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泸州医学院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设计调查问卷,以了解毕业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对用人单位与临床教学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从了解社会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进而探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医学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等方面基本达到GMER要求;社会对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认同度较高,应当继续积极推行相关举措,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学学科属性的双重性分析与探讨,确立了古代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并认为师承教育方式与院校教育方式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育效果上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彼此短长互补.经过理论上的研究,认为中医药教育只有遵循中医药学学科特点和中医药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华,与院校教育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注重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构想的提出,以系统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21世纪医学教育的定位.本文结合我国医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阐述了终身学习的定义、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加强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997年4~6月,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高一(2)班内发生了一起肺结核暴发.该班有47名学生,全部是来自边远牧业区的藏族,所有学生均统一住宿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方法与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科医学理念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综合
本文以认真学习、领悟美国《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 Report)的精髓为认知基础,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发,客观论述了医学专科学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依据我国新医改战略规范实施和持续推进的育人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和理性思考,提出了紧扣推进目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育人思路,以促进医学专科学校教师提高认识、消除歧见、勤奋探索、协同攻关,顺利实现有效提
为了解潍坊市正常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评价既往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工作质量,1998年在全市抽取了3个县市区开展了破伤风抗体水平检测.
2007年以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对发展性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实践,督导专家们通过系统性听课、学生访谈、教学检查、专题调研、参加师资培训及全程参与教学改革等活动,全方位、多视角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导为主,持续反复与教师进行平等沟通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发展、学科建设及医学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文通过对北京某高校2006级~2009级保送生和普通高考学生学业成绩的比较分析,检验了以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为保送条件的招生办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保送生6门大学必修课程成绩均不同程度低于通过高考录取的同专业、同生源的高考最高分学生,但除个别科目外,两组学生成绩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以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为条件的保送生制度值得肯定,但推荐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过程需要更加严格规范。
1956年3月创刊,为中国生理科学会(后为中国营养学会)的学术刊物(季刊),至今已50周年,第一任主编杨恩孚,第二任主编沈治平,第三任主编顾景范.1958年9月因政治运动停刊.1981年
医学生生源及择业意愿对于医学卫生人才的质量与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全国15所高等院校6 129名临床医学、护理学与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45.5%的医学生目前所学专业不是其第一报考志愿,并且该比例在预防医学与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分别高达73.1%和70.9%,同时预防医学与护理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不愿从事所学专业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1.0%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