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uo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么多年来,我们宣扬唯物主义,却演变成唯物质主义;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却演变成无心灵主义。教育缺失了很多东西,需要反思。”2012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校长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呼吁。
  当天,北大多位教授和北京市百余位高中校长齐聚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此次论坛。他们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人文教育都对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价值。当今教育过于追求“有用”,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国家建设,必须以人文教育激发“生命能量”。
  唯“有用”论扭曲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提出,缘起于社会分工发展和学科分化加剧导致的教育专门化。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元周教授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不分科,但西学东渐后新学堂进行分科教育,即使文科教育也分为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教育的问题浮出。
  “不能简单移植西方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人能否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有好的影响,这是个问题。”为了应对这个价值观培养的问题,清末的文人们提出开展读经教育,民国又推行政治教育……但这些未能充分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现在,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强调知识与能力成为教育的关键词,人文教育更被挤到“角落”。一位高中老师列举了他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内容都是关于作业、补课和考试,其中一条竟是要求家长重视期末的模拟考试,并“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在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尖锐地批评当前高考作文存在的不良文风与弊习,总结出赌咒发誓体、爹死娘病体、排山倒海体等15种“高考体”。他指出,“高考体”流行除受社会风气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过于讲求作文技巧,不重视语文素养和基础;在高考中过度求稳;考生无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而这些某种程度上正是功利教育的结果。
  “近代的思维方式特别强调‘用’,对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课程,学校、教师都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作为北大的教师,王元周教授见过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让他修课、考试、拿高分都可以,但让他写论文,他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给我出个题目吧’,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后还问教师‘这有什么意义’。”王元周教授表示,“中国中学、大学当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民族未来——那就是太功利。”
  王元周教授还特别要求现场的校长们传话,中学老师“不要总对学生说现在要抓紧,上大学后就可以好好玩啦”。经过几年的“强化”,这种短视功利的观念深入“生”心,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完全放松,浪费了自己的资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翟小宁以一则故事阐释了只求“有用”教育的隐患:“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成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老师来到学校的时候,他就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该用来制造学术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们的孩子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时至今日,人文教育有着更紧迫的现实价值。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危机,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破解这些危机从根本上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民。应对挑战,许多国家的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导向,现在又从能力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人文教育培蓄“生命能量”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流行的“热词”。很多高校把高等教育的目标或模式说成是“在通识教育下的专业教育”,或者是“低年级进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不仅是综合性大学这样做,连高职、高专也在搞通识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香港、台湾的通识教育提得最响,美国也特别提倡通识教育。
  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本科院校被称为文理学院,强调学生必须学习广博的知识。在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不管学生兴趣在哪里,都必须选修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传统经典(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而且要接触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课程围绕“人何以为人”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全球招生、明年开学的上海纽约大学也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校长(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将亲自执教这门课程。
  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看来,通识教育不只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何为文化?我个人比较欣赏北大社会学系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人为,为人’,即人创造出来的、为了人的发展进步的。文化就是人化,人所有特有的、脱离了一般动物、高于一般动物的东西。根据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的观点,它应包括知识、德行和信仰。”
  三者之中,王义遒教授将信仰放在第一位。“所谓信仰就是公共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什么要做人、怎么做人,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提出,一个社会的信仰首先应该是正义和真理。“《易经》中有‘人文化成’的概念,教育就是‘人文化成’。要建立坚定、虔诚的信仰,个体应该对历史的趋势了解得很清楚,能从文学、艺术的事实里面提炼如何做人。”
  “学生缺乏理念的教育,不仅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思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读书、去追求。”王元周教授认为,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无法支撑学生长远的发展。   “有些学生非常现实,他们打算以后要从政,就放松学习,更重视参加社团活动去积累资历、锻炼能力。但是,他们的自信不能充分建立起来。”王元周教授指出这种学习只能算是“工匠之学”。“由于缺乏大眼光和大思想体系,对中国变迁缺乏基本理解,这种人顶多能做到部门头目,却难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人文教育就是促发、培养、积蓄‘生命能量’。”在北京四中人文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连中国老师看来,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现美、发现价值,最后能够诞生思想。“个体生命能在一种和谐、宁静、健朗、开阔的美好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国家、人类、世界产生一种责任、悲悯和承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表示,人文教育吸纳和再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志、价值取向、个人情趣、想象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等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有思想的知识 有“人”的课堂
  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了近20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有思想的知识,启发学生充分理解世界演变的过程,从而确立自己思想的体系。”王元周教授强调,人文教育不仅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更应是理念教育。他也坦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们觉得有的课程的思想性有待加强。
  王义遒教授提出人文教育必须采取讨论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据他介绍,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清华大学学生跟美国顶尖大学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发现学生们的总体知识水平不差,但清华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比美国学生差。
  通过阅读经典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建议中学不要文理分科,每个中学生到大学时,应该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能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接上口。”王义遒教授建议中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大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接触经典,思考人类社会怎么发展过来的,哪些该坚守,哪些该发展,形成自己深刻的理解。”据悉,人大附中倡导学生必读《论语》。
  人文学科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头戏”,但人文学科不能只教授知识,而必须教授有思想、有生命的知识,不只有“文”,更要有“人”,这是在场专家的共识。
