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有效开展活动的素质基点。邓小平一生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以高尚的人格风范凝聚人心,实现了科学有效的领导。邓小平以
非凡的领导实践诠释着他独特的领导伦理思想:服务意识是领导道德的基本品质;道德教育是领导道德的关键环节;党风建设是领导道德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邓小平;领导伦理;领导道德
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实现高效领导的必备素质。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贯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问题。他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伦理思想。同时,
他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显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研析邓小平的领导伦理思想,对于整合领导干部心中应有的道德资源,实现领导干部决策的宗旨性质和责任性质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一、领导伦理的基本功能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领导伦理研究领导者的伦理规范,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为培养领导者尚公、正直、廉洁和勤奋的美德,实现领导过程的
伦理价值及领导者的道德完善,提供正确的道德原则和实现途径。
邓小平领导伦理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一思想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一)导向功能
上行下效是道德运行的通则。领导道德修养的高低,在公众中会产生极强的映射效应。正如邓小平所说:“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
……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1](p157)如果领导者尊重群众,从最广大人民的合理诉求和利益出发,确保民主决策的“不走样”,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获得群众的信
任;反之,如果在领导角色的扮演中,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缺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负责”的服务动机,就会损害党和领导的形象,难以做到领导活动的公开透明,甚至
可能出现以决策谋取个人政绩等自私的价值观。(二)协调功能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执政考验,迷失方向,放弃了自身修养,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如官僚气重,不尊重群众,办事
不公正;以权谋私,堕落为腐败或犯罪分子;生活作风腐朽,为人民所不齿。这些虽然属于少数现象,但足以伤群众的心、降党的公信力。其实,邓小平早已告诫领导干部,以身
作则非常重要。不正之风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2](p124~125)因此,领导者应重视将领导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
意识,并使之外化为道德实践,依靠道德约束力来缩短与人民间的道德期望,以尽可能消解干群矛盾。(三)凝聚功能
领导者具有尊重他人、严格自律、大公无私等较高的道德修养,就会得到下属或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并在全社会形成情感凝聚、奋发工作的良好氛围。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
践和领导生涯中,以其丰厚的道德精神感染和激励着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无论作为战争年代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虽然“三落”,却以惊人的
毅力“三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执着奋斗,鞠躬尽瘁,令人折服。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人们从来就没忘记他:1984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中,大学生们那句“
小平您好”的问候,亲切地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这是领袖与群众的情感交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高度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翻
天覆地的变化,是人心凝聚、全国上下团结努力的结果。二、领导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
领导者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身上闪耀着一种博大、崇高的领导人格。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无论是时至今日还是后世,其作用
和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留下长存的风范。(一)大局意识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大公无私、自我牺牲,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1947年,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作战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毅然挑起千里
跃进大别山的重担。对此,邓小平说:“我们应该抱这样的态度:牺牲小局,保全大局。”[3]他曾谆谆告诫全党同志,“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
必须服从大局。”[4](p298)邓小平大局意识的核心就是,开展工作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解决矛盾的立场、观点、
方法,这既是一种领导艺术,也是领导者思维方式是否先进的彰显。(二)责任情怀
作为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对一系列现实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不断思考,并探索其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以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领导干部的责任情怀在更深层次
上变成了现实。“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本色,利用劳动之余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书籍,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前途和命运,对“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问题上,邓小平向英国政府明确表达了“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
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5](P12)(三)谦逊本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谦虚、公平是人的基本德性。邓小平一生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逊本色。他曾指出,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我这个人,多年来做了
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6](p173)后来,他进一步指出“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
来,提出了方针政策。”[7](P272)邓小平以谦虚、客观的态度进行自我评价,为领导干部如何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做出了表率。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对于其组织的价值观有至深的影 响。所以,在工作中,领导应自觉“慎独”,学会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超越。三、邓小平领导伦理思想的基本意蕴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不仅模范地践行共产主义道德,而且一贯重视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教育问题。他对于领导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深刻的阐述,大
致概括如下:(一)领导道德的基本品质:服务意识
责任、权力和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与运用,决定一个领导者的个人素养与工作作风。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每一个党员必须修养成为人
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8](P217)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者必须以真心实
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他深刻地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9](P121)这一精辟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领导道德的创新认识,也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道德素质的基本规定性,就是要求所有领导干部把领导作为服务工作来对待,使社会主义新型的领导关系寻找到由
理念变为现实的途径。打造责任型政府,不仅要完善监督体系,防止歪风邪气,还要提倡服务意识,坚持正面引导,弘扬正气。(二)领导道德的关键环节:道德教育
作为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其道德情感的陶冶过程。通过道德教育,将其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个人品质的定型。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领导干部与
人民群众关系的协调与处理。邓小平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最基本的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和踏踏实实的工作,关心群众的生活。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
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容易克服。”[10](p160)密切联系群众还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以防官僚
主义,这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品质。通过道德教育还应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基于道德主体的责任感而发生的,是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邓
小平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1]
(P147)(三)领导道德的核心内容:党风建设
党风既是党的世界观及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又是党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历史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认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12](P271)纪律是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国家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更是时刻坚守的。他同时强调,每个
共产党员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尤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他坚定地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3](P327)爱民与廉洁事关
民心向背,也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核心考量。邓小平认为不断纯化党风,保持领导活动对人民的责任性和忠诚,还应建立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即党的内部监督和人民群
众以及党外人士监督形式的综合运用,以发现、纠正和处分违法乱纪和其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分子。
参考文献
[1][8][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杜润生.气度?风格[J].读书,1997,(4).
