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ei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路径,其实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形象描述。结合部编教材一年级《影子》一课儿童诗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方式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具体策略为:强化语用教学,优化教学路径;稳定教学语境,优化教学路径;借助思维统整,优化教学路径。
  [关键词]语文要素;教学路径;部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84-02
  何谓教学路径?通俗地说,是对教学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围绕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策略、设计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把握着课堂方向,而且还能有机地落实语文要素,推促课堂教学生成精彩。笔者结合部编教材一年级《影子》一课儿童诗教学为例,浅析借助优化教学路径以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以便参考。
  一、强化语用教学,优化教学路径
  强化语用教学,不是概念,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索。比如《影子》这一课儿童诗教学中,其目标中有这样的一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少教师都把“轻声”这一语文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从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可以说是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的。但少数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过于“故弄玄虚”,往往从专业角度反复强调“轻声”读法,即前面的字读重一点,后面的字读得短而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毕竟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专业描述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很难理解,即便能够理解,在读中也无法更好地把握。
  这种对语文知识的“技术化”教学,过分强调专业讲解,却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语用训练时间,属于一种不良教学现象。比如在这首诗第一小节中,有些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验文字,而是进行机械讲解,分析诗中“小黑狗”形象,甚至还引导学生分析其好处。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因为一年级学生还无法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其妙处,结果教师只能自言自语,说其比喻非常形象,非常有效。这样一来,本该师生互动的场面,就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结果自然十分尴尬。
  要落实语文要素,其教学不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掌握术语,而是通过一定的语用训练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概念化教学,尽可能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在其教学中尽可能从一个学习活动走向另一个学习活动。同样也是这一课“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的训练目标,教师可以将其细化成“读好停顿”“读准轻声”等学习活动。具体环节设计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看看、听听、比比、说说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好动爱表现等特征,采取竞赛形式,或者闯关活动,以便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推促教学走向精彩。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小黑狗”只能与生活产生联系,但是无法引导他们从中感知语言表达的妙处。对此教师不要着急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熟读,或者比赛读,甚至是“误读”,比如将“小黑狗”读成“小花狗”,让学生听一听,讨论一下,说说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以此强化“小黑狗”的形象,引导他们从中感知“黑”的奥妙。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整体朗读,通过语气、语调,以及其中节奏的变化,引导他们从中感知儿童诗语言的魅力,节奏的韵律等。
  二、稳定教学语境,优化教学路径
  教学语境,通常是指通过内容、方法与手段共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语言环境。表面上看,这种教学语境与其内容关联不大,处于辅助地位;但在实际上,对学生的情绪以及教学效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影子》这一首儿童诗,从其内容来看,则需要构建一个符合儿童天性,轻松活泼的稳定语境。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稳步推进。对于这一课导入来说,有教师望文生义,采用手影进行导入,比如给学生表演狗、蜗牛等各种手影,表面上看,这种导入很新奇,学生兴趣很高;但从实际分析,这里的手影与诗中所提的“影子”不是一回事。这种手影导入,也许更适合科学课程教学,而对于儿童诗《影子》来说,不妨采用猜谜语的形式,通过语言文字、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便于从中落实语文要素。
  也有教师错解语用训练,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训练。第一步,认识方位,我的前面是( )……第二步,改变角度,我在( )的前面……这种习题,表面上看是结合“影子”进行语用训练,但实际上却与这一课关联不大,即便学生不读课文也能填写。某种程度上讲,这仅仅是一种机械常识训练,从语文要素角度进行分析,反而消解了文本所营造的诗意语境。这里教师要理解,这种课本训练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相应稳定语境中运用方位生字词,而不只是简单认识方位。毕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早已经接触方位,也知道方位,只是不会书写而已。
  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环节来落实语文要素呢?其实只要变通一下过程,结果就会不一样。具体教学中,教师将具体方位生词与诗歌句式联系起来,课后训练的填空也可以改成儿童的形式,即“( )在前,( )在后……我们一起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填写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站起来,边读边向全班同学介绍,接下来,再读一读课文,他们就能从中感知训练形式与文本诗歌语言具有相同之处。这种前后衔接的语用训练方式所营造出来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将语文要素巧妙渗透其中,而且还能推促学生将文本语言灵活转化为他们的生活语言,在促成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彰显课堂的诗意、趣味。
  三、借助思維统整,优化教学路径
