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教育最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基于民族地区1159农户的微观调查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QR)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收入效应与抗风险效应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教育类型对民族地区减贫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教育显著促进贫困家庭增收,说明我国实行教育扶贫政策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持久脱贫、进而致富的终极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家庭生计资产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提高家庭进行风险预防的倾向性,表明民族地区刚刚脱贫的中低收入群体,接受职业类教育更能满足就业需要,改善就业环境,推动民族地区致富奔康.在造成农户收入增长差异的各因素中,未来生活预期对家庭整体生计水平具有较为突出的正效应,显著提高家庭脱离相对贫困的概率,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其他文献
在基本判断形式"S是P"中,作为系词的"是"是判断的核心,但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不同的逻辑学家对"是"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视角探讨判断系词"是"的内涵,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俯瞰系词"是",超出了逻辑学窠臼,拓宽了"是"的真理含义.另一方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实践论立场,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先验主义对"是"的片面的狭隘理解,论证了判断的本质及其系词"是"的辩证法含义.从矛盾律的"或是或否"发展到"又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
在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行动目标与目的间呈现出辩证关系.总的说来,目标是目的的具象化.一个目的可以通过多个目标来加以体现,而多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逼近了目的.目的是包含在目标之中的,也存在于朝着目标行动的过程中,而行动目标必须在合乎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意义上具有合理性.组织是行动者,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都是通过以组织形式出现的行动而实现的.工业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官僚制组织,而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适切的行动者是合作制组织.官僚制组织总是基于目标开展行动,除了
自从理查德·莱德创造物种主义一词以来,反物种主义一直是当代动物保护运动的思想基础.斯克鲁顿认为反物种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分享了相似的逻辑.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无法扭转反物种主义的根本缺陷.为了抑制计算理性时代无限制的个人利益,斯克鲁顿试图恢复人类中心主义的正当性,构建一种适合保守主义的动物伦理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需要用法治的方式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效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进程中尚面临着实践困扰,可考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纳入宪法、提高民族团结立法层次、增强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健全立法评估制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指引,推进各民族之间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巩固,最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各民族同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地区重点应在区域协调上深度合作、市场一体上共建共享、产业融合上深度对接,
面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建筑损毁较大的现实,加强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建筑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背景下,通过立法实施保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从立法理念到具体制度、从值得借鉴的经验到一些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应制度如何调适等共同构成的立法准备的内容。
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涉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内容,表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导向特征,具有“地缘性”“牧业性”与“多民族性”的区位特点。边境牧区的治理方案设计需要在综合考虑“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系统安排和分类指导相协调”“内外并举和尊重传统相契合”等原则的基础上,在制度、政策、主体、内外四个方面的相互协同格局中,增强对动态性问题的治理能力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边境牧区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对青海民和县杏儿藏族乡“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的田野调查,从微观层面探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和谐共居共生的社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强党的历史。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自身建设的理性自觉。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余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始终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核心,充分显示出了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面向未来,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目标引导,永葆和发展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始终与人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