[4][5][6][7][9][11][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非凡的领导实践诠释着他独特的领导伦理思想:服务意识是领导道德的基本品质;道德教育是领导道德的关键环节;党风建设是领导道德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邓小平;领导伦理;领导道德
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实现高效领导的必备素质。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贯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问题。他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伦理思想。同时,
他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显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研析邓小平的领导伦理思想,对于整合领导干部心中应有的道德资源,实现领导干部决策的宗旨性质和责任性质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一、领导伦理的基本功能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领导伦理研究领导者的伦理规范,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为培养领导者尚公、正直、廉洁和勤奋的美德,实现领导过程的
伦理价值及领导者的道德完善,提供正确的道德原则和实现途径。
邓小平领导伦理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一思想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一)导向功能
上行下效是道德运行的通则。领导道德修养的高低,在公众中会产生极强的映射效应。正如邓小平所说:“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
……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1](p157)如果领导者尊重群众,从最广大人民的合理诉求和利益出发,确保民主决策的“不走样”,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获得群众的信
任;反之,如果在领导角色的扮演中,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缺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负责”的服务动机,就会损害党和领导的形象,难以做到领导活动的公开透明,甚至
可能出现以决策谋取个人政绩等自私的价值观。(二)协调功能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执政考验,迷失方向,放弃了自身修养,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如官僚气重,不尊重群众,办事
不公正;以权谋私,堕落为腐败或犯罪分子;生活作风腐朽,为人民所不齿。这些虽然属于少数现象,但足以伤群众的心、降党的公信力。其实,邓小平早已告诫领导干部,以身
作则非常重要。不正之风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2](p124~125)因此,领导者应重视将领导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
意识,并使之外化为道德实践,依靠道德约束力来缩短与人民间的道德期望,以尽可能消解干群矛盾。(三)凝聚功能
领导者具有尊重他人、严格自律、大公无私等较高的道德修养,就会得到下属或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并在全社会形成情感凝聚、奋发工作的良好氛围。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
践和领导生涯中,以其丰厚的道德精神感染和激励着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无论作为战争年代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虽然“三落”,却以惊人的
毅力“三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执着奋斗,鞠躬尽瘁,令人折服。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人们从来就没忘记他:1984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中,大学生们那句“
小平您好”的问候,亲切地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这是领袖与群众的情感交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高度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翻
天覆地的变化,是人心凝聚、全国上下团结努力的结果。二、领导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
领导者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身上闪耀着一种博大、崇高的领导人格。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无论是时至今日还是后世,其作用
和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留下长存的风范。(一)大局意识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大公无私、自我牺牲,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1947年,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作战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毅然挑起千里
跃进大别山的重担。对此,邓小平说:“我们应该抱这样的态度:牺牲小局,保全大局。”[3]他曾谆谆告诫全党同志,“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
必须服从大局。”[4](p298)邓小平大局意识的核心就是,开展工作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解决矛盾的立场、观点、
方法,这既是一种领导艺术,也是领导者思维方式是否先进的彰显。(二)责任情怀
作为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对一系列现实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不断思考,并探索其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以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领导干部的责任情怀在更深层次
上变成了现实。“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本色,利用劳动之余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书籍,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前途和命运,对“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问题上,邓小平向英国政府明确表达了“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
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5](P12)(三)谦逊本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谦虚、公平是人的基本德性。邓小平一生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逊本色。他曾指出,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我这个人,多年来做了
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6](p173)后来,他进一步指出“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
来,提出了方针政策。”[7](P272)邓小平以谦虚、客观的态度进行自我评价,为领导干部如何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做出了表率。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对于其组织的价值观有至深的影 响。所以,在工作中,领导应自觉“慎独”,学会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超越。三、邓小平领导伦理思想的基本意蕴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不仅模范地践行共产主义道德,而且一贯重视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教育问题。他对于领导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深刻的阐述,大
致概括如下:(一)领导道德的基本品质:服务意识
责任、权力和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与运用,决定一个领导者的个人素养与工作作风。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每一个党员必须修养成为人
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8](P217)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者必须以真心实
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他深刻地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9](P121)这一精辟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领导道德的创新认识,也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道德素质的基本规定性,就是要求所有领导干部把领导作为服务工作来对待,使社会主义新型的领导关系寻找到由
理念变为现实的途径。打造责任型政府,不仅要完善监督体系,防止歪风邪气,还要提倡服务意识,坚持正面引导,弘扬正气。(二)领导道德的关键环节:道德教育
作为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其道德情感的陶冶过程。通过道德教育,将其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个人品质的定型。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领导干部与
人民群众关系的协调与处理。邓小平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最基本的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和踏踏实实的工作,关心群众的生活。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
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容易克服。”[10](p160)密切联系群众还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以防官僚
主义,这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品质。通过道德教育还应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基于道德主体的责任感而发生的,是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邓
小平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1]
(P147)(三)领导道德的核心内容:党风建设
党风既是党的世界观及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又是党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历史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认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12](P271)纪律是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国家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更是时刻坚守的。他同时强调,每个
共产党员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尤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他坚定地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3](P327)爱民与廉洁事关
民心向背,也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核心考量。邓小平认为不断纯化党风,保持领导活动对人民的责任性和忠诚,还应建立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即党的内部监督和人民群
众以及党外人士监督形式的综合运用,以发现、纠正和处分违法乱纪和其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分子。
参考文献
[1][8][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杜润生.气度?风格[J].读书,1997,(4).
[4][5][6][7][9][11][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