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师,法国自由主义大本营

来源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常说:如果有人跟你唱反调,你会觉得他愚蠢,但如果他来自巴黎高师,你就会马上觉得是自己太过平庸。巴黎高师全称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法国人公认的最高学府。它以高冷任性著称:校区朴素到有些简陋,却拥有全法最高的入学门槛,申请淘汰率达99.5%;不给学生颁发任何文凭,但一份校友证就足以媲美牛津、剑桥的学位;在校学生从未超过800人,却培养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1位菲尔兹奖得主……
  它的校友名单无比豪华,傅里叶、饶勒斯、萨特、罗曼·罗兰、福柯、波伏娃、路易·巴斯德等等,影响了近代法国文化的人物几乎都和它紧密相连。可以说,巴黎高师不仅是整个法国精英教育体系的缩影,也是法兰西共和国思想史的缩影。


  拿破仑建立“大学校”制度
  巴黎高师初建于1794年,正值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整个法国还处于大革命后的时局动荡、物资匮乏状态。校址位于巴黎圣索玛镇的一座博物馆内,是政府专门为了国家复兴培养教师开设的。然而,过于自由主义的教学方式让学校陷入资金困境,一年不到这所学校便无疾而终。
  拿破仑称帝后,许多法国知识分子和大学机构不愿为他卖命。于是,拿破仑就“主动示好”,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改革。1806年,他发布帝国大学法令,并在两年后恢复了巴黎高师,还亲自给学校制订了教育大纲。他在大纲中写道:“希望法国青年读健康的、强有力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博大精深的,是有规则的、平和有序的。”
  拿破仑重建的巴黎高师事实上已经隶属于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大学校”体系。为了给法国培养急需的各类专项人才,拿破仑在法国旧的高等教育体制之外,建立了与之平行的“大学校”体系。这些新型高等院校大多规模小,教育目标明确,最著名的两所就是巴黎高师和巴黎高工(即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师以培养教育理论型人才为主,目标为培养老师,强项是数学。这一方面是出自拿破仑自身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帝国复兴最需要的技能之一便是计算。
  就这样,在拿破仑手上,法国近代教育有了雏形。“大学校”体系与传统大学体系成为法国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学校”体系后来发展出各大高等商学院、工学院,渐渐成为法国精英教育的代名词。
  戏弄有钱人,成了巴黎高师的传统
  如果要给巴黎高师贴上标签,“自由”将会成为许多人的首选。巴黎高师始终保持着共和革命的气质,即便在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它依然是全法国自由主义的发源地,也因此数度被取缔。之后,不论是七月王朝还是法兰西第二帝国,巴黎高师仍常常与当局发生冲突。到了19世纪末,共和体制在法国逐渐确立,巴黎高师搬至如今拉丁区校址,其“自由”校风也获得普遍认可,一大批优秀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就此出现。巴黎高师进入到群星闪耀的年代。
  1878年,同时入校的有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先驱饶勒斯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伯格森;次年,新生中有社会学创始人埃米勒·迪尔克姆;1886年,未来的大作家罗曼·罗兰进入巴黎高师;之后还有夏尔·贝玑、于勒·罗曼等等。这一批高师人深受伏尔泰自由民主思想影响,同时倾向社会主义,致力于为民众争取利益。
  巴黎高师最耀眼的时刻出现在1924年。这一年,让—保罗·萨特通过考试进入高师。在校友集体照上,萨特坐在第一排中间,他周围的同学个个都不容小觑:未来的哲学家尼赞、雷蒙·阿隆,未来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冈纪兰姆,未来的临床心理治疗创始人丹尼尔·拉加什等等。因此,这一届又被称为“出类拔萃的一代”。
  每当提到在巴黎高师的4年,萨特总说:“那些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种没有纪律约束的环境让萨特灵感不断,他开始在《无题杂志》上发表文章,《耶稣—猫头鹰,外省的教师》就是在那时发表的,文中对资产阶级的抨击与他后来的名作《恶心》惊人相似。他还开发出自己的戏剧才能,在话剧团参与编剧、表演,他的幽默感吸引了每个人。
  读书时,萨特经常约上尼赞躲在楼梯上用水弹砸那些身穿燕尾服出席上流社会宴会而迟归的同学。这两位未来的哲学家,都对资产阶级陈规陋习深恶痛绝,就以戏弄有钱人为乐,这种针对资产阶级的恶作剧,后来发展成了巴黎高师的一项传统。
  后来他功成名就的故事,以及与巴黎高师的师妹波伏娃的爱情人们耳熟能详,但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拒领所有奖项,包括诺贝尔奖的桥段。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说:“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他又一次诠释了心中的自由。
  对于拒绝“好处”这个事情,巴黎高师的学生是有传统的。毕业后,巴黎高师许多学生会前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继续深造,当这些学校开出优厚的条件和薪资请他们留在当地时,大部分高师出去的留学生最终都选择回到法国——也许,外在条件难以左右这些高师人,自由选择始终是他们灵魂所在。
  如今,巴黎高师依然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大学之一。学校排课很少,学生的生活几乎全是话剧、晚会、辩论和图书馆。高师的学生可以享用全巴黎所有的教育资源,穿梭于任何一所知名大学的图书馆,因此人们又称他们是“围绕着图书馆的青年”。
  外表温文尔雅,但内心有一团火焰
  要进入巴黎高师竞争非常激烈,200多年来,巴黎最好的两所高中路易大帝高中和亨利四世高中,每年都会聚集全法最优秀的学生,冲刺高师考试。这些尖子生个个铆劲读书,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9点是家常便饭。经过常年苦读,大部分进入巴黎高师的学生都身形消瘦,军事学校预科班的学生甚至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嘎涅,意思就是罗圈腿,用来讽刺那一根根看上去马上就要折斷的小细腿。
  但是真正遇到事,巴黎高师的学生却比谁都勇猛。高师校园内有一块纪念碑,上面记录了一战和二战中为国捐躯的学生名字,其中1910届有20名学生牺牲在一战战场,而当届学生总人数还不到50名,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巴黎其他学校。
