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16日清晨,南岸区帝逸菜市场。
“咔哒咔哒……”随着市场卷帘门被管理员拉起,上百盏日光灯照得白色的防滑地板亮堂堂的。
商贩陆续进场,在各自的分区摆摊:肉贩抓起一大块五花肉,挂在摊前的铁钩上;菜贩捧出蔬菜,整齐地铺展开;鱼贩抬起大盆,把新进的鲫鱼倒进水池……每个区都有醒目的标志。
市场内的LED显示屏亮起,开始滚动播报当天的各类菜价和各类菜品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现在的菜市场跟超市一样,买得放心。”住在附近的杜老太乐呵呵地说。
“马路市场”
南岸区四公里菜市场乱哄哄的。
“快把你的鱼内脏弄走,臭烘烘的,别人都不愿意买我的菜了。”菜贩喻大群向鱼贩抱怨。
“市场是你家的么?有本事进超市卖去。”鱼贩子指了指马路斜对面的永辉超市。
“你……”喻大群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这样的争吵在一年前并不少见。
三年前,喻大群来到四公里菜市场卖菜。第一天到菜市场,喻大群就被一阵恶臭熏倒了。她的摊位不远处是一个鱼摊,由于没有冲水设备和排水设施,鱼贩宰杀完鱼后,内脏就堆在一旁,散发出阵阵腥臭。而在菜市场门口正上方,是一个长期缺乏管护的公共厕所。
粪便味、鱼腥臭夹杂着腌制品的味道,形成了独特的“菜市场恶臭”。
附近的居民都把到菜市场买菜当成一件苦差事。
“也没人管一管。”喻大群对菜市场管理的全部印象就是:每个月,市场管理人员都会准时来收摊位费。
菜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商品流通、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农业、城市规划等多个部门,但却一直缺乏“主心骨”部门牵头管理。于是,菜市场成了各部门管理的“金三角”地区。这催生了不少“马路市场”。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金果园小区的周边马路就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菜市场就像垃圾场。”小区居民张素芳抱怨说,“环境差不说了,占道经营让我们出行很不方便。”
菜市场的问题进入重庆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市领导要求扭转菜市场“脏乱差”现状,让全市菜市场“干净卫生,上档升级”。
2010年10月14日,全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成立了全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在市商业委员会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菜市场虽小,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民生大事,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一针见血地说。
主城各区政府“一把手”纷纷立下“军令状”,一场菜市场整治战役就此打响。
硬件上档
去年底,张素芳和老伴迷上了逛菜市场,每天都要到菜市场转上一圈。
两位老人踏着黑色大理石门槛,在“小心地滑”提示牌的温馨提醒下,进入南桥丽景菜市场。
银灰色的防滑地板干净亮堂,盖有不锈钢网盖的排水沟四通八达,大理石铺垫的摊位台面干爽整洁……
蔬菜区、肉类区、干副区、水产区……菜市场按功能分为八大区域。置身市场之中,闻不到刺鼻的异味。
“新修的菜市场比超市还漂亮。”张素芳说。
2010年11月,在全市统一部署下,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整编”了辖区内的金果园等两个“马路市场”。随后,政府投资约200万元,在南桥丽景小区裙楼规划了一个180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严格按市政府要求的“标准化菜市场”模样打造。
为了让“标准化菜市场”整治有章可循,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基础设施、布局分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管理的具体整改标准。同时,市整治办制定了菜市场分类验收标准,市城乡建委制订了主城区示范菜市场室外改造和验收标准,为整改工作提供了依据。
“地面、内墙、柜面和柜台立面贴砖,地面防滑”。
“柜台宽度0.75m—0.9m、高度0.7m—0.8m左右”。
“柜台靠通道外侧边沿应设挡水凸边,高度不低于5cm”。
“水产、畜禽、肉类污水排放口设置隔离过滤处理设施”。
…………
精细化的标准让“标准化菜市场”得以在全市快速复制。
喻大群再也没有和鱼贩“干架”了。
如今,南岸区四公里菜市场的排水系统修缮一新,公共厕所由专人管护,水泥地面也换上了防滑地砖……
