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战“空巢”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曾经是老年人认定的晚年生活幸福的一种标准,但随着儿女独立组建家庭的比例增加以及人才外流的兴起,“空巢”老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空巢”似乎已成为孤苦、寂寞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老年人开始主动选择独享“空巢”,乐于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更有随着独生子女外出上学或工作,“空巢”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中年人不甘于忍受寂寞,正在努力营造自己的多彩人生。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达到80%以上。
  
  50岁:夫妻感情更加亲密
  
  5年前,望着儿子从安检口走了过去,家住北京的王华夫妇的心瞬间仿佛被抽空,接着如释重负地说:“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几年来为了让儿子顺利留学英国,在机关工作的王华和在私企上班的妻子丝毫不敢懈怠,筹款、安排孩子补习、办理各种手续。
  但接下来的状态是,儿子一走,家虽然还是那个家,却让人无所适从。饿了,打开炉灶,可呆呆地望着熊熊的火苗一想,做饭给谁吃呢?‘索性熄火关灶,泡一碗方便面将就一顿。地板脏了,拿起拖把又感到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于是,恹恹欲睡地蜷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发愣。
  可日子总不能这样过,为了寻找新的乐趣,夫妻双双报名学车,两人互相鼓励监督,比驾校教官还要严厉。经过几个月勤学苦练,拿到驾照的那天,两人又开始酝酿自驾游。于是假期还没到,夫妻俩就忙活开了:查地图、买帐篷、保养汽车……互相保驾护航,两人北上内蒙古、南下江苏,别有收获,其乐融融。
  在传统观念里,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后,父母进入“空巢”期。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子女都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已进入老年阶段。然而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研究发现,现代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5—47岁之间。不过,“空巢”生活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孤单寂寞。调查发现:“空巢”期相比原先的三口之家,夫妻情感更亲密了,而其中女性主观感受到的夫妻关系满意度和情感交流亲密程度比男性要高。进入“空巢”期后,女性的生活内容与男性相比变化较大。女性有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且,由于共同参与的生活内容增加了,夫妻之间交流的时间也随之增多,夫妻情感更亲密了。
  
  60岁:自愿和子女分开居住
  
  杭州金家岭的姜老伯今年65岁,在征得国外子女的同意后,二老卖掉了自己住的房子,来到某退休社区购买了50年期的服务模式,和其他老人一起享受晚年生活,在这里他可以在半山腰陪老伴种菜。姜老伯卖房子得到了95万,在这里花了40万左右买了套房子,社区提供50年期的养老服务。他认为,如果这个退休社区真能坚持50年的话,连他的子女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
  当然,入住这样的退休生活社区要求还挺严格,要住居家服务式公寓,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年龄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其次要求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没有传染病、精神疾病或者不适合集体生活的其他疾病等条件。
  石家庄的赵老伯69岁则是自愿选择了“空巢”生活。他说:“老伴去世得早,我得脑溢血3年了,以前一直由保姆照顾。女儿不放心,常住在家里照顾我,时间长了,他们夫妻闹矛盾,女婿有了外心就离婚了。”如今,女儿虽然幸福地再婚了,可自觉愧对女儿的赵老伯坚决不让女儿回家住了。主动选择独享“空巢”的老年人一般认为:和儿女住在一块,会因琐事而生出的事端导致家庭矛盾,反而分开居住不会影响和儿女的感情。儿女平时忙工作,会对父母有一定的歉疚心理,一旦有事打个电话随叫随到,父母要买个大件家电,子女也会尽力贴补。
  
