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合作让中欧距离不再遥远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和欧洲分处亚欧大陆两端,距离遥远。但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迫切的合作愿望使双方跨越千山万水,走到一起。
  2015年6月1—10日,应德国社会民主党、比利时法语革新运动和瑞士卢塞恩州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德国、比利时和瑞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凤翔,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浩,上海市副市长周波陪同。
  在短短十天之内,代表团访问了三国十几个城市,共出席三十多场政治和经贸活动,务实高效地推动了中欧理解与合作。
  “友谊之旅”——促进中欧国家与政党交流
  德国是韩正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此次并非韩正第一次访德。所到多处都展示出韩正上次访问时在贵宾簿上的签名。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韩正会见了德国社民党主席、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和外长施泰因迈尔等重要领导人。韩正表示,去年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双方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中方愿与德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布里尔等表示,德国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愿与中方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比利时是韩正访问的第二站。当时正值该国积极筹备菲利普国王6月下旬访华和6月底李克强总理访比。此时迎来中国朋友,自是高规格接待。安特卫普市政府用17万盆鲜花铺成“花毯”欢迎韩正。韩正会见了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德尔斯和前首相、法语社会党主席迪吕波。他说,近年来,中比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方愿与比方一道,继续推动中比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雷德尔斯等表示,近期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必将进一步提升比中关系水平。
  素有“世界花园”美称的瑞士是代表团欧洲之行第三站。会见瑞士联邦委员会副主席兼经济部长施耐德—阿曼和卢塞恩州州长维斯时,韩正表示,今年是中瑞建交65周年。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及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之一。双方应以中瑞自贸协定为新起点,惠及两国人民。施奈德—阿曼告诉韩正,他的儿子正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型企业,这生动地证明,瑞士愿抓住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真正的朋友能分享快乐,承担忧伤。访问期间,我国发生长江客船翻沉事故。韩正当即取消相关文化交流与文艺演出等活动,主办方对韩正的决定表示充分理解。在“创新合作伙伴——上海·汉堡商务论坛”开始前,韩正和汉堡市长朔尔茨以及中德双方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事故中的遇难者默哀。在其他多个正式场合,外方也主动就事故中罹难人员向中方表示哀悼和慰问。中欧友谊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党际交往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正此访也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欧洲政党的关系。在德国,韩正与德国社民党主席加布里尔和副主席君贝尔共同回顾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两党建立关系30周年纪念活动。韩正指出,今后愿继续加强两党交流,打造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型党际关系。在比利时,韩正平衡做三大主要政党新弗拉芒联盟、法语革新运动、法语社会党的工作,不仅巩固了传统友谊,还结识了新朋友。新弗拉芒联盟党成立于2001年,现为议会第一大党。该党主席、安特卫普市市长德维沃对发展与中共的党际关系表达了强烈愿望,愿以韩正访问为两党交往的开始。
  “理解之旅”——积极宣介中共执政理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韩正欧洲之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契合欧洲伙伴的关注点,韩正结合上海发展现状,生动介绍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广泛宣介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现在平均每天就有15亿美元的贸易往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牵动着欧洲伙伴的心。韩正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基数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目前,中国GDP增长7%左右,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这也是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就像人的成长,年幼时成长快,身高体形变化大,而成人后外表变化不明显,日益提高的是内在修养。韩正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获得外方一致称赞,让欧洲伙伴吃下一颗“定心丸”。
  在介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韩正说,中国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来维护社会公正、打造有序的市场秩序与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锻造更为坚强的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梦想的活力大国,赢得了外方的由衷钦佩。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称赞中国的改革是一项勇气超凡的宏伟工程,祝愿中国改革取得成功。韩正的论述为欧洲伙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中国新发展应为世界创造新机遇,这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出发点。韩正就欧方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和疑虑主动做工作。他说,“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项目或工程,而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这一倡议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亦将成为中欧合作新动能。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韩正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发展的新特点。韩正说,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探索出一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贸区成立近两年的时间里,负面清单已缩短30%,今后还将越来越短。这证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在布鲁日市政厅,代表团看到一幅以上海为主题的油画。该画作者从未去过上海,是凭想象创作的。画中上海亦真亦幻,弥漫着异域风情。不同于艺术创作,对外宣传工作应该着力塑造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韩正在访问期间积极引导欧洲伙伴发现真实的中国,清扫了偏见和疑虑。中欧关系轻装上路,才可以走得更快更远。
  “学习之旅”——借鉴欧洲创新发展经验
  作为工业革命发展最早、基础最好的大洲,欧洲的经济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是中国亟待学习和借鉴的。为配合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韩正着重考察了三国在创新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创新发展,理念先行。在德国,韩正详细听取了西门子在实施德国工业4.0计划中的理念和愿景。“信息物理系统”和“智能工厂”等概念充分体现了德国企业的超前思维和创新思考。这样的前瞻性也是中国工业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发展,必须开放。在比利时,韩正访问了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平台。其合作原则是费用和风险共担,人才和成果共享。那么知识产权如何分配?韩正的问题切中要害。中心总裁范登霍夫回答,双方或者多方共同研发成果由出资(源)方共享知识产权。该中心开放式创新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借鉴。
  创新发展,贵在坚持。在德国柏林,韩正考察了位于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该广场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设计亮点是利用地下四层空间运输货物和处理生活垃圾,以保证地面空间整洁有序。韩正早在2003年访问柏林时,就对这一创新设计印象深刻。如今看到设计得到充分落实且运行良好,韩正表示,波茨坦广场的前瞻理念和推进定力,值得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认真学习。
