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线电视网络的IP网络广播应用探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rydzf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广电网络改造中,EPON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在广播电视的网络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网络的传输速度,还能够有效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的风险,可以为网络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完善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IP 网络广播的构建方案,该方案设计将高清电视、互动平台、上网、广播以及将来的监控、显示屏系统等智慧社区的功能融合于一张有线电视网中,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关键词:IP 网络 EPON+EoC ONU
  1、 IP 网络广播系统原理
  IP 网络广播是将音频信号数字化,先编码再压缩,然后通过网络按照TCP/IP 协议以数据包的形式将音频文件传输到指定的IP 地址广播接收终端,再由这个终端转换还原成音频信号,经功放驱动音箱工作。其系统由IP 主控计算机、IP 网络广播终端、TCP/IP网络、电源、电缆、光缆等组成,主传输通道采用以太网和光缆传输。系统组成如图1 所示。
  2、 IP 网络广播的实现方法及优势
  目前某社区已完成双向网改,使用的是EPON+EoC 模式,即光节点处包括光站、ONU、EoC 等设备,其中ONU 是网络传输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器件。对于我们目前普遍使用的4 口ONU 来说1~2 口由EoC 使用,另外的端口正好可以由IP 网络广播等业务使用。我们的光节点覆盖半径是150m左右,和每个网络广播终端覆盖半径也正好相当。根据广播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的组网特点,我们将网络广播终端放入有线电视光站箱内。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线缆的使用,同时共用ONU 传输设备、供电设备等,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省建设成本,做到“一网两用”。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IP 网络广播系统原理如图2 所示。
  从图2 中可以看到,IP 网络广播网和有線电视网实现了完美融合。在村部机房里,信号源通过主控计算机、交换机(带光口)或光纤收发器、有线电视网传输到广电中心机房的OLT
  的GE 口(上行口),然后和有线电视的数据信号一起下行到达各个光节点的ONU,通过IP 终端解码控制器还原成音频信号,经功放驱动音箱播放出来。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IP 网络广播系统的优势不仅仅使工程造价大大降低,还有另外两大优势。
  首先是日常的技术维护简单,有保障。由于IP 网络广播和我们的有线电视在一张网里,所以基本没增加原有线电视网络维护的工作。即使出现网络问题,我们中心人员或乡站人员都可以及时响应,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确保用户的正常使用。在应用上,本系统设置了独立网段与有线电视系统分隔,将IP 终端解码控制器嵌入式系统程序固化,可以确保不受病毒感染,减少维护工作。
  其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IP 网络广播系统便于将来的升级和管理,这点与智慧城市的目标相契合。目前,虽然只有社区采用了这种广播方式,但随着智慧社区的发展与业务的推广,会有更多的社区安装IP网络广播,由于大家都是共用广电网,可以通过广电中心机房里的交换设备进行汇集传输。同时各小区之间可通过使用不同的VLAN 进行隔离,这样在自己的IP 网络广播主控计算机上只能看到本社区的IP 终端解码控制器,即各社区机房只能对本社区的广播进行管理。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广播集群,这么多广播集群最终会建成一套“大广播”。如将网络连至市委宣传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并在那里安装IP 网络广播客服端等,就可以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瞬间传遍所有安装IP 网络广播的社区,不但可以实现对多社区同时播报或定点播报,还可以对指定社区实时或定时地播放不同的广播信息。这就是IP 网络广播相对于传统广播无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前期的工程造价,还是使用中的技术维护,乃至将来的网络扩展等各方面来看,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开展IP 网络广播业务都是上佳之选。
  3 结束语
  该社区是个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广播相比其他媒介更能贴近群众。广播所播出的信息短小精悍、以声见长、语句通俗流畅,适应不同层次的听众,特别适合在家务农的老年人。而IP 网络广播更是适应信息时代智能化管理,同时还适合在我们的有线电视网络中组网。所以,我们在建设智慧社区时选择了此种广播方案。随着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此项业务必定发展前景广阔。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IP 网络广播在充分体现广电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也为广电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贝国华 .有线电视网络中EPON技术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2015-12-25
  [2]莫桂英 .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改造中的EPON技术应用[J] 广播电视信息.2011-10-15
其他文献
