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则是这一切的源泉。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搭建过去已知史实贴近当前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一种教学模式。生活化才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教学生活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建立友好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良好关系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只有使师生关系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信、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历史课教学生活化顺利开展。
  二、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让历史教学生活化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育。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
  (一)、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充实历史
  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粮票、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处理教学材料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历史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却是丰富的,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科书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充分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
  1.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历史教学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相结合,能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满活力。高中学生求知欲特别强,所关注的范围比较广,但由于现实原因他们的接触面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往往一知半解,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2.创设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历史
  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模拟创设历史场景或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进而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一个简单事例予以说明:这种方法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他去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
  [案例]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本节课采用的是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上一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对本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创设情情境: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历史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对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经济改革,意图医治病痛的苏联,但效果不大。
  然后抛出问题:今天希望大家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用医生的诊断方法,为这一时期的苏联写一份诊断书,并帮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进行医疗反思。
  苏联经济问题诊断书(要求:病由、病症、诊断、处方、医生签名)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医疗反思(要求:处方、疗效、失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契机。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来讲有吸引力,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同时,案例中的角色语言为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较大空间,给他们的才艺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教学语言实现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证实,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历史本身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幕幕缤纷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这给了历史教学以丰富的趣味性。把过去了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之形成具体、清晰、生动的历史表象。所以,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史实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画面,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所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用生活化的话语,再配上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中的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教育的生命之泉。而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努力。历史课教学生活化,能真正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促使学生个体从狭隘的知识领域走向宽阔的生活领域,从而体现生活化教学在历史课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四十分钟内要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极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增强智力活动
期刊
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广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很多数学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当中,需要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当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数学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但长期以来,由于在高考分数论英雄的压力下,高中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缺乏自觉性和能动性,往往注重的是进行书本问题的解决,忽
期刊
创新既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江泽民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教学),走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的道路。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
期刊
卡尔.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研究在绘画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色彩是幼儿感知美的最直接元素,因为儿童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颜色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儿童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颜色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你的眼睛、你的脸、你的衣服;房间里的人、墙壁、
期刊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 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 “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
期刊
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江干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优秀园丁”;西湖区“教坛新秀”,江干区、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多篇论文、案例曾获得省市区各级、各类大奖,现获奖作品已达30余项。  在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中,浙江的教育究竟产生了何许变化呢?  一、数字校园高速  1.教学、教研新颖化。多媒体进入课堂,改变了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块黑板的“老三样”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
期刊
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学生提高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那就要求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给初中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如何正确地解答古诗鉴赏题,这是我们每个进行高考复习的老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下
期刊
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更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因为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照以下几点去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能力的。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积极地去想,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
期刊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挖掘材料,科学道德教育的元素,生动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教育的完美的人格,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论,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探索科学教育的求实精神,学习努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博爱宽容的教育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是生物和非生物,广泛接
期刊
常见一些高考优秀作文,虽主题明确、感情丰富、语言优美,却总让人觉得并没有什么新的收获。究其原因,就在于文章缺乏思想深度,不能产生以理服人的效果。要使作文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就必须在作文中运用一些思辨技巧。  所谓思辨技巧,是指作者在文中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认识同一事物,用灵动的哲思去生发作文的议论,使读者在深思咀嚼中茅塞顿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