“现在,许多居民都愿意来我们这买菜了,出手还大方得很。”喻大群笑呵呵地说。
管理升级
2012年2月16日清晨,南岸区帝逸菜市场。
市场质检员黄梅开始对摊位挨个取样。
“杨哥,检测一下你的苹果。”黄梅来到卖水果的杨从红摊前选取了一个苹果。
“任哥,检测一下你的菜心。”黄梅在菜贩任明贵的摊上随机摘下一片菜叶。
取好样品后,黄梅马不停蹄地走进检测室,带上手套,握着“液枪”伸进试管瓶,提取了缓冲液,然后滴在蔬果样品上,通过电子分析仪得出农药残留抑制率数据。
“杨从红的苹果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0.3%。”
“任明贵的菜心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8.7%。”
“李泽建的豌豆尖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9.8%。”
“全部合格。”一番忙活后,黄梅得出结论。随后,黄梅把检测结果输入电脑,通过菜市场的LED显示屏向顾客公示。
现在,全市的“标准化菜市场”都基本配备了农药检测室,并设置专职质检员,随时抽查市场内的果蔬产品。
“如今,街道办事处对我们进行日常监管,我们算是有了婆家了。”帝逸菜市场经理叶宁说,“婆婆管媳妇,媳妇不敢懈怠呀。”
全市菜市场整治行动之后,高规格的菜市场硬件升级倒逼菜市场管理“升级换代”。
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区菜市场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部门、街道和市场业主、经营者的职责。
此外,全市还统一制订了26个菜市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区县自加压力,不断细化菜市场管理制度。
南岸区政府督查室牵头,区商委具体负责,每月评比最佳、最差菜市场,并向“四大班子”和政府部门通报,对街道和市场奖励前三名,责令整改后三名,并通过爱心市场解决占道经营问题。
渝北区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由区商委会同相关部门每月对街道和菜市场考核,并按考核等次和市场面积给予奖励。
大足区成立了市场管委会,配置三名专职人员和七个日常监管员。
长寿区引进菜市场星级管理。
…………
据统计,全市共投入菜市场改造资金6.9亿元,453个“标准化菜市场”焕发出生机。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就是撑起这片天的力臂。”周克勤说。
“咔哒咔哒……”随着市场卷帘门被管理员拉起,上百盏日光灯照得白色的防滑地板亮堂堂的。
商贩陆续进场,在各自的分区摆摊:肉贩抓起一大块五花肉,挂在摊前的铁钩上;菜贩捧出蔬菜,整齐地铺展开;鱼贩抬起大盆,把新进的鲫鱼倒进水池……每个区都有醒目的标志。
市场内的LED显示屏亮起,开始滚动播报当天的各类菜价和各类菜品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现在的菜市场跟超市一样,买得放心。”住在附近的杜老太乐呵呵地说。
“马路市场”
南岸区四公里菜市场乱哄哄的。
“快把你的鱼内脏弄走,臭烘烘的,别人都不愿意买我的菜了。”菜贩喻大群向鱼贩抱怨。
“市场是你家的么?有本事进超市卖去。”鱼贩子指了指马路斜对面的永辉超市。
“你……”喻大群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这样的争吵在一年前并不少见。
三年前,喻大群来到四公里菜市场卖菜。第一天到菜市场,喻大群就被一阵恶臭熏倒了。她的摊位不远处是一个鱼摊,由于没有冲水设备和排水设施,鱼贩宰杀完鱼后,内脏就堆在一旁,散发出阵阵腥臭。而在菜市场门口正上方,是一个长期缺乏管护的公共厕所。
粪便味、鱼腥臭夹杂着腌制品的味道,形成了独特的“菜市场恶臭”。
附近的居民都把到菜市场买菜当成一件苦差事。
“也没人管一管。”喻大群对菜市场管理的全部印象就是:每个月,市场管理人员都会准时来收摊位费。
菜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商品流通、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农业、城市规划等多个部门,但却一直缺乏“主心骨”部门牵头管理。于是,菜市场成了各部门管理的“金三角”地区。这催生了不少“马路市场”。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金果园小区的周边马路就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菜市场就像垃圾场。”小区居民张素芳抱怨说,“环境差不说了,占道经营让我们出行很不方便。”
菜市场的问题进入重庆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市领导要求扭转菜市场“脏乱差”现状,让全市菜市场“干净卫生,上档升级”。