摘 要:現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并且人们的购买能力也有所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工业建造行业有了全新的要求,即需要生产更多质量卓越的产品。就目前而言,机械生产制造已经逐渐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其需要进行提升。本文主要就当下我国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研究,以及机械制造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制造当中的运用进行浅析,希望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量工作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计量工作的作用被不断扩大,人们对计量器具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计量器具在实际工作中既是管理监督的主要对象,同事也是计量部门进行衡量的技术前提。计量部门大力监管计量器具,为检测提供技术保证。因而,正视并解决计量器具在计量检定工作中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计量器具;检定  为了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指导生产、强化企业科学管
期刊
摘 要:统筹学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有关因素或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相互进度。最终实现 整体最优效果的一种方式方法!在分层分层测试过程中合理应用,达到高质高效的分层测试目的。  关键词:合理统筹安排、高质高效测调  分层测试过程中,地面施工及地下水量调配,有许多施工程序及水量调配顺序。合理的统筹安排,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才能做到高质高效的完成分层测试工作。  1.统筹学在分层测试地面施工过程
期刊
摘 要: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招投标已经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保证了广大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去,这对行业发展我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招投标已经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保证了广大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去,这对行业发展我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现状及完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
期刊
摘 要:伴随经济社会的逐渐进步,不断增多到额高层建筑物已经发展成现代化都市最具象征性的标志。电梯是为三分之一楼层提供服务的固定式的升降装置,建筑物的日益发展必定会促进整个电梯业的不断进步。为了确保电梯能够高效、安全的运行,能够运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来对电梯系统进行控制。本文就PLC 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PLC 电梯控制系统 运用  1 前言  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摘 要:卫星姿态确定系统是姿态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姿态确定正确与否,关系到卫星的测量控制精度和使用寿命,由于各敏感器基准的不同和产生误差的机理不同,必须通过信息融合技术、故障检测与系统重构技术,将多敏感器的量测信息构成姿态确定信息融合系统,充分利用量测信息的同时利用量测残差完成自主故障诊断,来提高卫星定姿精度和可靠性。这对提高我国卫星的自主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成效为本”理念在香港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香港地区教育部门吸收西方理念后根据自身特性调整完善得到的更符合香港地区实际情况的新的“成效為本”理念,本文以香港明爱专上学院课程《中国金融服务简介与交流》的开设为契机,尝试分析“成效为本”理念在课程中各环节的体现及应用。  关键词:量化;主动学习;过程性考核  香港地区职业教育自诞生之初就拥有浓郁的欧洲色彩,由于其曾经英属地的原因,香
期刊
记者是什么?度娘会给你很多的答案。但十几年的从业生涯让我深深体会记者工作的艰辛、不易和肩头的责任。记者这一社会职业,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1905年之前记者叫“友人”、“访员”等等,1905年《申报》给了广大新闻工作者一个统一的名字“记者”以来,时代和人民大众又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多美名,就像“无冕之王”这样的称谓等等。卸掉这些美名的颂赞光环,剩下的就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和期许。那么新闻工作者用什么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国家检定规程对电子天平的测量和检定不确定度加以评定,并介绍了在计量过程之中对电子天平的检定流程,通过对实际事例的分析,对电子天平检定过程之中不确定度的由来和种类以及不确定度的扩展和合成进行了评定和论述。  关键词:电子天平;不确定度评定  一、电子天平检定概述  在煤质检验过程之中,电子天平是不可缺少的计量检测仪器,其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煤质检验的检测结果,对于煤炭开发和企业的发展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中,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管理技术都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医院的智能化网络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医院智能化信息网络平台不仅能给广大患者提供便利,还能够更好的树立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真正实现节约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将弱电智能化系统应用到医疗建筑中,必然能促进医院综合业务更顺利的开展。本文分析了医疗建筑中对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需求,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弱电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