  创新发展,人才支撑。此行最后一站是位于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子中心。在那里工作的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总结多年研究经验说:“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创新也是如此。当下,中国的发展正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少数人”,如何用好、吸引、培养他们,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务实之旅”——推动地方双向合作
  韩正访欧期间,见证了近20个合作协议和备忘录的签署,将上海与欧洲城市和企业间的务实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此行,韩正访问了上海友城安特卫普和汉堡。在约30年的友城关系中,上海与两市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韩正说,“三十而立”,上海与两市的友好关系进入成熟稳定期,希望双方在新阶段取得更丰硕的成果。韩正到访的三国其他城市也积极争取与上海合作。法兰克福市长费尔德曼幽默地说,虽非友城,但法兰克福愿成为上海“迟来的爱”,进一步加强两城在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韩正此次访问的欧洲企业多与上海有着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会见的企业高层代表也多是他的老朋友。这次“访友之行”深化了友谊,扩展了合作。韩正见证了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集团签署关于共同研发纯电动汽车的协议。大众集团董事长文德恩告诉韩正,深化与上汽的合作,原因是德国技术和中国市场可以相互补充,共赢发展。
  地方务实合作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在德国,韩正考察了一家成功“走出去”的上海国有企业。近十年来,上工申贝集团通过并购三家德国著名缝纫机制造企业,以较短的时间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并占据市场制高点。韩正充分肯定该集团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访问虽然短暂,但成果丰硕。志合者,不以山海远。韩正欧洲之行再次证明,再高的山,再远的路,也无法阻止中欧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的坚定步伐。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
  (责任编辑:刘娟娟)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2018年,世界政党政治进一步分化组合。在民粹主义的冲击下,大党老党的地位作用持续弱化,新兴政党加速崛起,政治极化现象更为明显,政党的“个人化”“社会化”趋势加剧。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政党政治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重塑期,并与当前的国际格局转型期相互叠加、相互作用,为世界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世界政党政治;重塑;调整  【DOI】10.19422/j.cnki.ddsj.2
200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分别面向外国驻华使馆代表和境外驻京媒体举行十七届四中全会新闻吹风会。本次吹风会邀请中纪委研究室主任刘明波、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9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成果。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50余名驻华使馆代表和近30家境外驻京媒体的约50名记者参加了吹风会。  刘明波主任主要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工作部署进行
著名学者高放教授享誉国内外,著作等身,成果多达500万字。20世纪50年代初他执教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我是那里的学生,所以本文概以高老师尊称。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2月苏联解体20年之际,出版了高老师题为《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近60万字的文选,堪称集老师苏联问题研究之大成。作为当代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苏联问题的一位先驱,高老师的研究贯穿甲子,这不仅取决于惊人的勤奋精神与深厚的学术造诣
正是一年春好时,八方宾朋来相聚。2019年4月25日,雨后初晴的北京蓝天澄碧,纤云不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在庄严大气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民心相通分论坛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2场分论坛之一,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17家单位协办,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的130多名外宾出席了分论坛。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民心相通
美国人权外交  在实施“人权外交”的国家中,由于其特殊的国际地位与思想传统,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最为引人注目。“人权外交”一词虽然尚属新生,但作为实践,该种行为在美国的对外关系史上始终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且已成为美国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美国学者所言:“较之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政府更倾向于把外交政策和人权义务联系在一起。”[1]由此,考察“人权外交”背后的推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
2013年7月23—26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江西省人民政府、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协办的2013年“理解与合作”对话活动在北京、景德镇和南昌举行。  北京:中国梦也是世界梦  23日上午,主办方举行了简朴庄重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交流协会会长周铁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全球思维,提出了促进全球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理念,从而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参与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为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为当前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人类世界未来文明发展走向确立了新航标。  關键
成熟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中美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卓越范例,是建立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创举。  一、适应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要求。其一,这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2009年4月在伦敦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对话开幕式发表书面致辞,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
经济科学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新时期、新探索、新征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系华中师范大学聂运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终成果。通读全书,感觉该书结构纵横契合,多而不散;内容精选得体,中心突出;资料新颖丰富,引文规范,是一部在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的研究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力作,其主要特点如下。  
这篇小说写出来有些年头了,现在要回过头说创作缘起,找寻当初点燃创作激情的星星之火,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点往回倒带。这是一件考验记忆力的活儿。  小说中有个情节是我从街头捡来的。那年夏天,七八月的样子,中午时分的人行道上好像只有三人,起码在我的记忆里就三人:我,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那女的长得很漂亮,身材和脸蛋都无懈可击。男的却比较一般。当时,大暑熏蒸,太阳似乎从四面八方浇下来,能清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