  巴黎高师的学生就是如此,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但内心都有着一团火焰,充满激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米歇尔·福柯了。1946年,20岁的福柯进入巴黎高师哲学系,他热衷读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书,并逐渐形成以海德格尔的反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个人哲学。
  福柯在巴黎高师学习期间,因为压力太大,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两度企图自杀。个人病历让他开始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产生浓厚兴趣,还参加了心理学的临床实践,研究方向也开始向心理、性意识、观念史伸展。很快,他的才华就让整个欧洲为之惊叹。之后,他开始漫长的自我放逐,从瑞典到波兰、北非,直到60年代末才回到法国。他担任了法兰西学院的教授,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维护移民和难民权益的请愿书上签名;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暴动犯人的抗议游行;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佛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决……这就是福柯的魅力所在:他是一名社会活动的激进斗士,同时又是著作等身的学者。1984年,福柯在巴黎病逝,终年58岁。临死前,他仍在修改自己的最后一部著作
  《性史》。
  时至今日,巴黎高师作为法国最高学府,依然保持着萨特、福柯时代的面貌,朴实无华。高师人说这是因为师范学校不同于商学院、工学院等精英学校,其初衷是要培养“不赚钱”的教师,而只有这样的校园才能时刻自我提醒:做物质上的平民,精神上的贵族。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20期 )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对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具有里程碑意义.吉林省通化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教育引
期刊
欧亚主义是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出现的思想流派.1921年8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版萨维茨基()、特鲁别茨科伊(H.C.())、苏符钦斯基()和弗洛罗夫斯基()的集体著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 12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的管理意见》(渝教师发[2017] 1号),不但对区县
期刊
对法律职业者来说,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或是其他法律工作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很好地实施法律。而法律的实施必须发生在现实社会之中,必须将法律这种人为制定的社会规
本文从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层面对视同销售业务的税务规定进行解析,结合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分为具有销售实质和不具有销售实质
作者简介:冷昊洋(1993-),男,汉,云南省宣威市,本科在读,云南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法,经济法。  摘 要: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都属于民事责任的一种,但是由于两者的性质各异,导致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的归责原则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以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的归责原则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分析,针对产品质量制度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使制度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产品瑕疵责
20 0 3年 3月 1 1日至 1 2日 ,第二届中德法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隆重召开。会议议题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本次会议由中德学院经济私法教席主持人高旭军教授
20 0 0年 1 1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提出后 ,近两年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0 0 1年 1 1月双方领导人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 0 0 2年 1 1月双方签署
每当我看到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和献身的感人事迹时,便心灵震颤,眼里饱含泪水。在相继读完爱泼斯坦、米勒的传记后,我又为江国珍老人撰写的、2015年8月才正式出版并在10月17日工合国际会议上签名赠送给我的回忆录《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所深深感动。  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1938年,正值聂荣臻所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最需要培训战场救护人员的紧要关头,一个在维也纳医
期刊
2001年以来,各地都先后实施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在骨干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对培训模式的反思、对将来培训模式的展望、对本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