  70岁:寄情宠物或另辟蹊径
  
  家住北京窑洼湖公园的张彦斯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20多只流浪猫,独享着一种孤单而愉悦的老年生活。已经72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他的儿女也都接年近50了,平日老爷子不让儿女来看自己,有时候他会抽出半天时间到儿女家走走,但是,总是当天回来,因为,流浪猫会等在他的窗台外面迎他。近十年了,不管刮风下雨,老人从没间断过按时给猫喂食,老人为此放弃了外出旅游和亲戚走动。除了为猫买粮,他还四处联系宠物医院为猫做了节育手术。
  “猫咪们远远看见我就跑过来,然后围着我转啊,吃得也特别香,我的心里就特别舒畅。”老人感叹,“猫比人有感情。我退休前,很多人找我办事,退休了,很多人连个电话都没打过。”
  年近70岁的朱大爷独自住在北京华侨城,儿子从部队转业后便在广州安了家,而朱大爷因不适应那边的气候,便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他是社区里的“团购代理人”,无论是大米、面粉还是大白菜,老人们都信任他的眼光和砍价能力。“空巢”老人经常把所需的生活物品开张清单交给他,委托他寻找商家;一旦得知某超市有优惠商品还会集体出动,一起购买。
  除了以上这些生活方式,还有的“空巢”老年人另辟蹊径,他们登广告征临时“儿女”。北京的吴先生夫妇儿女都在国外,他们刊登广告“收养”一成年女子当“女儿”,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热心应征者。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女儿”就来看望他们,打牌或聊天,平日有难事也会及时帮忙。
  与此同时,社会和政府相关机构也没有忘记“空巢”老人,在北京等大中城市出现了居家养老的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家里养老,进行一对一的家政服务。政府相关机构还补贴钱,在社区里给老人发了就餐券、服务券等,让老人们感到又新鲜又亲切。
  研究“空巢”问题的专家指出,中老年人要设计好自己的生活,尽快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新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适应和子女长期分居的新生活。同时,社会不同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尽量引导“空巢”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链接:国外“空巢”老人的快乐生活
  外国解决老人生活孤独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法国,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美国目前时兴同一个社区的“空巢”老年人自发组成互助团体,这一非营利性组织,只需要缴纳一定会员费,就为会员提供交通出行、日常修理、医疗陪护等服务。德国的民政部门则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老少互助,“空巢”老人可以邀请一位大学生来家“做客”,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条件是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责编:孙 展)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22日,重庆市南滨路美心金色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演出。  台下2000多个座位爆满,台上飘起点点“雪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轻柔、凄美的歌声在剧场回荡,面对东家杨白劳的逼债,身着红袄青裤的喜儿,踮着脚尖旋转、跳跃、劈叉,舞姿时而舒缓缠绵,时而热烈奔放,把内心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踮起足尖跳芭蕾的人既不是专业演员,更不是妙龄女子,
期刊
周末,我带着儿子回乡下。儿子一跨进小院,就惊奇地大叫:“爷爷家怎么变样了?”原先的小院只有几只鸡鸭,空荡荡的,现在,墙沿上攀爬着绿油油的藤蔓,西红柿青青的果粒挂在枝头,小白菜娇娇嫩嫩的,好一幅农家乐的美景!  父亲闻声而来,乐呵呵地说:“我种了菜,就等着小华回来一起吃呢。屋角还留着一块荒地,想送给小华,种菜很好玩的。”儿子一听就乐了,跳着说:“我要种菜!我要种菜!”  爷爷和孙子,一老一少,蹲在了
期刊
方教授今年已经95岁了,她还是那么优雅。每次学校组织活动,我总能看见她穿着时尚化着淡妆,笑盈盈地站在大门口等候大家聚齐出发,而身边紧紧搀扶她的是一位容颜慈祥的老先生,他衣着整洁、腰背挺拔、反应敏捷,时不时地凑到方教授耳畔细声地说着什么。遇到熟人致意问候,方教授总是点头笑答:“哦,你好啊,我很好,现在我什么也不用自己操心,多亏他照应。”说完,她侧过头望望身旁的老先生,脸上浮起一片红霞。  在方教授8
期刊
得知爸爸妈妈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作为女儿更是思绪万千,儿时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童年是和已年过古稀的姥姥姥爷、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礼士胡同。那时几乎是伴着父母不断地出差、开会、加班和午夜亮着的台灯度过的。当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挑在肩上。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全家人衣被洗涮都要靠妈妈的双手完成。我们住的是平房,天冷了我和爸爸一起往木窗格上糊
期刊
为纪念改革开放3 0周年,由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新天地·阳光之星一一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才艺展示活动”于10月底圆满结束。41家部委的300余名离退休干部报名参加,一千多人前来观摩。他们离退休后的新学之作,彰显着长者的气韵风骨,也映射出改革开放的时代风华和历史的光辉。此为颁奖演出现场。  正如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在颁奖仪式上说的: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老同志所
期刊
我参加工作半年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便打算春节回老家时买些礼物送给父亲(我入大学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逛街时,渐冷的天气提醒我,该买套衣服带回去给父亲了。  将衣服递给父亲后我就上床休息了。躺下不一会儿,就听见轻轻的哭泣声,哭声是从父亲房间传出来的。我感觉不妙,一骨碌爬起推开父亲房门,见他穿着我送的衣服坐在床边哭泣。  “什么事让您这么伤心呀?”我着急地问。  父亲哽咽着说:“不是伤心,是你的孝顺……
期刊
远古奇石成雕塑    漫步在“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的展厅,91件展品件件特色纷呈、格外诱人:树的皮、干、桩、节彰显年轮的沧桑,然而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玉石;《大师》寥寥几刀便勾勒出齐白石老人的仙风道骨,嶙峋层叠的木纹化做齐白石大师的,胡须、衣褶;《练》将木纹石壁化为舞台,上面玛瑙石化成芭蕾舞者的纱裙、晶莹的肌肤……展厅里,无论是罕见的黑色木化石、来自东北的玛瑙木化石、黄色的钟乳石和绿色
期刊
那年,我终于鼓足勇气离开,那家要死不活的企业,运用几年积攒起来的客户资源,办起了一家营销公司。  创业伊始,在各方面我能省则省。对外叫公司,实际上包括我、以前的三名同事和招来的一名太学生就五个人。我管全盘,其他的人都身兼数职,做财会的还要负责上门收款。人手不够时,我亲自开面包车接客户。  做了几个月,可能嫌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原来管送货的大郭不辞而别。为了不耽误客户不时之需,我在报纸上打出词条广告
期刊
女儿因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便把原来的那一台多媒体电脑让给了我,说是叫我“扫一扫新科技的盲”,这可难为了我这个老太婆。别看我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可是对电脑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呢。  正在我为难之时,小外孙女来了,她说:“外婆,您不是常教导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电脑没什么了不起的,别害怕,我跟您一起学。”于是在外孙女的带领下,我开始向高科技“进军”了。  从简单的开机
期刊
退休后,我参加了由镇江市退教协组织的京剧研习组,每次活动,我都沉浸于京剧的剧情中,邀游在精彩的韵律天地里。中央电视台11频道京剧栏目,我每天必看,且百看不烦,百听不厌,百唱不累。我从京剧的演唱中,逐渐理解了它的内涵;从音与琴的交响中,听懂了它的韵律,感悟了它的风流。这就是京剧历经几百年而不衰的真谛。  《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书我都读过,电视剧也看过,但总觉得“味道”不够,而只有置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