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舟记》看中国“匠心”精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舟记》是魏学伊受王叔远核舟之赠而落笔的一篇文章,核舟可谓巧夺天工,非奇才所不能造之;而《核舟记》也是一篇值得反复推敲琢磨的文章,用笔之传神精妙是文学界历来所肯定称道的,经过对核舟的一番描述,不仅仅体现出了核舟的精妙,更给读者展现出了小小的核舟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其他文献
很多时候,学生对写作素材的选择常常愁眉苦脸,举棋不定,因为他们“家庭——学校——家庭”的生活轨迹,支撑了他们的“读万卷书”,却限制了他们“行万里路”的经历.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并能在写作中写出特点,写出特色,写出特长,成了许多老师思考的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写作素材的另一个来源:学生的思考内容.
期刊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终于言归于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其中“刎颈之交”是一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来源于《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简单的说就是,杜伯因办事不力被上司周宣王斩杀了,杜伯的好友左儒劝阻周宣王解救朋友失败,于是回家刎颈自杀了.司马迁在叙写廉颇、蔺相如时用刎颈之交来形容他们,实在让人忍不住生疑.在廉颇对蔺相如单方面误会解开,并主动负荆请罪后,他们言归于好成为朋友很容易理解,但如何一下
期刊
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是一个随全球化时代渐行渐热的名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不同,当代社会个体的生活观念多元、生存环境稳定性差,科技的狂欢更加重了个体生命式的分裂和身份焦虑,既定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丧失,虽然有了选择更多身份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未知的不可预测性使人们自我认同感降低,“我是谁”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断诘问却得不到答案[1].由于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不满足和不确定性,人们将自己塑造包装成“另一个人”,比如英国籍巴基斯坦裔作家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的作
期刊
高中生限于既有的认知水平, 在写作中往往存在对物理、事理、情理等看不清、悟不透、辨不明的思维瓶颈,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的限制,以致写出来的作文有意思但思想深度不够,有看头但立意高度不够.学生不会议论说理,关键在于把问题简单化、单一化,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只停留在问题的现象表层,只能浅层次地重复现有观点,成为重复话语堆砌的机器.
期刊
思维导图是思维领域的重要辅助工具,核心价值在于依托多样化的形状与形式,从中央发散,借助图片、符号、曲线、词汇等多种模式搭建系统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能逐步使学生围绕具体目标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语文阅读思维.简单而言,思维导图可针对性地提升初中生的逻辑能力与评价能力,其对于阅读理解教学与写作构思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将思维导图与名著导读教学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描绘故事脉络与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强化其语文核心素养与学科思维.基于此,围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阶段语文名著导读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
期刊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全国中小学停止集中授课,改为在网上进行授课.其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1]:某政治老师直播授课时忘了开麦,静音讲了一上午;为了应对老师的监控,“聪明”的学生将各种手办模型放在摄像头前代替自己;教师要求头像不是人的同学回答问题,学生为了自己的头像是不是人而纠结不已……造成这类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不熟悉直播软件,另一部分是学生利用对软件的熟悉钻空子.但归根到底,都凸显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不足:教师不需要学生的参与就可以讲上一上午,学生为了逃避课堂教学
期刊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写时评,运用“引议联结”模式是入门的好方法.然而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写作时,也出现了不少的失误.为了不让失误反复出现,必须注意到失误产生的因素,透过失误的表象捕捉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
期刊
古典诗歌是含蓄、凝练的,作为意象载体的语词,要能以少总多,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词.日常生活中说“风烟”,就是风和烟雾,说明天空不晴朗或景物不清晰.但在“风烟望五津”中,“风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暗示、隐喻、象征意义,读者需要根据特定语境联想、想象,才能体会得到.这正体现诗歌意象语词具有共性与个性、概括性与具体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统一的特点.“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隐秀”的观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见于语言之外叫作“隐”,所描写的情状能生动展现于读者眼前叫作
期刊
《石灰吟》在语文教材中中长期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作为一首托物言志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生平真实写照.诗人通过石灰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尽忠,不畏牺牲的意愿与坚持清廉的高洁情操.作为托物言志诗的代表,反复磨课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有利于对课程设计方案作出更佳的优化.
期刊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笔者总发现存在一些写作困难的学生,笔者称之为“写困生”,这些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并不差,甚至还非常出色,但在作文写作中就是表现一般.随着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笔者也发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当这种学生相对普遍时,那就有了研究的价值.研究写困生,重在研究这些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真实“学情”,然后才能寻找到有效的突围途径.本着这一思路,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究,并对实践探究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以与同行一起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争取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再贡献一点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