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课堂,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很快从传统的“主讲”转变成了“主导”,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从听“老师讲”变成了听“大家讲”。正因为主讲者身份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身倾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首先分析课堂教学中影响倾听效果的不良因素,然后阐述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倾听;不良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103-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主要培养的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实,除了培养“写”的能力以外,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都和我们的“耳朵”有直接关系,而心理学家一项交往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是学好本学科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从而影响了课堂倾听的效果。
1.影响学生倾听效果的不良因素
(1)排斥不喜欢的科目。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性格自然就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于某个学科,有的学生会一直喜欢,但有的学生一旦听了某堂课而感到不喜欢时,他们便会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
(2)对老师有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的见识也越来越广,课堂上有的学生便喜欢挑剔老师的不是。如:衣着不讲究、语言不风趣幽默、普通话不标准等。面对这样的老师,因学生认知不足,他们便推断其讲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
(3)过分反应。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当教师讲的某个观点,学生不同意或听到敏感的字眼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过敏的反应,随之,课堂上开小差,聆听便会戛然而止。这样,学生便错过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其他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活动中,突然有人向老师问道:“老师,请问孙悟空和杨戬究竟谁最厉害?”老师回答说:“根据我国明、清两朝神话传说及评书、话本、小说等来看,杨戬更厉害。”听到这样的答复,当场许多学生就表示不信,他们都认为无所不能的孙悟空肯定最厉害。頓时,教室里就热闹起来,虽然老师最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课,但效果却不太好,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的问题中。
(4)心存杂念,偏听所好。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教师、学习内容等因素构成。因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意志不坚定,往往在听课活动中,某些学生未能认真倾听老师、同学传达的知识信息,虽然目光在授课教师身上,但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或者只要他们听到课堂上同学手机铃声响起、开门声等等,他们都不会一心一意的认真听讲。
2.应对策略
(1)培养孩子自觉倾听的习惯。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天就活泼好动,做什么事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要想让他们非常规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可通过各种鼓励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倾听的习惯,比如故事导入、发小星星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倾听的好习惯。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其实是一个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如果就简单地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那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几千年汉字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活动要求,通过运用相关的汉字故事、对联、诗词等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汉字,并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如:在教学汉字与对联活动中,如果穿插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出联“孙行者”求对的故事,学生定会认真倾听,因为《西游记》大家都看过或听过,对孙悟空更是耳熟能详。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定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深深喜欢上中国的汉字。
(3)创设乐于倾听的情境。我们知道,小学生课堂上的40分钟不会一直聚精会神地倾听,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好动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要想使学生认真倾听,最主要的在于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因为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融合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通过创设孩子乐于倾听的情境,使学生自我调节倾听节奏,最终达到认真倾听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师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先给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中极其凶恶的老虎是怎样捕食猎物的视频,这为之后学生理解课文、认识武松英勇打虎的英雄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无疑,这样的情境导入可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当然,还有许多创设学生喜欢倾听的情境都是可取的,比如故事导入、小老师展示等等。
3.结语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也是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帮助、督促学生克服他们身上影响课堂学习中倾听效果的不良因素,并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指导,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从而调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农媛.《学习的策略》红旗出版社1994年4月.
[2]孙景杰;走出三大“倾听”误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关键词:课堂教学;倾听;不良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103-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主要培养的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实,除了培养“写”的能力以外,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都和我们的“耳朵”有直接关系,而心理学家一项交往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是学好本学科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从而影响了课堂倾听的效果。
1.影响学生倾听效果的不良因素
(1)排斥不喜欢的科目。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性格自然就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于某个学科,有的学生会一直喜欢,但有的学生一旦听了某堂课而感到不喜欢时,他们便会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
(2)对老师有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的见识也越来越广,课堂上有的学生便喜欢挑剔老师的不是。如:衣着不讲究、语言不风趣幽默、普通话不标准等。面对这样的老师,因学生认知不足,他们便推断其讲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
(3)过分反应。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当教师讲的某个观点,学生不同意或听到敏感的字眼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过敏的反应,随之,课堂上开小差,聆听便会戛然而止。这样,学生便错过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其他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活动中,突然有人向老师问道:“老师,请问孙悟空和杨戬究竟谁最厉害?”老师回答说:“根据我国明、清两朝神话传说及评书、话本、小说等来看,杨戬更厉害。”听到这样的答复,当场许多学生就表示不信,他们都认为无所不能的孙悟空肯定最厉害。頓时,教室里就热闹起来,虽然老师最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课,但效果却不太好,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的问题中。
(4)心存杂念,偏听所好。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教师、学习内容等因素构成。因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意志不坚定,往往在听课活动中,某些学生未能认真倾听老师、同学传达的知识信息,虽然目光在授课教师身上,但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或者只要他们听到课堂上同学手机铃声响起、开门声等等,他们都不会一心一意的认真听讲。
2.应对策略
(1)培养孩子自觉倾听的习惯。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天就活泼好动,做什么事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要想让他们非常规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可通过各种鼓励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倾听的习惯,比如故事导入、发小星星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倾听的好习惯。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其实是一个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如果就简单地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那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几千年汉字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活动要求,通过运用相关的汉字故事、对联、诗词等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汉字,并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如:在教学汉字与对联活动中,如果穿插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出联“孙行者”求对的故事,学生定会认真倾听,因为《西游记》大家都看过或听过,对孙悟空更是耳熟能详。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定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深深喜欢上中国的汉字。
(3)创设乐于倾听的情境。我们知道,小学生课堂上的40分钟不会一直聚精会神地倾听,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好动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要想使学生认真倾听,最主要的在于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因为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融合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通过创设孩子乐于倾听的情境,使学生自我调节倾听节奏,最终达到认真倾听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师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先给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中极其凶恶的老虎是怎样捕食猎物的视频,这为之后学生理解课文、认识武松英勇打虎的英雄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无疑,这样的情境导入可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当然,还有许多创设学生喜欢倾听的情境都是可取的,比如故事导入、小老师展示等等。
3.结语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也是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帮助、督促学生克服他们身上影响课堂学习中倾听效果的不良因素,并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指导,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从而调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农媛.《学习的策略》红旗出版社1994年4月.
[2]孙景杰;走出三大“倾听”误区[N];中国教师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