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拼文化”流行的多维度思考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拼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前卫的消费方式兴起已久,由早期的以白领为主的“拼车”潮流,到如今已转变为全民的拼车、拼饭、拼房、拼游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拼文化”。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学生作为追逐新、奇、烈的重要主体,在“拼”的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本文在描述青少年“拼文化”流行现状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对“拼文化”进行了探讨。如何认识和理解“拼文化”及其流行,本文作者从特定角度表达的个人见解,也许会促使我们对“拼”现象予以更多关注与思考。
  
  一、慧眼观潮:悄然流行的青少年“拼文化”
  
  “拼文化”中的“拼”,是拼凑之意,“文化”则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消费方式角度来讲,“拼”是一个舶来品,是西方现代消费方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A制”在中国本土渗透的产物。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讲,很有一些“凑份子”的色彩,如同人们常见的凑份子送礼。然而,“拼文化”并不局限于西方的现代绝对平均消费和中国传统的客套送礼。它的外延大为扩展,大凡有着共同行动目标的个体凑在一起、为达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方便或愉悦而进行的非绝对平均的团体消费,都可以归入“拼文化”之中。
  “拼”现象随处可见,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前卫的消费潮流。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完全独立的经济状况,导致其“拼”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
  据笔者在武汉各主要中学、不同年级的200份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过“拼”消费行为的学生达到90%。他们中,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拼”消费的为75%,两次以上的为40%,4次或4次以上的为20%,每天都进行此种消费的学生为1%。同时,涉及“拼”消费的男生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女生,“拼”的频率也比女生更高。从“拼”的范围来看,常见的有拼饭、拼车、拼房、拼游等,另外,拼学、拼书、拼上课、拼健身、拼兼职等也称得上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二、追本溯源:多维视角下的“拼文化”
  
  由这种“拼凑”之风而引发的“拼文化”,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本溯源,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周围现实环境的影响,是催生其“破土而出”的温床。我们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学校、家庭等多维度对青少年“拼文化”现象迅速流行进行探究和思索。
  “崇俭黜奢”的历史传承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孔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节约从简、反对奢侈、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等消费原则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历史传承的消费惯性和消费情结使儒家这一“崇俭黜奢”的消费理念得以与时俱进,在“拼文化”形成潮流之际得以发扬光大。
  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虽大多数生活环境较优越,与艰苦的革命、战争生活无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物质与精神消费上随心所欲。一方面,耳濡目染上一辈人勤俭节约的教诲与示范,使得他们骨髓深处或多或少渗透了一些节约的概念,同时经济社会的现实法则也孕育出他们选择消费方式时的“精明”。另一方面,经济尚不完全独立或完全不独立的中学生必须学会理财,因为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仍是父母。除了极少数特殊家庭背景的子女可以“挥霍”金钱之外,大多数学生有限的生活资金迫使他们必须学会理财,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因而成为青少年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这样,与传统节俭思想不谋而合的“拼文化”顺势而生并大行其道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既继承了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又剥离了其历史尘垢,汲取了其科学内核,“拼文化”使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具有了新的内涵。动感、活泼的青少年与这一创新、时尚的消费理念自然是一拍即合。
  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家庭的内部环境状况,如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职业、家庭的收入、家庭对社会的认同感等,还有家庭结构的因素,都为青少年“拼文化”的流行起到一定作用。
  家庭对青少年“拼”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管家长文化素质高低,他们均会或多或少地向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同时也希望孩子在学校是“受欢迎的人”,因而会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这些,势必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友行为。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对中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对那些家境平平或是处于贫困状况的学生而言,家长难以真正满足他们或合理或膨胀的消费需求,有人甚至还需要凭借自己的额外辛苦去赚取部分的生活费。这部分学生的节约意识无疑会更强,早熟的责任感也让他们更主动地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三是家庭结构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主要是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家中一般只有一个最多两个孩子。而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孩子始终是家庭的中心。中学生虽不同于幼儿或小学生“集众多宠爱于一身”,但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仍在所难免。“拼文化”的出现,恰好为自我中心主义者获取别人认同找到了合适的途径。青少年因此自然成为“拼文化”的忠实粉丝。
  校园生活的“推波助澜”中学时代的生活与小学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别:半开放化的校园环境,较充足的节假时间,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告别小学时代的“懵懂无知”和对师长的“唯命是从”,中学生开始自觉追求独立思考,追求个性鲜明的行为风格。在这所有的过程之中,同龄伙伴间亲密友谊的建立和巩固,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能力的增强,都无形中对“拼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同于小学生早晚由家长接送,也不同于大学生完全的住校生活,拼车因而成为部分中学生上学、返家的首选;而拼饭则成了部分住校学生改善生活的最佳选择。无论是缘于亲密友情,还是缘于某一时段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兴趣,哪怕只是缘于偶然的相遇或熟人、朋友的介绍,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大家一起出去聚会、游玩,自然是保持和维护这些交往关系的有效途径。然而,很少有哪一个中学生能有经济实力为这些聚会、游玩中所产生的费用买单。怎么办呢?“拼”——各自为自己买单,这才能确保“友谊地久天长”。“拼文化”因此在学生中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寻求心灵慰藉的心理需要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拼文化”的流行。
  首先,中学生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而自愿聚在一起相互倾吐心声。从年龄心理上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所特有的“成长的烦恼”,青春期关于自我、关于理想,还有关于“爱情”的焦虑、迷茫会在年青的心中波翻浪涌。在人生迷茫、彷徨、无助甚至痛苦时,中学生当然渴望能够有地方倾诉心声,能够有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并理解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出谋划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拼”在一起不是为了展示甚至炫耀自我风采,相反,是要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彷徨。或许倾诉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但却是他们情感释放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拼友”,往往是彼此心目中高度认可的真正朋友。
  其次,“拼”是对孤独的直接对抗。因为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都还“年富力强”,他们不得不忙于工作并因而有意无意地“挤”掉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中学生难免会因此忍受孤单的折磨并导致心理上的“无聊”之感。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考虑有没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拼”在一起去搓一顿、玩一场。对于中学生而言,“拼”只是一种直接对抗孤独、摆脱无聊的途径而已。
  青少年的盲从心态也是“拼文化”的催化剂。从主观愿望上,青少年都期望自己能够融入同辈团体当中,不希望被伙伴排斥,因而对各种各样的“拼”,他们也就不加选择地、被动地一概接受。部分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去“拼”——别人都去了,我为什么不去呢?好朋友邀请怎么能不去呢?因此,即便囊中羞涩,他们也会选择先“拼”了再说。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和攀比欲望双重因素作祟的结果。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召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因此,近年来,政府大力呼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制定和推出了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随着政府的这一呼吁日益强烈、日益得到民众的广泛响应,最愿意接受新事物、最少保守、最有朝气的青少年学生,无疑会敏感于新理念的呼唤并积极身体力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行动。
  青少年外出“拼车”,最直接的好处是节约了社会资源,对抑制燃油价格飙升和缓解燃油紧张局面也产生了间接影响。“拼车”消费能降低汽车空驶率,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不但是一种节约消费,更是一种绿色消费,与社会倡导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不谋而合。最近流行的“拼健身”,并非指青少年争先恐后地去健身,而是在商家的许可下,若干人合办一张健身卡进行消费。上俱乐部健身所需的费用,并非每个人都能承担,但追求新、奇、烈的青少年对此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商家用此种经营方式,在给青少年提供精神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的经营理念无疑助长了“拼文化”的盛行。
  
