然沟通,在真讨论、敢辩解过程中获得语感。学生真正的互助过程就是他们真正探学的开始,就是他们团结进步与和谐发展的结果。
  小组合作基于探学,让学生作为主体重新回归课堂。例如,在《船长》教学引导中,我让学生围绕“诺曼底”号轮船沉没进行交流,建议学生就“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配合哈尔威船长”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结合上述问题主动交流,帮助他们在七嘴八舌中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激活无限的思维灵感。有的学生说,帮助船长放救生艇,并负责维持好秩序;有的学生说,我会给受到惊吓的妇女和儿童开展心理安抚,帮助他们走出过度惊慌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学生讨论完毕,我又出了这样的思考题目:人们为什么能够全部逃离?学生便又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靠严明的纪律,有的说是靠团结协作,有的说是有了船长这样临危不惧的指挥。结合学生的讨论,我则从互助进步的角度帮助学生就合作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阐述。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真正探学中找到“渔”法,让他们有了更多足以交流感知的机会。运用任务驱动,让小组成员在明确学习责任、目标的过程中各抒己见,走出“人云亦云”的窠臼。教师以指导合作为重点“让学”,让出话语权,让出探究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校场,定能产生“各显神通”的景象。
  三、展演创意,丰富“真率”个性
  一堂没有学生创意的课堂定然不会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转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单一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自然、自信的互动中展示各自的才艺,让课堂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真学理论。
  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鼓励他们“毛遂自荐”。例如,在《牛郎织女》的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以自拍微电影的方式活化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己推选导演、剧务工作人员、演员角色等,以“鹊桥会”为主线来演绎牛郎与织女曾经美满而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扮演了牛郎,虽然辛苦,但仍然是一副乐天派;有的学生扮演了织女,善良、美丽……在语言表达上,他们运用时下较为流行的说唱形式,也有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演唱风格来表现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字正腔圆的唱功让教师和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在学生模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拍摄花絮的电视采访形式,就“演绎的角色有何感受”为话题,现场畅谈。很多学生结合人物角色的不同,就各自的认知主动梳理出相应的心理、人物品质等,使得他们在以课文为剧本的展示中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多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走出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在主动梳理知识要点的过程中拓展认知思维,更利于他们展现自己的精彩。尊重学生的差异,多给他们个性展示指点,让他们在有指导的再创造中积淀文化知识。
  四、随堂反馈,获得“真知”灼见
  真学课堂是以尊重差异、相信学生、鼓励尝试、提倡质疑、修补完善为结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清问题,则更利于教师有的放矢调整教学策略。将巡视倾听与真知对话作为启思发问的基础,定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当堂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拓宽认知视野,能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临近结束之时,我以“一位态度傲慢的议员提出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时,林肯说出的三个‘永远’”为话题,让学生仔细琢磨其中的内涵,以此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感悟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永远”代表了林肯对人民的尊重,是对广大底层人们的一种关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为他们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有的学生说,此处的三个“永远”,表现了林肯先生对劳动的高度赞赏,流露出“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后,我引导他们就林肯的敏锐机智、宽容大度、怡然大方等方面剖析其个人的品质,并要求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最伟大总统——林肯”为话题,运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搜集相關资料,并在下堂课上分享。借助这样的问题对话,能够帮助学生跳出原有的认知思维束缚,能主动将老师启发性问题变得更有现实指导意义,能使得对话交流更加自然、更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集思广益。
  随堂反馈过程,应把握好问题的目标性,教师应在调控中把握好度,不可太过随意,更不可局限教材。反馈的形式可多样,像当堂小练习、一次深度对话、问题竞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学激情,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
  生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真学语文课堂,更多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真学课堂也印证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始终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在情趣浓浓的环境氛围中主动“书声琅琅、议论阵阵、笑声纷纷”,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定能使得语文由“基于教”向“为了学”转变,也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必要基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