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展现,文章主要探讨民族艺术如何更好地在群众中引导与提升人民素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群众共同投身到“十四五”文化事业建设中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字的力量,绘制绚丽底色。
  关键词:民族艺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
  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呈现
  这次五年计划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在十八大和“十三五”期间就曾提出群众文化事业要基本建立、健全,以满足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到了“十四五”期间,各项硬件设施健全的基础上,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明确提出要做到共享化、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也就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服务,抓住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针对不同群众的喜好,安排分门别类、精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各市、区、县基本配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如市民体育场馆、健身娱乐场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等一批基层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种硬件场所基本符合群众需求。在统筹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放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上,深入挖掘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讓其“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使群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共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要特色化、多样化。增加关于少数民族内容形式的各种文化活动,建立与各个省市的共享机制,引进来、走出去,互通有无,形成多维立体式传播模式。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举办与展示,少数民族绘画展览的呈现,以突出体现我国独有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审美观。鼓励绘画爱好者们参加展览,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整个社会对文化的不断认知与认可,以实际行动促进新的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二、群众对高质量民族艺术的精神诉求
  在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文化的理解程度随着教育的普及也相应得到明显提升。人民从自身需要真正呼吁高质量文化的传播与学习。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平衡文化如何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与建设。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其中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跟群众,了解群众内心所思、所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
  当群众走进自己喜爱的美术场馆去了解、体验和享受美术作品时,往往是对美术的内容或基础知识、技术技巧感兴趣。此时,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对艺术知识有相对深入和专业的理解,以做好作品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比如一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从题材到表现,从立意到抒情,如何从画面的表现得到审美的提升从而净化心灵,实现作品的美育功能,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或精神升华。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艺术普及,这一点能做好,才能够通过量变达到质变,让人民真正理解艺术,发挥艺术的真正作用。这是内在隐形的力量。外在,可以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览给观者更多接触原作的机会。在展览中,尽量邀请资深的美术家或艺术评论家参与展览,使展览更加鲜活、生动,形成有效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在群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切记不可脱离群众。可以安排评论家、学者、美术专业人士讲解关于作品的内容、立意,要想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理解,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听取群众的意见反馈,共同交流,取长补短。结合线上与线下宣传,开展相关的美术教育,从多方面创造一个立体、多元的提升空间。为人民做事,为人民着想,符合群众的喜好,亲近人民,使人民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美育功能。
  在展览中,笔者发现以民族题材最受观众喜爱。首先,民族题材最容易被人民接受,大多表现人民身边生活的人、物、事,很容易引起共鸣。其次,民族题材大多是写实主义,容易通过形象进行识别,故而更具有普遍的宣传力。更重要的是,民族题材能够唤起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怀,使人民感受到艺术中的真、善、美,使人民从朴实的生活中提炼出美感,实现精神的升华。因此,民族文化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其收获群众喜爱的法宝。
  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土上,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画家,如徐悲鸿、蒋兆和、齐白石等。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民族画家们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紧跟新时代步伐,创作出大量以群众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以天津为例,何家英、杜滋龄、于小冬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朴实与真切,能够引发观者共鸣。他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去体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体会他们的冷暖深情。例如,何家英早期入选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十九秋》(图1)、《山地》(图2),是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地区,感受当地居民生活,为赞美劳动人民的光荣而创造的。他说:“要以自己的理解表达与自己的审美理想相对应的内在的客观形态,赋予对象以更加完美的情态,从而作为主观审美中精神性的寄托。”而于小冬一生中多次深入西藏,与藏族群众共同生活,以画会友,建立起深深的感情,其油画作品《朝拜》《渡》《一家人》(图3)获得全国美展大奖,不仅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更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认为其画作表达出他们真切的心声。还有画家刘志平于2004年入选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的油画作品《三月三》(图4),表现海南一带黎族的传统节日。像他们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对自身和作品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和舍身忘我的工作境界值得当下文化工作者学习。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职责,一方面他们的取材来自人民;另一方面,他们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易被观者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人物内心的精神捕捉,正体现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特有的中国精神。其作品能够以时代精神带给群众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食粮。而观众审美依靠的是文化艺术机构的传播作用。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发扬好民族文化,挖掘潜在动力,寻找适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让群众摄取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营养,从而使群众开阔眼界,身心愉悦,提高审美意识。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通过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伟大祖国历经艰难险阻总结出的宝贵财富。各民族地区从艰苦奋斗到今天过上美满富裕的生活,党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也不忘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出的大家庭,石榴籽虽小,但颗颗饱满,粒粒相拥,紧紧抱在一起,它象征着团结、安康、吉祥、如意,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把我们彼此连接,让我们团结起来,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征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
   天津市民族文化宫
其他文献
摘 要:优秀的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动漫是当代视觉文化的潮流代表。利用动漫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融合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能够实现文化遗产与动漫产业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民间文学;动漫;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非遗’文化的动漫化传播研究”(17DWYJ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一)民间文学
期刊
摘 要: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生转变。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忽视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困境、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不足等。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保护并传承我国非物
期刊
摘 要:武夷山,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其独特而又深厚的茶文化也成为武夷山民宿的一大特色。文章主要对在武夷山民宿的茶文化意境营造展开研究探讨,根据当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实际情况与优势,提出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具体方法,以提升武夷山民宿的精神意蕴和空间体验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精神意蕴  
期刊
摘 要:创业是开辟与成就事业,创新是创造和实现价值。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必须有大批的创新者;富强与兴盛的国家,必须有大批的创业者。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中书法教学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的研究与
期刊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创作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都是经典的爱情悲剧剧作,两部剧目分别在中西方有着几百年的深远影响,至今也仍然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然而这两部剧目的现状和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从两部剧目的21世纪新版本分析中西方古代经典剧目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结合,寻找中国传统剧目更多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期刊
摘 要:随着AI主播以及AI播音的迅速发展,作为新闻信息传达载体之一的新闻播音似乎很容易被取代。究其原因,许多人认为新闻播音技术性强但对于情感的依托表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那么新闻播音真的日落西山且无需再着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投入训练了吗?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从艺术学习的角度而言,新闻播音的训练正在散发着与从前不同但是却依旧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新闻播音与播音艺术的关系以及新闻播音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反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因为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列举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手段,展示了新时期文化遗产重塑的形式,并通过一些现实中可利用的条件来探讨闽南文化遗产记录、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再创造。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闽南文化  注: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泉州非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科学有艺术化的趋势,艺术也有科学化的趋势。教师需要对美术学科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深入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中,进行多样性的教学探究,这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体系合理化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知识;美术学科;综合课程;探究式;创新意识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2019年度教育规划课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重视文化自身内涵的挖掘,还要关注其在当下传承与传播方式的选择。文章围绕大学生美育,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为例,探讨如何使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新技术发掘和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美育;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云技术  注: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攀登计划
期刊
摘 要:书法创作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创作在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突出,大量书法爱好者的加入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发展。文章从书法创作的构成要素角度展开分析,根据对当前书法创作取法特征的总结,提出了书法创作法源确立的原则和路径,对书法创作风格锻造的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就历代书法大家锤炼自身书法质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书法创作;取法;风格  书法艺术传承了上千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项传统艺术的美,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