  北京四中已经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一套体系:必修课,深入学习与不断积淀;选修课、社团进一步拓展;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实现专题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讨论再次深化;假期综合文化实践活动中再感悟、再展现;集文成集,回顾反思,形成深度内化。其中,他们特别强调师生和课程两项指标。
  连中国老师引用了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的一段话来阐释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
  “所谓师生,真实而具体的含义是彼此交换过精神礼物的人!所谓师生,就是在上帝的花园里一起尽情玩耍过的伙伴!所谓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怀想过’‘留恋过’‘动情过’‘活过’……”连中国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与会者的反思。
  “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变得更好。”翟小宁副校长与大家分享了他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善良心灵的案例,他提出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即使没有教材,有了人就有课堂,有了人就有精神。”
  发掘“风景”的教育力
  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还应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北京的高中和大学正在探索渗透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开始联手行动。
  王恩哥院士介绍,北大正在部分院系实行小班化教学,每堂课“限量”15个学生。这样,参与谈论变成学生的课堂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去思考、去表达,受教过程变成了求知过程。未来,北大希望做到让本科生有两个学期能享受小班教育。
  同时,北大采取多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在跨学科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元培学院三家联合设立了外国语言和外国史专业,学生需同时学习外国历史和外国语言,知识结构更完整。北大将开设的系统生物学专业整合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不同学科,水科学专业整合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环境等学科。高中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四中的老师们也在带领学生们探究水科学。
  “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中学老师的事情,也是大学老师的事情。”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雷兴山教授介绍,因近年考古专业招生出现问题,北大举办考古夏令营,从全国选拔对考古感兴趣的优秀的高二年级学生。夏令营请来考古学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北大的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倾巢出动”,担任导师带中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带学生去考古现场体会“用手铲读天书”……
  尽管北大通过考古夏令营选拔出的学生非常有限,但考古学家们还是每年抽出10天的宝贵时间,因为他们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在夏令营中被唤醒,开始有意识地认识过去与寻找自己,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作为一名考古专家,我每年都会有重大考古发现,却经常感到痛心。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1/3的文化遗产已消失。我们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去跟官员呼吁,换来的只是无用的红头文件。后来我们发现,给中学生讲、给中学历史老师讲,是最好的宣传。”雷兴山教授说。每年考古夏令营会邀请10位中学历史老师参加,许多老师回校后办起考古社,将文物保护精神发扬广大。
  在实践中促发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人大附中举办“小生命 大希望”为主题的摄影展,一位校园女工拿起相机拍雪后小景,而这一幕又被学生捕捉下来,平凡的美丽与感动在校园传递。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学生先后近800人次参加了12次游学,20多位老师共同建设游学课程,建设了7个文化主题线路,开设了游学讲座41个,编辑“行前行后”手册19本……路上的“风景”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使学生积蓄了前行的能量。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善良的心灵,是一所学校的希望与品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李奕表示,通过在论坛上的交流、分享与研究,高中与大学增进了了解,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明晰了人文教育的目标与途径,有助于联手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环境。■
  □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关键词】情景剧;心理课堂;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31-03  【作者简介】曹伟丽,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心理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他们的体验与感悟,通常会使用一些视频、案例,即进行情境教学。受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差异性的制约,很多时候教师精心创设
【摘要】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自我”与成为真正的“个体”。《音乐史》作为一门注重知识讲解与历史逻辑的理论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见,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人”,教师的个性、观念的改革、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总结反观教师与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人”的构建。  【关键词】人本主义;音乐史;教学改革;个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H3
罗登贤和周秀珠  罗登贤与周秀珠是我们党早期杰出的工人党员代表,是中共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夫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他们并肩战斗,经历了火与血的生死考验。  罗登贤,原名罗光,化名罗光生,广东南海人,1905年1月生,1925年春入党,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历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书记等职,是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和东北抗日武装的创始人之一。19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要让农村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富有时代气息,使课堂教学能真正打动农村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是学校领导重视思品课的教学地位;二是教师备课要充分;三是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活力;四是教师教学引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引导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不久前,一篇家长的帖子引发热议。文中列举了家长对小学教育方式的种种不解和不满:学校要求学习用具整齐划一;老师要求学生写字横平竖直;短信成了老师对家长发布命令的渠道;老师用小奖品激励学生做好事……家长质疑——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围绕这个家长的文章,本刊组织了部分教师的讨论,请看他们怎么说。
一、初识“话匣子”  30出头的张丽(化名)是名小学教师,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前几日因为孩子太调皮,她控制不住情绪在公众场合暴打儿子,被他人报警。她带着孩子主动前来咨询,理由是“我的孩子有病”。我仔细观察:她身材苗条,头发蓬乱,皮肤油腻,穿着宽大邋遢的衣服;孩子脸色苍白,大眼睛,瘦瘦高高,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大背心。  张丽的原生家庭是四口之家:父亲是翻译,脾气好;母亲是科研人员,39岁时生的她;姐姐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情绪疏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56-02  【作者简介】马金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拥有良好的情绪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三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结构服务于内容,学校治理结构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内容。因此,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内容不断彰显为一种教育品牌的时候,其内部必有一种助其品牌
【摘要】核心素养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分析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加强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地理实践力;现状;培养对策;教材;智慧校园  核心素养指公民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最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学科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摘要】赵佶,即宋徽宗,不仅是一代帝王,也是宋代美术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画家,《瑞鹤图》是其“御笔画”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瑞鹤图》的画面构成、绘画语言、思想意境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赵佶花鸟画的绘画构成及绘画语言特征。《瑞鹤图》在画法上承袭了“黄家”体系,综合了界画、墨骨等画法,又代表了“宣和体”的主要特征,这些画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是赵佶花鸟画的风格特点,也是宋院体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影响了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