  三、未雨绸缪:让“拼”朝着健康的方向
  
  “拼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向上、时尚前卫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中流行有其必然性。“拼文化”流行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扩大中学生的社会交流,同时能提高他们的理财能力,增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是,青少年“拼文化”不可避免地也会有一些弊端。整体而言,“拼”,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引起经济纠纷:“拼车”为骗钱等提供了机会;“拼饭”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有损身体健康;“拼游”使得活动参与者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影响游玩的质量。此外,毫无节制的频繁的“拼”,也使少数中学生陷入“经济危机”,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无指导的乱“拼”,则会严重影响公共秩序……
  青少年“拼文化”的流行势不可挡。毫无疑问,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或者扼杀“拼文化”,因为我们理应提倡对传统消费观的创新和对现代西方消费观的扬弃。但是,对“拼文化”兴起而伴生的问题则需要高度重视。我们要引导中学生,不能成为流行文化的盲目追随者,而要恰当选择适合自己的“拼”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又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坚持消费观念科学化,消费目标合理化,消费手段合法化,消费前景可持续化。
  (责 编 若 洋)
其他文献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已经面世,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进入了倒计时。认清2010年的高考形势,让学生走出备考的误区,提高备考效率,实现科学应考,这是广大师生的迫切愿望。本文拟就历年备考误区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科学应考,实现有效增分。    误区一:审题不清    1.审题不细、不准  审题不细、不准的主要表现是漏看或错看条件。本来会做的题,因为漏看条件或问题,造成丢分。如看不清是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王清任所撰《医林改错》一书,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的名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组成。笔者运用该方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获效较好。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提高老年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老年患者170例,按住院号尾数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静脉穿
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互累计量的遗传盲反卷积算法,旨在解决现有许多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盲反卷积算法中存在的两个共同缺陷.一是算法中引入的非线性函数依赖于源信号的峭度性质,当观
介绍了一个新颖的无监督分割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个通用的图像邻域的非参数统计模型,直接建模图像邻域,不用建立中间特征.它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纹理,而是通用在各种纹理上.文章通过静态随机域和非参数的高阶统计模型探讨了图像纹理的基本描述.文章中提到了适合各种纹理的通用的公式.方法的思想是通过最小化图像邻域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熵来给出最优分割.熵的最小化使用了一种快速的水平集方案.这种方法并不依赖于学习阶段的数
目的:分析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94-2011年)中收录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血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6月在天津主赛场和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贵州等10个分赛区举办。本次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工
设G为n阶简单连通有向图,ρ(G)为图G的邻接谱半径.本文利用代数方法研究了简单有向图谱半径的性质并给出了ρ(G)的界.
研究了工业以太网应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通信不确定性、可靠性、互操作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使用,使工业以太网的应用可以大范围的展开,但其
根据修改的微带天线的腔模理论,利用电磁场理论推导了悬置矩形微带天线的谐振频率的理论计算公式,为了减小微带天线制作中的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谐振频率的偏移,对微带天线的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