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沱江河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流逝,沱江河见证了校园占地由三百多亩到两千八百余亩的历史变迁。站在新居西华苑二十六楼的阳台,俯瞰沱江河及沿岸,翠绿中,清水漫流;高楼间,列车飞驰。
  六十年代初的一张黑白照,是我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影像。父亲抱着襁褓中的我,欣悦的笑容被定格在那一瞬间。
  小时候,溪中每一个回水湾,一撮箕下去,可以捞到少则两三条、多则十余条被大家叫“川川”的小鱼。溪水中,我洗过衣、捉过螃蟹、划过“木板船”……当然,也被溪流冲走过一双塑料凉鞋,在溪中被玻璃划伤过脚,伤心于溺水而亡的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我就是听着沱江河的涛声,浸润在沱江河的气息中长大的。
  小学时,我必须沿着小溪边的羊肠小道步行三里多才能到达学校——红光六小。小溪从学校门前流过,上学,顺流而下;放学,逆流而返。溪水陪我一起走过了五年的春秋冬夏,载着童年的欢歌笑语、嬉笑怒骂。
  六十年代后期,我家从原来居住的平瓦房搬到了一幢教工宿舍的三楼。站在厨房的阳台,三十米开外就是那条沱江小溪,打开卧室的窗户,百米远就是沱江河在校园的“第一湾”。阳春三月,河对岸满眼是绿油油的麦苗和黄灿灿的油菜花编织的锦缎,沱江河就像这锦缎上舞动的一条银色飘带。七十年代,我家又搬到教工宿舍四幢一楼,沱江小溪离窗户只有几米远,夜晚常常伴着溪水的哗哗声进入梦乡。
  从小我的记忆中,家里一直就吃的是自来水,只有偶尔停电时,我们才用桶到河里去提水,含沙的水用白矾将其沉淀漂清就能食用。九十年代前,学校的自来水虽然来自地下的机井,但毗邻沱江的机井必定少不了沱江河水的浸润。
  九十年代,我家搬至教工宿舍十三幢三楼,紧邻沱江河校园“第一湾”,沱江河将校园分为新老校区,十三幢就矗立在沱江河十米开外的北岸,夹岸云柳碧纱,花木茂盛。
  上善若水。如今,西华的“一江三湖十二桥”已成为四川高校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二百多亩的水面,波光粼粼,悠悠沱水,水润西华,怀城湖、文渊湖、天籁湖为校园增添了万般灵动与妩媚,体味着这番美景,学生们也不无自豪地戏称这景致为“西华的马尔代夫”。
  沱江河滋润着校园也滋润着我的心灵,將我对沱江情怀中滋长的文学灵感铭刻在西华新校区十二座文化桥上。十二座文化桥三百多个桥栏上,镌刻有我的创意雕塑和辞赋《西华赋》。岁月悠悠,沱江河与我如影随形,在我每一篇受到师生肯定和喜爱的诗文中,总能寻觅到沱江河的踪影。如《西华赋》:“枕古蜀百顷沃土,揽都江一泓清流。”《西华文化桥赋》:“绵延千古都江水,奔涌而来;蜿蜒数里沱江河,滚滚东去。”
  沱江河!你流淌在我生命的记忆中,流淌出许多故事,我与你的情缘常常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洋溢笔尖。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粘附因分子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该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固生蛋白Tenascin和整合素β在原发性肝癌组
从一片陈年的树叶,拜访春天的旧址  我们的手记里  夹着睡着了的,小小的故乡  向南,笔下的暖色洇开来  在林梢,在塘前,在我恍惚的倒影中  是这样青石板的街道,雨水挂满屋檐  天空越来越轻  接下来杉叶细细  笋长得比人高了,刺蘼在篱笆上开花  淡而又淡的燕子的翅影  掠过彼岸  你来不及看见  就像此刻,我对着窗帘上的植物图形  暗自走神  被熟稔的中原的风,和无边的夜色  一点一点抱紧  小
期刊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一日,夜八时四十五分,我的老师走了。  老师杨福臣,一位早期的印尼归国华侨,一名优秀的教师,永远合上了他那双睿智的眼睛,享年八十三岁。  七十年前,老师随父亲告别乡梓,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饱经风雨和磨难。父辈勤劳勇敢精神的传承,艰辛谋生的磨砺,培养了老师诚实、善良、包容、吃苦耐劳、处变不惊的优秀品质,也铸就了老师立世的灵魂。在他归国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品质和灵魂始终绽放光芒,照耀后
期刊
目的:1.研究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患儿与单纯SDB患儿的睡眠结构的异同;2.研究
每到四月末,阴雨天从不迟到。前些年,不论自由散漫还是学业繁忙,这雨与我无关。  这雨带走几方泥土,滋润多少根落,我又何知?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于我言,雨落在几时几刻几许几分,就算我被沾湿了衣襟,这也是无须记住的。即使四月末的雨是自然的力量,是固执的规律,它来时哺育生命,走时带来明媚,我依然对它如此放肆,不肯为它思索一分一秒,不愿把思忆分给它一点点。如果说我是忽略了四月雨,毋宁说我是不懂它。  今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都在说,时下的气候真是反常得让人捉摸不透。当书桌上的日历哗哗地翻至八月下旬时,我才猛然知晓已届交秋时节了。但是呢,我休养生息的云雾哟,却依然是骄阳当空,连风都难有几丝。  一天,刘毅先生通知说,省纪实文学学会将于八月二十四日在有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召开成立大会。哦,这无异于烈日炎炎中给我送来的一缕清爽万分的凉风,久逢之甘露。这下我又可以暂时不用汗流浃背地再续时时牵肠挂肚的文学梦了。 
期刊
屋上有青山,窗外有沉静灼人的星,莫干山可谓我童年的一个“接口”。徜徉于剑池,抚触摩崖石刻,使我背会了不少莫干山题诗,在认识苏东坡前,先认识了一个叫周梦坡的诗人。  小学毕业,我毅然选择了离开莫干山下的集镇三桥埠,转而到县城武康求学。正应了那句话,少年正是读诗时。不觉间,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有一年下大雪,客车停运,为看吾师张炜与书法家张功华的诗书合璧展,我竟从三桥埠一直走到了武康。犹记得,张
期刊
我请托尔斯泰做伴  街头艺人在橡皮模具里装上石膏  用手不断地揉捏  不一会儿  就是栩栩如生的李白、居里夫人、托尔斯泰  一个才卖五块、六块  我把它们买回来放书桌上、书柜上  写作的时候  我突然觉着好像不再孤独  枝头的果子  枝头的果子  齐刷刷的红  齐刷刷的圆  齐刷刷的好看、诱人  它们各長各的  各吸收各的水分、养分  各晒各的太阳  彼此安然无恙  不需要你给我点啥我又给你点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