2010年10月14日,全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成立了全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在市商业委员会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菜市场虽小,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民生大事,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一针见血地说。
主城各区政府“一把手”纷纷立下“军令状”,一场菜市场整治战役就此打响。
硬件上档
去年底,张素芳和老伴迷上了逛菜市场,每天都要到菜市场转上一圈。
两位老人踏着黑色大理石门槛,在“小心地滑”提示牌的温馨提醒下,进入南桥丽景菜市场。
银灰色的防滑地板干净亮堂,盖有不锈钢网盖的排水沟四通八达,大理石铺垫的摊位台面干爽整洁……
蔬菜区、肉类区、干副区、水产区……菜市场按功能分为八大区域。置身市场之中,闻不到刺鼻的异味。
“新修的菜市场比超市还漂亮。”张素芳说。
2010年11月,在全市统一部署下,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整编”了辖区内的金果园等两个“马路市场”。随后,政府投资约200万元,在南桥丽景小区裙楼规划了一个180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严格按市政府要求的“标准化菜市场”模样打造。
为了让“标准化菜市场”整治有章可循,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基础设施、布局分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管理的具体整改标准。同时,市整治办制定了菜市场分类验收标准,市城乡建委制订了主城区示范菜市场室外改造和验收标准,为整改工作提供了依据。
“地面、内墙、柜面和柜台立面贴砖,地面防滑”。
“柜台宽度0.75m—0.9m、高度0.7m—0.8m左右”。
“柜台靠通道外侧边沿应设挡水凸边,高度不低于5cm”。
“水产、畜禽、肉类污水排放口设置隔离过滤处理设施”。
…………
精细化的标准让“标准化菜市场”得以在全市快速复制。
喻大群再也没有和鱼贩“干架”了。
如今,南岸区四公里菜市场的排水系统修缮一新,公共厕所由专人管护,水泥地面也换上了防滑地砖……
“现在,许多居民都愿意来我们这买菜了,出手还大方得很。”喻大群笑呵呵地说。
管理升级
2012年2月16日清晨,南岸区帝逸菜市场。
市场质检员黄梅开始对摊位挨个取样。
“杨哥,检测一下你的苹果。”黄梅来到卖水果的杨从红摊前选取了一个苹果。
“任哥,检测一下你的菜心。”黄梅在菜贩任明贵的摊上随机摘下一片菜叶。
取好样品后,黄梅马不停蹄地走进检测室,带上手套,握着“液枪”伸进试管瓶,提取了缓冲液,然后滴在蔬果样品上,通过电子分析仪得出农药残留抑制率数据。
“杨从红的苹果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0.3%。”
“任明贵的菜心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8.7%。”
“李泽建的豌豆尖农药残留抑制率为29.8%。”
“全部合格。”一番忙活后,黄梅得出结论。随后,黄梅把检测结果输入电脑,通过菜市场的LED显示屏向顾客公示。
现在,全市的“标准化菜市场”都基本配备了农药检测室,并设置专职质检员,随时抽查市场内的果蔬产品。
“如今,街道办事处对我们进行日常监管,我们算是有了婆家了。”帝逸菜市场经理叶宁说,“婆婆管媳妇,媳妇不敢懈怠呀。”
全市菜市场整治行动之后,高规格的菜市场硬件升级倒逼菜市场管理“升级换代”。
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区菜市场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部门、街道和市场业主、经营者的职责。
此外,全市还统一制订了26个菜市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区县自加压力,不断细化菜市场管理制度。
南岸区政府督查室牵头,区商委具体负责,每月评比最佳、最差菜市场,并向“四大班子”和政府部门通报,对街道和市场奖励前三名,责令整改后三名,并通过爱心市场解决占道经营问题。
渝北区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由区商委会同相关部门每月对街道和菜市场考核,并按考核等次和市场面积给予奖励。
大足区成立了市场管委会,配置三名专职人员和七个日常监管员。
长寿区引进菜市场星级管理。
…………
据统计,全市共投入菜市场改造资金6.9亿元,453个“标准化菜市场”焕发出生机。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就是撑起这片天的力臂。”周克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