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美术教育思想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郑振铎是中国编辑出版古代木刻版画书籍的第一人。工作以后,郑振铎对古代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籍中插图尤其受郑振铎的关注,因而他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产生了写一部中国古代木刻版画书籍的想法,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产生背景到时代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基于郑振铎对版画编辑的梳理和总结,分析郑振铎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版画史研究其与美术教育思想产生的关联,并讨论郑振铎研究木刻版画史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郑振铎;美术教育;版画编辑
  郑振铎(1898-1958年),字西谛,原籍福建长乐,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作家、版画编辑出版第一人、收藏家及艺术史家,也是我国版画史学的奠基人。
  一、对郑振铎研究古代木刻版画的概述
  郑振铎是我国版画史学真正的奠基人,他对中国古代的木刻版画及其史学研究颇为深入,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古代木刻版画进行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的人。
  当前,国内关于郑振铎对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历史研究的内容多来源于他生前的好友或者是其好友的后代。从一些人写的类似回忆录类型的文章中得以窥见郑振铎是如何开始和进行版画史研究的,例如:
  其一,李平凡所写的《郑振铎和中国版画史研究》,从李平凡所写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便可以得知郑振铎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撰写出《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及《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再过渡到如何编辑以及出版的全过程。
  其二,从研究郑振铎相关文章的人中可以得到相关资料内容,陈福康为《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撰写了一篇名叫《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部奇书——唯大时代乃产生大著作》的序,其中全面地讲述了郑振铎是怎样一步一步从单纯地对版画产生兴趣到逐步开始对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材料进行深入的搜集,查验收藏相关的古代版画的书籍、史料,再到如何对中国古代版画进行编辑和出版的全过程。
  其三,郑振铎本人所写的对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历史研究的著作以及相关文章和书信日记。郑振铎出版了五册《中国版画史图录》,对研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及相关史学资料有极大的价值。其《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对中国古代版画历史研究也有巨大的贡献。
  其四,鲁迅和郑振铎往来有关于美术的书信,在1933年至1935年间,二人往来书信近50封,其中内容多是对《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讨论,讨论的大致是这两部书该如何进行制作出版和发行。
  当前,学界对郑振铎的版画史相关知识和编辑出版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对其美术史领域方面的研究仍需更加深入讨论,要从中挖掘郑振铎对美术教育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深入总结其中的经验并尽可能在当前的美术教育当中进行实践[1]。
  二、郑振铎与木刻版画史
  中国木刻版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石刻画像,现存的有确切年代可以考察的第一幅中国古代木刻版画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玠施刊的一卷《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画。该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且成熟的,带有着非常显著宗教色彩的木刻版画。
  郑振铎对版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从他搜集戏曲开始,而后他开始逐步收集词曲、小说及书目,再后来,他开始致力于对版画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发展到对所有插图的书全部进行收集,做到真正为了插图而去收藏书集。他编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并且他也为《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撰写了长文。郑振铎堪称20世纪以来最早重视书籍插图研究的学者之一,是版画史研究领域具有相当地位的奠基者以及整个版画史研究行业的开拓者。郑振铎将中国古代优秀的版画作品以及插图进行收集筛选,编辑整理成图籍,并撰写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过程,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概括地表现了我国版画艺术史的重大成就。郑振铎研究的中国古代艺术、出版的版画图录,扩充了当代艺术文化储备,提出了艺术创作并非只止于艺术技法、技巧,而更应该看重艺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干预,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艺术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鄭振铎通过对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类优秀版画进行筛选以后,编制完成了画集,以此对我国古代木刻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揭示,对我国艺术史的成就进行充分的反映[2]。
  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需要经过前期的绘图,再到刻板,最后进行印刷三个步骤,郑振铎将印刷步骤分成绘图和刻板两个步骤,以是否一人完成为标准,从而将整个中国传统木刻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从木刻创作的目的角度出发,郑振铎也将木刻史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描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为应用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将中国传统木刻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升华,同时也是实用艺术同审美艺术之间进行互相转换升华并且在精神方面进行补充的过程。
  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总体风格在郑振铎看来属于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传统的木刻作品有古典的健全美,在中国传统的版画中很少有利用丑恶的内容扩大作品张力的现象。郑振铎追求一种能够跟古希腊古典艺术媲美的,包含中庸思想并将各种内容用极为协调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艺术风格。第二个方向,注重作品精神的表达,形神兼具使得中国传统木刻作品能够表达出充分的意境,利用意境去教化世人、感动世人,使木刻艺术在意境的辅助之下变得更加感人,更加富有内涵。
  三、郑振铎的木刻版画史研究
  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史研究工作是与其收藏、影印、整理、总结等多项工作同时进行的。他先后出版的版画类书籍一共有五部,按照他的全部出版计划分别是以第一部《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第二部重印《十竹斋笺谱》(与鲁迅合编)、第三部《中国版画史图录》、第四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以及第五部《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的顺序进行出版。1956年,他完成了木刻版画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研究成果,从而撰写出了《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成为书写中国版画史的第一人和中国版画史学的奠基人。
