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课堂回看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g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全国中小学停止集中授课,改为在网上进行授课.其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1]:某政治老师直播授课时忘了开麦,静音讲了一上午;为了应对老师的监控,“聪明”的学生将各种手办模型放在摄像头前代替自己;教师要求头像不是人的同学回答问题,学生为了自己的头像是不是人而纠结不已……造成这类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不熟悉直播软件,另一部分是学生利用对软件的熟悉钻空子.但归根到底,都凸显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不足:教师不需要学生的参与就可以讲上一上午,学生为了逃避课堂教学活动而疯狂开动脑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部于 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充分发挥引导教育教学作用.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评价,当与教和学保持高度一致,以评促教,借评固学,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了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1].《教学要求》促使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从注重“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转向注重“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人文性、多媒体性”的教学,并带来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评价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拨效应尤为明显.笔者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探
期刊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据历史考证,这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且最完整的文献,后世治史者都是根据这一文本去解读屈原.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屈原既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爱国的历史符号.作为一篇课文,教师所需要努力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建一个既符合历史同时又能够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到指导作用的屈原形象.而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需要教师选择多重视角来进行.一般来讲,这个视角可以选择作者、历史和文学作品本身等.
期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源头主要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形成了近代科学研究的范式.这样的一个历史跨越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希腊时代的思辨,给近代科学埋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
期刊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n高峰论坛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两大话题,通过主题报告、优秀典型院校企业经验分享、交流论坛等方式,深人研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共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论与实践,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二级巡视员王越西,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志勤,广州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林平、二级调研员方昌明,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
期刊
很多时候,学生对写作素材的选择常常愁眉苦脸,举棋不定,因为他们“家庭——学校——家庭”的生活轨迹,支撑了他们的“读万卷书”,却限制了他们“行万里路”的经历.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并能在写作中写出特点,写出特色,写出特长,成了许多老师思考的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写作素材的另一个来源:学生的思考内容.
期刊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终于言归于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其中“刎颈之交”是一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来源于《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简单的说就是,杜伯因办事不力被上司周宣王斩杀了,杜伯的好友左儒劝阻周宣王解救朋友失败,于是回家刎颈自杀了.司马迁在叙写廉颇、蔺相如时用刎颈之交来形容他们,实在让人忍不住生疑.在廉颇对蔺相如单方面误会解开,并主动负荆请罪后,他们言归于好成为朋友很容易理解,但如何一下
期刊
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是一个随全球化时代渐行渐热的名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不同,当代社会个体的生活观念多元、生存环境稳定性差,科技的狂欢更加重了个体生命式的分裂和身份焦虑,既定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丧失,虽然有了选择更多身份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未知的不可预测性使人们自我认同感降低,“我是谁”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断诘问却得不到答案[1].由于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不满足和不确定性,人们将自己塑造包装成“另一个人”,比如英国籍巴基斯坦裔作家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的作
期刊
高中生限于既有的认知水平, 在写作中往往存在对物理、事理、情理等看不清、悟不透、辨不明的思维瓶颈,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的限制,以致写出来的作文有意思但思想深度不够,有看头但立意高度不够.学生不会议论说理,关键在于把问题简单化、单一化,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只停留在问题的现象表层,只能浅层次地重复现有观点,成为重复话语堆砌的机器.
期刊
思维导图是思维领域的重要辅助工具,核心价值在于依托多样化的形状与形式,从中央发散,借助图片、符号、曲线、词汇等多种模式搭建系统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能逐步使学生围绕具体目标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语文阅读思维.简单而言,思维导图可针对性地提升初中生的逻辑能力与评价能力,其对于阅读理解教学与写作构思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将思维导图与名著导读教学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描绘故事脉络与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强化其语文核心素养与学科思维.基于此,围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阶段语文名著导读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