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这一课题属于学术界的一个新领域,起步于 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党的总书记之时,这一课题研究的起步虽然比较晚,相关的专著和书籍也都有限,但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的侧重点大多集中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以及当代价值等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但学术理论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且不够全面和深入,专门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书籍还没有见到。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用典》、《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书对习近平和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涉及,有利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为学术界研究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便捷的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背景
余卫国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热点问题》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我国各民族各行各业都在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祖国,习近平同志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看法正是学术界需要重视和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刘伟在《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和实践要求》中从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未来取向三个方面谈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
2.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王杰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中论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评价、总结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提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这是最早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这一研究课题展开研究的文章,其核心内容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如何继承弘扬,对学术界影响颇大。董根洪在《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中提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思想包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同时分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和具体内容。
3.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李燕、周良书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论述》中指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先进思想和先进认知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共同努力集聚众人智慧共建富强文明国家、聚集众人思维构建平等法治和谐社会、集聚众人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面诚信互助的社会道德体系。张喜德在《试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概括为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四个方面。
4.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
张乾元在《从历史认知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兼论习近平历史认知思想的意义》中从历史认知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对文明的历史交往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来说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赵文丹在《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中对习近平同志围绕客观评价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历史意义、正确认知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战略价值、坚持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作为主要的软实力,其战略价值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逐渐凸显出来,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本源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有必要把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中国新儒家》中指出:儒家文化正在复兴的原因就是儒家文化精华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儒家提供发展必备的丰富养料。
从国际看,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日显成效,引起了广大海外工作者的关注。其中,由外文出版社翻译刊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海外呼声甚高。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外媒给予了习近平及习近平执政举措很高评价,认为习近平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世界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用典,也受到普遍赞誉。一是认为习近平文化视野甚为宽阔,善于用典,展现高度文化自信。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书评中说“习近平主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美国《世界日报》刊文,称“习近平一再为传统文化撑腰,不仅是其个人喜好,更是树立‘三个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认为习近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库”。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的文化观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正确学习借鉴以及发展与传承的相互结合”;美国出版的《习近平时代》则认为“习近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
这些文献给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但总體而言,这些文献多为介绍性文章,或是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简单评价,目前还没有国外文献从学术角度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参考文献
[1]余卫国.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4):1-6.
[2]刘伟.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与实践要求[J].理论与改革,2016,(05):43-49.
[3]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J].人民论坛,2014,(24):34-35.
[4]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6-7.
[5]李燕,周良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述论[J].观察与思考,2015,(06):34-38.
[6]张喜徳.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5):31-41.
[7]张乾元.从历史认知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兼论习近平历史认知思想的要义[J].湖湘论坛,2014,28(06):33-38.
[8]赵文丹.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18(02):3-8.
[9](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加)贝淡宁著;吴万伟译.中国新儒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但学术理论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且不够全面和深入,专门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书籍还没有见到。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用典》、《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书对习近平和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涉及,有利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为学术界研究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便捷的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背景
余卫国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热点问题》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我国各民族各行各业都在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祖国,习近平同志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看法正是学术界需要重视和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刘伟在《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和实践要求》中从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未来取向三个方面谈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
2.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王杰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中论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评价、总结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提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这是最早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这一研究课题展开研究的文章,其核心内容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如何继承弘扬,对学术界影响颇大。董根洪在《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中提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思想包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同时分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和具体内容。
3.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李燕、周良书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论述》中指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先进思想和先进认知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共同努力集聚众人智慧共建富强文明国家、聚集众人思维构建平等法治和谐社会、集聚众人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面诚信互助的社会道德体系。张喜德在《试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概括为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四个方面。
4.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
张乾元在《从历史认知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兼论习近平历史认知思想的意义》中从历史认知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对文明的历史交往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来说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赵文丹在《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中对习近平同志围绕客观评价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历史意义、正确认知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战略价值、坚持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作为主要的软实力,其战略价值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逐渐凸显出来,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本源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有必要把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中国新儒家》中指出:儒家文化正在复兴的原因就是儒家文化精华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儒家提供发展必备的丰富养料。
从国际看,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日显成效,引起了广大海外工作者的关注。其中,由外文出版社翻译刊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海外呼声甚高。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外媒给予了习近平及习近平执政举措很高评价,认为习近平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世界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用典,也受到普遍赞誉。一是认为习近平文化视野甚为宽阔,善于用典,展现高度文化自信。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书评中说“习近平主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美国《世界日报》刊文,称“习近平一再为传统文化撑腰,不仅是其个人喜好,更是树立‘三个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认为习近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库”。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的文化观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正确学习借鉴以及发展与传承的相互结合”;美国出版的《习近平时代》则认为“习近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
这些文献给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但总體而言,这些文献多为介绍性文章,或是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简单评价,目前还没有国外文献从学术角度研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参考文献
[1]余卫国.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4):1-6.
[2]刘伟.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据与实践要求[J].理论与改革,2016,(05):43-49.
[3]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J].人民论坛,2014,(24):34-35.
[4]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6-7.
[5]李燕,周良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述论[J].观察与思考,2015,(06):34-38.
[6]张喜徳.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5):31-41.
[7]张乾元.从历史认知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兼论习近平历史认知思想的要义[J].湖湘论坛,2014,28(06):33-38.
[8]赵文丹.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18(02):3-8.
[9](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加)贝淡宁著;吴万伟译.中国新儒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