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生命的对话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k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感悟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书思考,实践体验和自主、合作、 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生本、生生、师生的多种对话,获得独特体验,增强自我感受,形成个体见解,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看到今天的语文课堂,已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堂”,也不再是学生一味接受知识的“学堂”,而是师生人生历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完善的天地。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段历程应是难忘的,有趣的,值得记忆的,在这段历程中,对话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
  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则主要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引导学生在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充分地深入文本,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从而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困惑,受到熏陶与感染。
  
  一、精彩导入,在“对话”中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应该是一颗提神丸,一副兴奋剂。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因而课堂教学伊始,我们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像磁铁石一般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让语文课堂情趣共济,让对话充满人性的魅力。
  如在教学《共同的家》(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巧设谈话,激趣引入,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瞧,这就是老师的一家(出示全家福,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
  师:老师课前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带来,带来了吗?
  师:那谁愿意拿着你的照片,照着老师的样子来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呢?
  生:我有一个快乐的家,爸爸是建筑工程师,妈妈是教师,每到黄金长假,他们常常带我出去玩。
  生:我家有五口人,爷爷、奶奶已经退休,爸爸是医生,妈妈在防疫站工作,每当我过生日的时候,全家欢聚在一起,这时我就感到特别幸福和快乐!
  ……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到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一个温暖、幸福、欢乐的家,你们想不想知道白云、禾苗、小鸟的家在哪里?
  生:想。
  师:那就快读一读《共同的家》这首儿歌吧!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兴趣也就会越浓,从而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他们自主读书的欲望。
  
  二、点拨引导,在“对话”中,提升学生人文底蕴
  
  我们在对话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点拨引导的职责。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不排斥阅读中不同的思维。但也不能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否则必然会丧失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做人。因而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产生偏歧时,教师适时的点拔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熊吗?
  生:我觉得小熊太傻了,森林这么大,就是它盖了一座房子,也不会影响到森林里一年四季的美丽呀!
  师:那你能不能想一想,盖一座房子,需要砍伐多少棵树木呢?
  生:嗯(学生稍做考虑),最少也得二十多根树木才能够吧!(露出吃惊的样子)还真是不小的一片呢!
  师:那么请你再想一想,小熊这么喜欢大森林,如果它每一个季节来到这片被它曾经砍伐过树木的地方,它会看到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这里被砍过的地方,将是秃秃的一片,再也看不到树上长满的绿叶,开满的鲜花,结满的果子,还有那许许多多在树枝上来回跳跃的鸟儿。
  此时,教者、学生、作者及文中小熊对森林喜爱的心慢慢地往一处靠拢,对小熊喜爱之情也在渐渐融入到一起。在这样无拘无束的“对话”场景里,人人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样的“对话”场景里,人人都能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适时激疑,在与文本深层“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
  
  疑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设疑阵,就能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地去读,去探,去悟。但激疑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 “似懂而非懂”之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疑还要使预设性的问题转化为既成性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也才能使语文课堂上的对话犹如玉石相互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平分生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通过讨论交流“你读完这个故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当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都被课文中小主人公“贝贝”的勇敢所震撼之时,教师在此及时激疑,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贝贝的勇敢震撼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的心,那你能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贝贝的勇敢?
  生:抽血时,贝贝静静地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从“静静地”“微笑”“一动不动”等几组词中,我能感受到贝贝满脑子想的是尽快把血给妹妹输上,让自己的微笑给妹妹以鼓励和安慰。可抽血后,贝贝就停止了微笑,而且声音却是颤抖的,这能算是勇敢吗?
  课前想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此时已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领悟。
  师:颤抖说明了贝贝的胆怯,既然贝贝这么害怕自己死去,可是抽血时还能静静不发出一点声响,还能对妹妹微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生读书后分组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我认为他是不想让妹妹为自己难过,想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留给妹妹。(因为当时贝贝并不知道输血不会失去生命。)
  生:我认为贝贝是个勇敢的哥哥,他想用自己的微笑去鼓励妹妹勇敢地和病魔做斗争。
  生:我也认为贝贝是一位了不起的哥哥,为了能挽救自己的妹妹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用微笑去安慰她,不让她为自己的生命担忧。
  ……
  这时,教师再进行配乐朗读,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心中注满的爱意就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如涓涓清流,在学生的心泉中流淌。这一切源于教师适时激疑,并能机智地去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得到发挥。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对话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价值取向对阅读材料的诸多因素进行判断,并据此进行选择性的内化与积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注意情感与理智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方能提高学习过程的实效。
  【组稿编辑:彭燕平】
  (作者单位:341200江西省上犹县梅水乡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德育
期刊
知识信息的激增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
期刊
学生学习大部分科目时,其相当大部分的智力活动是记忆。事实上,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只不过是不同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所不同。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而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很重要。但是,一些高中生尽管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只因没有真正搞清它们的物理意义,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掌握物理知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智商,在物理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渐渐体会到了新课改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手段、效果等带来的一系列的改变,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困惑。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坚守、革新、巩固主阵地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我们学科组每周召开一次学科会议,重点研究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创新,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得轻松、学得积极
期刊
新课程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供学生实践创新机会,无疑是我们进行课堂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关注学生生活
期刊
现阶段中学教育中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探索和研究性能力的功能。历史学科的教育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树立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要实现此一目标,首先要明白怎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才是研究性教育?对学生的研究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对此,笔者将自己在农村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育的一点体会略述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切实
期刊
【摘要】现今道德教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课程改革强调各门课程必须渗透道德教育,由此可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因为当今有太多学生为自己所做的事不负责任,自己生活在爱的圈子里却对自己的家人和社会缺少爱,认为理所当然;还有许多学生因为无法承受挫折而心理不健康。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部分包含六至七篇训练话题,可见,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是现代生活的需要。教学大纲、课程目标都强调了“口语交际”教
期刊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创造发展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
期刊
【摘要】“合作探究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过程探究未知的实验结论或者实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本文以粗盐的提纯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实验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合作探究 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效果    “化学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