  郑振铎自其少年时代就产生了收藏古代书籍中版画插图的想法,再到其工作后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时,由于接触了很多木刻版画的插图故而更加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为郑振铎建立版画图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进行研究和收集的时候,郑振铎也会同一些热爱收藏的朋友以及喜欢古代版画的好友们进行古代木刻版画的交流,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多了自然就方便了郑振铎收藏含有古代木刻版画插图的书籍,其中与鲁迅的交流是我们所熟知的。郑振铎和鲁迅共同编写了《北平笺谱》,并重印了《十竹斋笺谱》。1925年4月,郑振铎写信向鲁迅请教小说史相关的问题,鲁迅予以回信并寄赠了明刊插图《西湖二集》,令他这个自认为“眼光小得可怜”的青年人激动了很久。1931的6月9日鲁迅由冯雪峰和蒋径三陪同,并带日本青年增田涉,前往郑振铎家观赏其收藏的明清版画。同年6月27日,郑振铎托蒋径三给鲁迅带了一盒印有彩色版画的信笺及信封。同年7月23日,郑振铎又寄赠鲁迅一部《百华诗笺谱》,二人对古代版画内容进行交流,郑振铎在鲁迅的鼓励和影响下,产生了更积极的动力,驱使着郑振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
  郑振铎的版画编辑是目前很多研究郑振铎著作的专家们相对空白的方向,其为版画史付出的努力和收藏编写的历史资料是我们以及相关版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要重点进行学习的内容,要深入地对郑振铎的版画史进行了解和学习,找寻其中所传达出的美术教育思想,要不断地将优秀的思想传承给下一代学子。郑振铎的版画编辑是由系统化到全面化再到系统化,其进行版画编辑起初是以抢救文化遗产为目的,但最后慢慢转变为要让版画史起到教育世人并传递美好艺术形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可.郑振铎艺术史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陈勃.传统与再造: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史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8.
  [3]张劲彪.浅谈郑振铎与鲁迅的交往[J].美术界,2017(12):83.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武夷山,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其独特而又深厚的茶文化也成为武夷山民宿的一大特色。文章主要对在武夷山民宿的茶文化意境营造展开研究探讨,根据当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实际情况与优势,提出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具体方法,以提升武夷山民宿的精神意蕴和空间体验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精神意蕴  
期刊
摘 要:创业是开辟与成就事业,创新是创造和实现价值。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必须有大批的创新者;富强与兴盛的国家,必须有大批的创业者。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中书法教学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的研究与
期刊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创作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都是经典的爱情悲剧剧作,两部剧目分别在中西方有着几百年的深远影响,至今也仍然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然而这两部剧目的现状和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从两部剧目的21世纪新版本分析中西方古代经典剧目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结合,寻找中国传统剧目更多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期刊
摘 要:随着AI主播以及AI播音的迅速发展,作为新闻信息传达载体之一的新闻播音似乎很容易被取代。究其原因,许多人认为新闻播音技术性强但对于情感的依托表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那么新闻播音真的日落西山且无需再着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投入训练了吗?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从艺术学习的角度而言,新闻播音的训练正在散发着与从前不同但是却依旧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新闻播音与播音艺术的关系以及新闻播音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反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因为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列举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手段,展示了新时期文化遗产重塑的形式,并通过一些现实中可利用的条件来探讨闽南文化遗产记录、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再创造。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闽南文化  注: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泉州非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科学有艺术化的趋势,艺术也有科学化的趋势。教师需要对美术学科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深入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中,进行多样性的教学探究,这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体系合理化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知识;美术学科;综合课程;探究式;创新意识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2019年度教育规划课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重视文化自身内涵的挖掘,还要关注其在当下传承与传播方式的选择。文章围绕大学生美育,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为例,探讨如何使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新技术发掘和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美育;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云技术  注: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攀登计划
期刊
摘 要:书法创作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创作在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突出,大量书法爱好者的加入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发展。文章从书法创作的构成要素角度展开分析,根据对当前书法创作取法特征的总结,提出了书法创作法源确立的原则和路径,对书法创作风格锻造的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就历代书法大家锤炼自身书法质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书法创作;取法;风格  书法艺术传承了上千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项传统艺术的美,并
期刊
摘 要:民族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展现,文章主要探讨民族艺术如何更好地在群众中引导与提升人民素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群众共同投身到“十四五”文化事业建设中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字的力量,绘制绚丽底色。  关键词:民族艺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  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呈现  这次五年计划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在
期刊
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着重重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为例,在分析其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