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为绘画活动增添色彩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绘画不仅能激发幼儿美感、陶冶性情,并涉及幼儿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智能、知识及身体发育诸方面,而且能促使幼儿在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上都有所提高。尤其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激发 审美能力 绘画活动 培养
  一、充分感知客体,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注重幼儿对色彩组合能力的培养和直观形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组织小班幼儿在绘画活动时,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用他们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出什么具体的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认认真真的在绘画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又如组织幼儿在吹画活动中,我事先准备了几种颜色,让幼儿自由选择两种进行活动,在吹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原来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出新的颜色。此时我就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观察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另外,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还应培养幼儿充分感受色彩的能力。如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可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对造型的感受力
  为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具体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般观察力强的幼儿绘画水平就相对要高一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引导幼儿观察单个物体的颜色、形状,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他物体的对应关系。
  如绘画活动画“大树”之前,我首先播放课件组织幼儿观看各种大树的造型。然后再带幼儿观看实物大树,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造型美,之后幼儿自由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更能很好的让幼儿绘画出大树的造型。因此在教学中,画物体时教师要尽量提供给幼儿实物模型,让幼儿在触摸、观察中感知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形状。其次,幼儿期以动作思维为主,只有充分刺激幼儿的触觉系统,引导幼儿摸摸、敲敲、打打物体,才能使幼儿对物体有实质性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去感知美的事物。教育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必须借助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理解。
  三、加强自我表达,提升幼儿的审美思维能力
  《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提升幼儿的审美思维,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这种功能是艺术的各种特性决定的。
  按照大多数幼儿的能力水平,围绕感知对象和表现内容,提出大致笼统的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必要的技能学习。其目的不是单纯和机械的模仿,它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法获得某一方面的体验。虽然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面,所以我们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瓶子》,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瓶子,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横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瓶子,再用点、线、面来装饰瓶子,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也体验到了表现美的快乐。
  孩子们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作品中,不难发现,无论从色彩的运用上,还是在造型的表现上,我发现了每个孩子不同的审美观,只是新课程过多侧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过少涉及孩子技巧性的训练,因此,影响了孩子对事物的表现能力,我们看到很多的时候,孩子们想的好,说的好,只是难于用绘画表现出来,最后,孩子们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影响了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良好表达。因此,我们在侧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忘给孩子一些技巧的训练,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材料,让幼儿学会一些绘画的表现技巧,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对美的感知,表现及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有些作品的音乐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其音乐内涵却比较深奥,而我们的孩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仅仅依靠耳朵听很难达到很好的欣赏效果,但在多媒体音乐欣赏过程中能把各方面的感官互相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期刊
摘 要  进餐管理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保持良好的情绪、食欲,让幼儿爱上吃饭,需要积极就餐情绪的支持。怎样培养幼儿积极的就餐情绪,让幼儿爱上吃饭,成了新班幼儿日常生活管理的聚焦点。教师通过找准新班幼儿就餐管理的“问题点”,分析新班幼儿就餐问题的“关键点”,探讨新班幼儿就餐兴趣的“切入点”三部曲,探讨了有效的进餐组织策略,提高了进餐管理质量。  关键词  新班幼儿 进餐问题 进餐质量  幼儿期是
期刊
摘 要  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创设适宜的哈语言学习环境,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让幼儿接触哈语言,在丰富的游戏情景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力求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学会丰富的哈语词汇,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养成喜欢学习母语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  幼儿时期 语言教育思想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
期刊
在大力提倡幼儿自主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的发展也让我们深深的思考。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一天教学生活中自主吗?快乐吗?有成就感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日常管理中主动亲近教师,倾听她们的心声,了解她们的想法。  片段一:A老师到外面找来了很多区域创设的材料,正准备到班级和配班老师一起创设环境。路上碰到了园部主任,于是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想改变原来的区域格局是否可以,还有让幼儿自主吃点心是
期刊
一、借助背景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文学作品美妙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具有愉悦的功能,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感极易激发幼儿的共鸣和表达。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可与文学作品相互融合,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如:学习诗歌《梦》时,在幼儿欣赏《梦之船》和《梦幻曲》的音乐声中教师以“旁白”的形式朗诵诗歌,声音由轻至重,表示由远及近,从背景中走出来,
期刊
摘 要  幼儿创造想象画是幼儿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想象活动,将头脑中的原始材料重新加工、改造、组合,产生新的形象,新的构思和新颖题材的图画。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想象力的潜能,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都可以成为充满想象力的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想象画教学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
期刊
摘 要  所谓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本文就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早教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全
期刊
摘 要  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非常强调教学方案的弹性和幼儿园课程的生成。瑞吉欧教育中的课程取材来自幼儿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共建,课程注重过程的设计而非活动前的设计。由于科学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获得感悟和发现,因而某些科学教育活动常常伴随着手工制作的环节,教师要对这些环节加强探索与监督。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学前教育 幼儿 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获得对周围有关物质世界及其
期刊
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都存在“重教轻保”的现象,即重视幼儿园教师素质,而对保育员只要求每天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就可以了,保育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低于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园必须要更新保育观念,保育要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只有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实现保教合一,才能高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保育员的“五心”  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各方面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的学
期刊
摘 要  凤阳人杰地灵、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中都古城遗址、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古禅窟寺、龙兴寺、卧牛湖、狼巷迷谷、鼓楼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收集了很多关于凤阳的资料和图片,让幼儿对家乡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社会性 社会资源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