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S模型的双侧壁导坑隧道地表变形分析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地下通道的施工不可避免会造成地层扰动,危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因而准确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显得尤为关键.综合分析了小应变硬化(HSS)本构模型与其他常用本构模型的异同,认为HSS模型更适合描述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依托武汉光谷一路/高新四路排水通道工程,借助有限元软件PLAXIS,开展双侧壁导坑隧道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研究了考虑红黏土小应变特性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呈现“凹槽型”,并随隧道开挖逐渐扩展,其沉降值逐渐增大,直至最后趋于稳定,最终施工完成后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1.0 mm;地表水平位移随着隧道掘进也相应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为7.6 mm;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曲线从刚开始非对称形式变为最终沿着隧道轴线的对称形式;距离隧道开挖掌子面前方越远,地表沉降越小.
其他文献
针对全固态直线变压器驱动源(LTD)中大规模开关同步触发的需求,设计了一款基于ZYNQ-7000 SoC平台的全数字多路脉冲延时系统.介绍了该系统各功能模块,并重点从时间数字转换器(TDC)、多路脉冲输出及ARM核控制三个模块进行分析设计.详细阐述了TDC模块抽头延时法原理及高精度进位链的构造;采用粗延时和细延时结合设计多路脉冲输出模块,有效提高信号的延时精度和范围,且模块化设计提高了通道数目的可扩展性;阐述ARM核控制流程,实现了响应快、稳定性高的控制.最后对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固化后在器件上进行了实测
为快速、有效地确定防渗墙墙体深度、连续性及对可能存在的裂缝、空洞等缺陷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需寻找更为快速通用的检测方法.提出先采用电阻率对比法进行快速普查,发现墙体可能存在的缺陷横向位置,再在疑似异常位置利用电阻率CT法或孔中自然电位法进行异常位置的精确定位.电阻率CT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电阻率CT法对防渗墙的缺陷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该组合方法受库水位及地面探测条件等限制因素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为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依据.
现代水文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海量的水雨情数据,为深度学习理论助力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水文模拟、水资源管理、水环境评价3个方面开展文献调研,综述了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深度学习研究进展.归纳了深度学习方法的优势及应用难点:无需构建物理模型并可深度挖掘数据特征,在物理机制不明晰的问题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应用时存在模型训练数据缺乏、超参数确定具有主观性、可解释性不足、与物理规律不符及泛化能力不足等难点问题.展望了可通过有机结合深度学习与水文物理机制模型,以融合经典水文规律,并开展迁移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研究了近30 a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由1988年的1024.91 km2减少至2018年的1000.98 km2,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93 km2.②大部分高原湖泊的水体面积保持稳定,但从2008年以后,杞麓湖和异龙湖的水体面积明显缩小.③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九大高原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