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金縢》篇的叙事艺术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免遭秦火破坏的珍贵战国写本,清华简《金縢》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簡洁凝练,文学艺术成就较高。情节构造上,因果清晰、逻辑严谨,并且善于运用虚构艺术,出现了“有意为文”的萌芽。
  关键词:清华简;金縢;叙事艺术;情节艺术;虚构艺术
  作者简介:王嘉玮(1993-),女,山东济南人,汉族,济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1
  清华简《金縢》篇早于传世文献《尚书·金縢》成文,其叙事性同样毋庸置疑。第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以十四字的超长篇题,概括了全文主体事件。第二,清华简《金縢》全篇叙事先后顺序明显,明确交代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包含了完整的叙事六要素。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清华简《金縢》篇“有了现代叙事文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情节’”[1]。因此,清华简《金縢》篇同样具有明显的叙事特征,并且展示出极高的叙事艺术水平。
  1.情节艺术——因果清晰,逻辑严谨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与同时代记事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事件经过不同,清华简《金縢》具备了叙事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情节,强调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详略得当。
  在情节组织方面,清华简《金縢》篇具备了完整的“叙事六要素”,清楚地叙述了事件的起因是周武王病重,周公祝告愿以身代王而死并将祝辞封入金縢,结果是周武王启封金縢得知冤枉了周公,而后出郊亲迎周公遗体,最终天灾停止,大获丰收。因果对应关系明显,逻辑清晰。
  同时,对清华简《金縢》与传世文献的情节进行比较,简本比今本缺少占卜内容和武王病愈两个情节,这其实也显示出清华简《金縢》篇创作者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缺少的两个情节,前文的论述虽然不认同程浩先生等学者“简本晚出,删去病愈情节”的观点,但他们对武王病愈情节被删去的原因的推测却是有道理的。彭裕商先生在《<尚书·金縢>新研》一文中解释,“清华简本没有‘乃卜三龟一习吉’及其以后的相关文句,也没有武王瘳的记载,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武王于周公祝祷之后不久即去世,与三卜皆吉而新命于三王不合,故删去之”[3]。这样的解释恰恰说明了清华简《金縢》篇是出于使情节符合逻辑的目的而略去这两个情节的。
  前面一段讲武王经过周公的祈祷后不久就痊愈了,后面一段接着就说周公去世了,这在逻辑上有些牵强。而且,在全篇开头,周武王生了重病,二公对周公说希望为武王占卜,但周公回答:“未可以戚吾先王”[4],意思是不要去打扰先王的安宁,使先王忧虑了。这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周公阻止了二公,占卜最终没有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后文略去占卜过程也是符合逻辑的写法。
  2.虚构艺术——情节设计,有意为文
  清华简《金縢》篇以叙事为基本特征,但是其中的“事”却并不是完全纪实的,相反,其中有许多情节是刻意虚构的,可以说有了“有意为文”的影子。
  这样的虚构情节集中在本篇后半段:成王误解了周公的苦心,以为他对自己不利,使其蒙受冤屈,而此时上天就如同有所感应一般,“是岁也,秋大熟,未获。天疾风以雷,禾斯偃,大木斯拔”[5],粮食歉收、灾害频发,似乎是上天发怒了,同时在替周公鸣冤,警示成王君臣犯下了大错。待到成王君臣启封金縢之书,明白自己冤枉了周公,出郊亲迎周公遗体的时候,上天立即收回了灾难,变灾年为丰年,“是夕,天反风,禾斯起……岁大有年,秋则大获”[6]。
  以上情节中,“天”不会真正“感应”人间的个人苦乐,周王不会看到天降异象就恰好想到去开启金縢,天气的变化也不会巧合到恰好迎合周公遭受冤屈和沉冤得雪的时刻,这些显然不可能是史实记录,明显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文学创作。而上天对人间的“态度转变”实则既彰显了“天神”赏罚分明、刚正不阿的品格,又传达了天降异象则有冤未雪的神谕暗示。这些情节上的“巧合”无一不显示出明显的创作意图和加工痕迹,是当时人“有意为文”的结果。
  究其原因,清华简《金縢》的“天怒示警”情节的创作渊源主要来自于周人的“天命观”。在周人的眼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尚书·大诰》中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前激励周人:“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7],这里的“天明”即为“天命”,周公此言是教导黎民天命威严,要谦卑敬畏,“天”才会辅助我们建立周朝伟大的基业。可见,“天”在周人心中的地位极高,拥有绝对权威,周人既信“天”,更敬“天”。因此清华简《金縢》的“天怒示警”情节是周人朴素的“天命观”的具体外化,是宣扬“要永葆天命就必须敬天保民”思想的教育读本。
  另外,清华简《金縢》出现刻意虚构情节的现象,也与我国史官文化高度发达有关。我国的史官文化由巫官发展而来,将“实录”奉为记录历史的最高原则。但同时又强调“以史为鉴”,出于政治目的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对史实进行剪裁和编排,甚至是篡改。
  参考文献:
  [1]李莉:《<尚书·金縢>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7页。
  [2]童庆炳:《文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211 页。
  [3]彭裕商:《<尚书·金縢>新研》,《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第161页。
  [4][5][6]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第158页。
  [7]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春秋至魏晋时期皖北地区著名历史人物养生思想研究(SK2016A052)阶段成果;2017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魏晋时期“曹氏父子”养生思想研究(2017—B—9)阶段成果。  摘 要: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辟谷、气功、御女术等道家学派养生方法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而魏帝曹丕则主张养生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不能盲从世俗、相信方术,深受道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慢性酒精性睾丸微血管改变所致生精功能损伤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1、S2、S3组)、酒
目的:探讨胚胎猪皮抗原性及动物移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创面移植覆盖物.方法:1、通过制备胚胎猪皮、幼猪皮及实验动物(家兔)自体皮可溶性抗原致敏实验动物,检测实验
摘 要:《海上花列传》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众多上海妓院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在情欲里挣扎,或在从良与沦落之间游离,都始终围绕着“家庭”这一主题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矛盾。本文试图考察在面对“家庭”关系时不同女性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了解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而更好地理解把握当时妓女的处境及命运。  关键词:家庭;距离;妓女  作者简介:蒋黔川(1996-),男,四川泸州人,现
摘 要: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开始,女性的话语权就在不断降低,甚至最终沦为男性的附庸。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男性创作者居多,其笔下所塑造的一系列美女和贞妇的形象,便是男性心中的期待的完美成果展示,这实际上是男权意识感染下的无意识创作,以及女性意识淡薄造成的不平等的性别歧视与压迫。  关键词:男性意识;女性形象;话语权;贞洁观  作者简介:倪启萍(1997-),女,汉族,四川泸州市人,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文
摘 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愛酒,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将饮酒诗作为创作主题的诗人,且是大量以酒入诗的诗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及其人生选择。分为抒写理想破灭与人生苦闷、耿介之性与对世事的忧愤、归隐田园的快乐与自适三个方面。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人生抉择  作者简介:任思佳(1993-),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在读研究生,研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兴趣,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不会轻易地放弃;有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进行拓展学习,忘掉学习过程中的辛苦,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