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r——以青海民和县杏儿乡“民族团结模范集体”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对青海民和县杏儿藏族乡“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的田野调查,从微观层面探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和谐共居共生的社区,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渐建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通过发展村级经济,注重民心工程,进而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对多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真正落实,推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他文献
进入近代旧体诗的新语汇主要有表示具体物体的"新名物语汇"和表示抽象知识的"新概念语汇"两种.前者主要通过"从下至上"的路径进入中国诗歌,开始主要在下层文人的诗中作为被介绍的主题出现,后来则能在革新派诗人笔下作为诗歌文本的构成单位,也可在传统诗人的作品中充当背景.后者则主要通过"从上至下"的路径,最早在少部分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的正式作品中被使用,而后来却被作为各种以普及为目的的通俗诗体的主题.这种不同是由语汇性质、诗体特征、创作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主观态度共同决定的.两类新语汇的进入让近代旧体诗
地方志作为史学、地学的结合物,与小说具有叙事同源性关系.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方志与小说多有相通之处,且志家与小说家亦有身份的互换.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地方"的发现与方志成规模进入小说,是中国小说历史结构中"国家/地方""国家史/地方史"叙述再平衡的产物."地方"、地方志进入小说,其小说史意义是引发了当代小说的说"小"与"小"说化,且重构着"中国"的地理、历史、美学、语言的多元性.
在基本判断形式"S是P"中,作为系词的"是"是判断的核心,但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不同的逻辑学家对"是"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视角探讨判断系词"是"的内涵,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俯瞰系词"是",超出了逻辑学窠臼,拓宽了"是"的真理含义.另一方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实践论立场,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先验主义对"是"的片面的狭隘理解,论证了判断的本质及其系词"是"的辩证法含义.从矛盾律的"或是或否"发展到"又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
在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行动目标与目的间呈现出辩证关系.总的说来,目标是目的的具象化.一个目的可以通过多个目标来加以体现,而多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逼近了目的.目的是包含在目标之中的,也存在于朝着目标行动的过程中,而行动目标必须在合乎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意义上具有合理性.组织是行动者,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都是通过以组织形式出现的行动而实现的.工业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官僚制组织,而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适切的行动者是合作制组织.官僚制组织总是基于目标开展行动,除了
自从理查德·莱德创造物种主义一词以来,反物种主义一直是当代动物保护运动的思想基础.斯克鲁顿认为反物种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分享了相似的逻辑.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无法扭转反物种主义的根本缺陷.为了抑制计算理性时代无限制的个人利益,斯克鲁顿试图恢复人类中心主义的正当性,构建一种适合保守主义的动物伦理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需要用法治的方式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效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进程中尚面临着实践困扰,可考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纳入宪法、提高民族团结立法层次、增强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健全立法评估制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指引,推进各民族之间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巩固,最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各民族同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地区重点应在区域协调上深度合作、市场一体上共建共享、产业融合上深度对接,
面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建筑损毁较大的现实,加强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建筑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背景下,通过立法实施保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从立法理念到具体制度、从值得借鉴的经验到一些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应制度如何调适等共同构成的立法准备的内容。
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涉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内容,表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导向特征,具有“地缘性”“牧业性”与“多民族性”的区位特点。边境牧区的治理方案设计需要在综合考虑“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系统安排和分类指导相协调”“内外并举和尊重传统相契合”等原则的基础上,在制度、政策、主体、内外四个方面的相互协同格局中,增强对动态性问题的治理能力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边境牧区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