  这里提教学路径,其目的是推促课堂教学呈现整体性,以便避免其碎片化。毕竟,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碎片化,这里讲一会儿,那么讲一会儿,呈现一种混乱现象。如果课堂教学中知识点不成系统,彼此之间杂乱无序,不仅会影响语文要素的落实,而且还会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有位教师,还是针对“轻声”读法,为了强调学生感知运用,将其“轻读”分为在词语、词组、句子乃至课文中具体读法。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表面上看是强化,实际上是制造混乱,一时间让学生掌握那么多知识点,结果学生本来会读的,到了最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读了。笔者分析,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教学过于理性化,过于肢解,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因而,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整节课堂一盘棋。教师需要的是借助教学路径,统整思维,将语文要素巧妙放入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即便是某一个细小训练,也不应肢解,而是放置在整个篇章训练之中。比如针对“轻声”读法,不应急于让学生掌握不同语境的具体读法,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现,一遍不行,就多读几遍。如果学生读得不准确,或者读得不到位,可以将那个字单独列出来,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在学生能够读准后,再进行课文诵读。对于字义、字音等关于语文要素的教学,教师要相应地整合到课文朗读之中。只有在相应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稍微有些强度的教学,都能让他们感到疲劳。不少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其课堂教学中相应安排一些游戏,以便缓解学生疲劳。这里笔者认为,针对游戏,教师也可以统一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比如有位教师安排的是拍手游戏,她就将其与儿童诗诵读联系起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这样学生不仅训练了手、嘴与大脑,在提高记忆的同时,还能有效强化语感,为语文要素的落实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教学路径的优化,其目的是更好推促语文要素落实,是为了满足孩子当下的一种学习需要。也只有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与他们进行互动对话,才能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越来越倡导以统整的视角观照文本。提炼教学主线,让阅读教学有序分层,能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教学中要做到整体感知文本,创设主线下的认知视点;有序组织呈现,串联主线下的教学板块;尊重认知需求,凸显主线下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炼主线;有序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73-01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漫步宋词,品味经典”主题阅读活动旨在引领学生走近宋词,感受宋词的无限魅力,激发他们探求古文化的浓厚兴趣,加强其文化积累和修养,丰富情感体验与表达,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以苏轼词代表作《水调歌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为例,就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漫步宋词,品味经典”主题阅读活动的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宋词;主题阅读;《水
[摘 要]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寻;文本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70-01  《雾凇》是
[摘 要]《草原》作为一篇独具魅力的散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叙事抒情性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为了有效突破《草原》的教学要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在还原再现中体悟景色之美;探寻密码,在对比辨析中体悟人情之美;联想实践,在情景交融中把握散文特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要点突破;深入感知;探寻密码;联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天安门广场》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以方位顺序进行描写的课文。因此,课文学习的重点就是理解方位顺序对于写作表达的作用。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设置教学板块,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典型独到的事物选择、独特新颖的表达顺序、富于变化的词语运用,让语用训练如剥笋般层层深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认知规律;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LCC”新读写素养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在基础课程中,要以语言为突破口,回归课程本体,唤醒言语生命,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感受力;要利用课程资源,聚焦言语实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LCC新读写课程;基础课程;课程本体;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小练笔是基础的写作训练,只有做足“小”练笔,才有可能让学生写出“大”文章。通过练笔二轮设计对比,展现练笔需要遵循的策略,即突出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练笔信心;突出读中悟写,提高学生练笔实效;突出与生俱进,激发学生练笔兴趣。  [关键词]练笔;循序渐进;读中悟写;与生俱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88-01  在
[摘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对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练习7口语交际训练《七嘴八舌话环保》进行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家乡环保;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习作中的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存在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与学生的求稳心理和懒惰心理有关,也与教师指
[摘 要]教学步骤的相关性和层次性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以王崧舟老师所上的《孔子游春》一课为例,探寻教学步骤相关性和层次性的体现、优势和影响因素,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层次性 相关性 《孔子游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69  一堂课之所以能成为一堂好课,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当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