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整合,能体会到不同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言语经验。此外,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促进了自身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则渗透在每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的每一本书都有其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深入阅读的过程即是对文化的思考、认知、理解、传承的过程。
  与单篇独立的文章或选段式文章不同,整本书阅读往往让读者在通读全书的情况下,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梳理文本的整体艺术架构。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从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节选出来的,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往往是以生字词、课文大意、表达方式等为主,而很少涉及作品所渗透出的社会现象和观念、时代特色。而基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梳理的时候,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者从幼年到青年不同时期的生活图景,还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和评价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表现出的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继而再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学生就能从作品中汲取充分的知识营养,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整本书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切实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整本书阅读过程是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研读,深入思考探究文本的过程。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对文本产生疑问,通过仔细推敲、查阅相关资料、相互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探索性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1.“导”好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不仅有对内容或主题的提纲挈领,还有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创造性地用好名著导读,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例如古典章回体小说《水浒传》阅读教学中,笔者以“水浒英雄”为关键词串联整本书,引导学生绘制“水浒英雄”思维导图或者梁山好汉谱系表,借英雄人物的活动在书中勾连多个回目,同时将多个人物进行交叉比较,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再如,笔者在《西游记》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跳读把唐僧师徒四人的典型情节加以梳理,又通过精读加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典型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在名著中读出自我、读出生活。
  名著导读怎么导?需要寻找到一个多角度剖析经典的支点、角度,从而生成整本书阅读的语言密码。名著语文学习,就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整本书,帮助学生亲近经典名著,体会文艺作品蕴含的乐趣;帮助学生熟悉文学角色,借着典型人物学习爱和怜悯;帮助学生突破个人经验,了解多种多样的人类感受;帮助学生进入复杂情境 ,在多种境遇里培养洞察力 。
  2.阅读方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文中曾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这段话精要地概括了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这是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当面对一整本书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兴趣和读书目的的不同,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当学生对文本的某处产生问题或对文中的某一人物、某一表达方式产生兴趣时,这就需要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去深刻感受、深入理解、仔细推敲。而只是为了要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时,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就足够了。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交替使用各种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与学生的阅读方法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是阅读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在指导《骆驼祥子》的批注阅读时,将批注阅读法具体为三种类型,即阐释型批注、鉴赏型批注和质疑型批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更要具体指导批注的方法,这非常有助于学生好词好句的积累与运用,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提高。
  3.开展丰富的读书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需要有及时的反馈和交流。这时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笔者常常用微信读书的小程序组建团队分享阅读心得;利用“美篇”汇总学生批注;组织研讨交流会,筹划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来检验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情况。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閱读经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同时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暂时还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探讨,加强对文本的认知与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到交流讨论中来,为学生解答疑惑,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补充。教师还应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他们自主阅读、思考的过程和交流讨论的过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这对教师未来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以便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唐诗三百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推荐的自主阅读书目。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这样一本书?是简单地读读背背,把它读成薄薄的一本呢?还是运用“1+X”方案把它读成厚厚的几本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介绍一些做法。  笔者曾经在《唐诗三百首》的导读中以跨媒介阅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网络等平台的视听资源拓宽《唐诗三百首》的阅读渠道。  一、为什么要借助视听资源进行跨媒介阅读 
期刊
一、摹意境  师:昨天我请我们班同学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我整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虞世南的《蝉》变成什么样了?  生齐读:晨起推开窗户,便见那朦胧的雾气夹杂着些湿润,入鼻,沁出了凉意,满园暮夏的大好绿意都露出颓败之色。耳畔傳来蝉清亮的鸣声,似要为夏的褪去留最后一丝倔强。它一直鸣着,不时抖抖自己仿若帽缨的触须,小口一啜,一口清甜树汁作了它的美餐。鸣声袅袅地穿过枝叶间,穿
期刊
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交流会接触大量社会实用语文,流行的语言范式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试教学对社会语文的包容,也会影响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更兼几代语文教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对社会语文庸俗的一面缺乏自觉的专业判断,缺乏主动积极的抵制,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并使用。  流行的社会语文,或许适应时风,即使社会文明往前推进,但人们记忆中的语言烙印抹不去,还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如果浸入了文风,那只有通过不断变革
期刊
这一轮课改,“整本书阅读”是引起师生重点关注的任务群之一。近十年来,笔者的语文课一直把课外阅读作为与教材教学并行的一条主线。学生读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紧张。我们用三年时间,把课外阅读、写读书点评作业同步计划到语文作业里,领着学生读至少三十本经典的书(一个月读一到两本),其实是可行的。  从近效看,读而作文能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找到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的联系;从远效看,能从精神方面于学生有所影响
期刊
一、课前引入嵌入写作意识  要想提升学生的写景作文水平,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优秀的写景文章并浸润其中。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写景文章和写景片段,适合学生借鉴学习。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学生准备上课的时间,请学生仿照《春》里面的比喻句,来形容一下当天的风景;又如窗外下起雨来,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们回忆一下《雨的四季》中描写相应季节的雨的片段,看看是不是有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先生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在课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自读准备(借助助读系统,通读全文,以“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初读理解)。来看一位同学改写的“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略)。  师:这篇日记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生1:变换了人称,代入感很强。  生2:很有条理,分成了七个画面,一目了然。  生3:这篇日记很简洁,把全文重要的事情都进行了概括。  师:这样
期刊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读整本的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笔者一直想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自己教学的重心,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最初的几年,笔者只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书籍。但是2012年开始,笔者把自己的藏书拿出几百本来,在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阅览室,每周一节课带着学生自由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和摸索。  第一次尝试:寒假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期刊
一、“微整合、微探究”方式  “微整合”的方式分并列式、主次式。  并列式,是指整合的几篇文章戏份相同。如把蘇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的开头部分进行整合,研究三个人物成名前的行为做派。这三个开头处理时并重,从而窥斑知豹,探究出史学家司马迁给人物作传的一个特点:人物最终的命运最初就已判定。  主次式,是指整合的课文有主有辅。如《赤壁赋》是苏
期刊
统编教材要求初中生三年共要阅读12部必读名著和24部自主阅读推荐名著。自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对于12部必读名著,已經有相应的典型课型指导。而自主阅读推荐名著也是体现教材“1+X”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读?如何了解学生读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引导他们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呢?  借助驱动性任务,将阅读置于具体的学习探究任务情境之中,通过设计具有“真问题”的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再辅以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走向
期刊
一、利用高考试题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  1.材料现成,更有利于就地取材  历年来的高考试题是一个丰富而庞大的阅读材料库,蕴含大量的阅读文本,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涵盖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各种文体,融汇古今,贯通中外。这些现成的阅读文本资源,不仅便于就地取材组合成群,而且文质兼美,时代感强,能较好地保证阅读文本的数量和质量。  2.篇幅较短且字数大致相等,更有利于组织阅读  高考阅读文本为适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