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模式及政治思想之关联论略——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为切入点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j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滋贺秀三教授于《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形态为素材》一文中,透过欧洲与中国诉讼形态之差异探究二者法文化对极性之表现与由来。但当以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模式为视角时,却可得出若干补充点;同时传统刑事诉讼模式体现了人的工具性特征与法的伦理性特征。追根溯源,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模式是儒法合流之产物,因此导致当下刑诉法制快速现代化与思想转型未完成的矛盾。
其他文献
"怎么审作文题""怎么正确思考"是学生写作必须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抓住写作的切入点,并且能够深入地观察
日本近代两次大规模的对西洋法的概括继受,将其推向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也种下了近代法律制度与日本社会文化和秩序原理之间矛盾的种子。日本的法社会学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也因
预告登记做一个保护手段,因为其性质问题一直不被德国主流学说承认为物权,但是其在实际操作中一直被当成一种物权来操作。在破产程序中它如何保护购买方的请求权,以德国法为
为维护现代法治的正当性,并维系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合理的群体性诉讼模式应当有别于传统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而需要适当增强法官的职权。群体性诉讼模式相较于传统诉讼模式的
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的认识错误,德国刑法中称容许构成要件错误。在德国阶层犯罪论体系下,构成要件错误和禁止错误的分类方法,使得容许构成要件错误的体系位置颇为尴尬,加之对
自从对国际社会整体义务在1970年"巴塞罗那牵引案"以司法判例的形式确立后,其对国际法理论发展和立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诸多国际公法学家在其著述中认为整体义务和强行法好比是
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地变化的。人类的知识虽不断地进步,似乎总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任何社会制度,都有美中不足之处。法律制度以及研究这种制度的科学当然也不能例外。不
债权人保护是企业部分改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在法律层面上,法释[2003]1号第6条、第7条提供的解决方式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债随物走”原则错误的根源在
201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Glob.-Tech Appliances,Inc.v.SEB S.A.〔1〕一案中确立了"故意无视"(willful blindness)原则,认为在专利间接侵权中,即使引诱人没有实际知道直接侵权行
《罗马规约》第12条第2款a项是关于国际刑事法院属地管辖权的具体规定,无论是对缔约国还是非缔约国行使管辖权,其前提均是有关行为在该国境内发生。然而,对于"有关行为"应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