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教学作为关乎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改变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每位体育工作者深思。本文力求从激发兴趣的角度探讨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激发;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期。体育教学作为关乎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变“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结合本人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第一,转变观念,明确认识并合理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搞清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用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而且表现在如何利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为“学”而备课;为“学”而上课;为“学”而辅导;为“学”而反复练习;为“学”而考试、考查。总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学”是核心,“教”是为“学”而服务的外因。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但也要因课而异,因学习对象而异,因社会的发展而异。科学而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当代体育教师必须钻研的课题。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游戏教学法、互换角色教学法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而我更推崇“行为引导法”和“互换角色教学法”。行为引导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不要把已知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已知中获得未知,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有充实的内容,提出鲜明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和猜想,为他们提供积极活动的可能性平台。对讲解内容中有些问题若能做到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使学生大脑始终处在未知的兴奋中,就更能够促进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比如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事物有新奇感,他们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容易兴奋,特别好动,并且爱用批判眼光看待事物。抓住年青人善于表现自已这一心理,我们还可以适当尝试互换角色教学法。这种形式就是指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由学生充当老师,老师充当学生。“老师”上课时。“学生”给予关键的提问和指示,让“老师”理清思路,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互换角色可以起到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的作用,学生也可体会到教师备课的思路,掌握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讲课然后示范新动作的这种做法中感受到了一种生动活泼、自由探索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认为角色互换的课堂教学形式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并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驾驭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自然是酝酿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但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和情态表现以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决定着课堂气氛。教师有了主导地位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就会重视学生的情态和信息反馈。就会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这种意识。讲解中就会只注重对教材的运用,而忽视学生的反应。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在课堂上千扰教学过程等现象,都能立即反馈给老师。这就需要马上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这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改变这种状态,比如把语调提高或重复被学生感到疑惑的动作要领等。教师在无拘谨的状态下讲解,学生在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及练习,双方都会有轻松自如、精神舒畅的感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情趣。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地安排教材,采用不同的组织措施,发挥教师自身的魅力,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就音乐欣赏教学理论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在欣赏教学的三个阶段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希望本文对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
期刊
小学音乐课的开设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让儿童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既可扩大视野,又可从大千世界中陶冶情操;音乐凭艺术的魅力诱发儿童的美感,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为爱美的人;以优美动听的音响,轻盈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焕发,情操高尚,聪颖敏捷,获得身心全面发展。正如音乐教学大纲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随着向索质教育转轨呼声的高
期刊
鸦片战争前夕。西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而中国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里,固守着自己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天朝上国,物华天宝,无所不有”而自我陶醉。但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人们做梦也未料到远隔万里重洋的英夷会那样耀武扬威地在中国东南沿海横冲直
期刊
新课标已经在我省实施几近两轮,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的诸多因素,尤其是“一切为了高考”的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使学生为了高考而学数学,教师为了高考而教数学,师生在题海中艰难跋涉。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看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得不到提高,这样就大大制约了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所以。为了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就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数学,在一些学生的眼中就是“枯燥”的代名词,难学。学生们害怕它,甚至远离它。学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想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直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思
期刊
【摘要】 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往往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向量是连结数、形的桥粱,它良好的空问性质和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的几何意义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已往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一种公式化、程序化的模武。迎刃而解。
期刊
【摘要】新课导入得法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使新课导入得法应遵循、一些原则,呆取一些方法。  【关键词】 新课导入;原则;方法
期刊
【摘要】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理工科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举措。专业教师基于对所属专业的深度了解,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并最终拥有成功的职业人生。促成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强有力的专业信息平台是专业教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途
期刊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同时也是李汝珍《镜花缘》中的重要角色,在作品中,武则天爱才惜才。施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提高女性地位的举措,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迹,本文试从女性解放运动的角度来探讨《镜花缘)中对武则天的评价以及她对于女性觉醒的促进作用。
期刊
【摘要】 教师立足课堂,整合社会、家庭、学生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培养创新态度、培养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 整合资源;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