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管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庞大的学生群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性格、能力、素质水平等方面都不一样,高校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难度相当大。学生管理工作既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也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管理体系与学生需求不适应
高校管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采用刚性管理制度,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力,缺少对学生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考虑。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制约学生言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抵抗意识,学生难以理解和配合,学校管理难度较大,实际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作用。
2.管理方法不够先进
刚性管理方法严重限制了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片面强调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心理需求,变引导者为主导者。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只有硬性管理,缺乏人性关怀,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普遍不信任辅导员,且不愿配合其工作。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学生挂了工作的主要内容既有管理层面,也包括教育层面。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既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能力,也应了解有关的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学生管理人员的选择和安排上,部分高校存在严重缺陷。部分管理岗位的空缺,未培训管理人员的选用,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岗位的空缺必然造成管理工作的不全面,而选用未经正规、系统培训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上都会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存在认识上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责任性。
二、问题成因
1.学生意识方面
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开放性社会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加强,而集体意识日益淡化。在个人意识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即使参与集体活动,也会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学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并不是普遍现象,因此,学生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2.管理内容方面
高校扩招工作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不适应,使管理人员职责范围扩大,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同时还需管理职责以外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加重了管理压力。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完成教学事务,干预解决突发事故,规划学生就业方向,工作任务繁琐沉重。长此以往,管理人员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工作重点不明确,工作效率也不断下降。
3.管理思维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学分制、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和发挥空间都受到限制,作用力越来越弱。而大部分管理者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在管理思维模式上没有改变,依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形式进行学生管理,这种固化思维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变化需求。
三、应对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解决管理观念上的问题。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必须及时做出改变。以学生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认真对待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站在学校立场上设立的,学校实际情况及需求是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由此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虽然起到了制约学生的作用,也达到了管理学生的目的,但缺少学生角度的考虑。高校规律制度在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以及对学校管理压力的缓解,都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会出现比较普遍的抵触现象。因此,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使管理模式与学生相适应,更好地服务与学生管理工作。
3.优化管理环境
学风教风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完善学风教风建设,优化教学管理环境。学风教风建设涉及学生管理人员、教学工作人员以及思想教育人员,需要这三者的协助配合。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方面都有接触机会,因此,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直接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责任意识的强化,是发挥其引导作用的基础。
4.发挥干部作用
学生干部党员是除辅导员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管理角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党员一方面接受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管理其他学生的权利。学生干部党员一般选择思想觉悟高,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在学校社团或班级中担任重要职位,具有领导能力,是学校和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干部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既体现了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也展现了高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辅导员的管理压力有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学生干部党员作为学生代表,也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方便学校及时进行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善,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蔡江雪、魏洪杨.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82+17.
[2]韦国贺、潘善初.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机,2013,03:72-73.
[3]朱海曦.浅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14-15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庞大的学生群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性格、能力、素质水平等方面都不一样,高校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难度相当大。学生管理工作既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也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管理体系与学生需求不适应
高校管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采用刚性管理制度,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力,缺少对学生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考虑。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制约学生言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抵抗意识,学生难以理解和配合,学校管理难度较大,实际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作用。
2.管理方法不够先进
刚性管理方法严重限制了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片面强调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心理需求,变引导者为主导者。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只有硬性管理,缺乏人性关怀,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普遍不信任辅导员,且不愿配合其工作。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学生挂了工作的主要内容既有管理层面,也包括教育层面。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既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能力,也应了解有关的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学生管理人员的选择和安排上,部分高校存在严重缺陷。部分管理岗位的空缺,未培训管理人员的选用,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岗位的空缺必然造成管理工作的不全面,而选用未经正规、系统培训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上都会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存在认识上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责任性。
二、问题成因
1.学生意识方面
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开放性社会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加强,而集体意识日益淡化。在个人意识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即使参与集体活动,也会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学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并不是普遍现象,因此,学生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2.管理内容方面
高校扩招工作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不适应,使管理人员职责范围扩大,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同时还需管理职责以外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加重了管理压力。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完成教学事务,干预解决突发事故,规划学生就业方向,工作任务繁琐沉重。长此以往,管理人员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工作重点不明确,工作效率也不断下降。
3.管理思维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学分制、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和发挥空间都受到限制,作用力越来越弱。而大部分管理者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在管理思维模式上没有改变,依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形式进行学生管理,这种固化思维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变化需求。
三、应对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解决管理观念上的问题。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必须及时做出改变。以学生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认真对待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站在学校立场上设立的,学校实际情况及需求是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由此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虽然起到了制约学生的作用,也达到了管理学生的目的,但缺少学生角度的考虑。高校规律制度在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以及对学校管理压力的缓解,都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会出现比较普遍的抵触现象。因此,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使管理模式与学生相适应,更好地服务与学生管理工作。
3.优化管理环境
学风教风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完善学风教风建设,优化教学管理环境。学风教风建设涉及学生管理人员、教学工作人员以及思想教育人员,需要这三者的协助配合。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方面都有接触机会,因此,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直接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责任意识的强化,是发挥其引导作用的基础。
4.发挥干部作用
学生干部党员是除辅导员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管理角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党员一方面接受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管理其他学生的权利。学生干部党员一般选择思想觉悟高,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在学校社团或班级中担任重要职位,具有领导能力,是学校和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干部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既体现了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也展现了高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辅导员的管理压力有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学生干部党员作为学生代表,也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方便学校及时进行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善,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蔡江雪、魏洪杨.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82+17.
[2]韦国贺、潘善初.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机,2013,03:72-73.
[3]朱海曦.浅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