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追求高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互动,把握好探究的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要落实到实处,课堂要向课外延伸,密切联系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在知识、能力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改的目的不排斥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还要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实质,在细节上花功夫、动脑筋,这需要协调“四对”矛盾,真正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最优化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互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气氛非常热烈。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和有效教学,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性和思维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找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设定几个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没有来自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有时更是一种形式;一些表演蕴涵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有的甚至毫无关联。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典型的“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共同讨论,教学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教者可在位置的编排和小组成员的设计上改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者曾在这方面有过较为成功的探索,上语文课有专门的座位表,有利于解除已经形成的空间感,反而增添了新鲜感和参与感,小组成员组合时要注意均衡分配,这样可以达到组内带动作用,组与与互相竞争,从而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融,知识上的融会,能力上的贯通,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二、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寻的,最终形成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
  探究活动能否得到高效,关键是学生能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而这有取决于教者对探究活动的问题设计。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应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三、目标的“实”与“虚”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但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往往偏离三维目标:一是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对基础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二是强化基本概念、观点和方法技巧的教学,整堂课是从知识教学到解题训练,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感悟,却少有提及甚至不提,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辨正统一。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固然很“实”,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能“虚”。学生只有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从贴近生活的体验出发,思考人生面对的问题,形成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内化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课堂的“内”与“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但与其他学科互为渗透,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想要学好语文紧紧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比如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并形成大语文课的氛围,这样就能使得课外的延伸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的“内”与“外”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和新的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主动获取英语知识。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来主动地接受知识。  【关键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主动性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互相配
期刊
【摘 要】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十分重视的环节,同时也是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甚至无奈的过程,如何改变以往的复习模式,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愉悦,笔者觉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情境;复习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线老师一定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即对化学复习教学的思考。目前初中化学课堂主要的复习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知识点,教师归纳知识点,教师出典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形势下,提高历史课堂灵动性的最佳策略之一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激活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进行了情境教学法的探索与运用,主要情境创设有:创设问题、角色扮演、引入竞争、实践活动四种教学尝试。  【关健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创设  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所谓“活”,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
期刊
近几年来,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学教育改革的亮点,已日益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注意,逐渐形成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数学开放题”并非是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审定的规范数学名词。对数学开放题的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一些学者有如下的论述:  ●有多种正确的答案的问题称为“不完整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封闭题是指条件恰当(不多不少),答案固定的习题,开放题是条件多余需选择,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
期刊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它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那么
期刊
【摘 要】初中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和学生锻炼实践的双重作用,逐步养成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但“学无止境”,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高效的指导和辅导。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在辅导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经验基础上,对如何更加有效开展的开展数学学习方法辅导,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辅导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开展教学活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旨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正确使用提高策略,可以引导学生问题的提出,完善数学思考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中数学,是一门理论与逻辑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提问策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实效性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期刊
【摘 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平抛运动与斜抛运动;助产术——问题教学法  引言:《抛体运动的规律》是曲线运动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自主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且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能否找到一种教学方式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自
期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巍巍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和迁客骚人,也留下了多如星辰、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从《诗经》到《离骚》,从百家争鸣的论述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文学的展现也是历史的记载,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家美文和诗篇佳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