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61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普通中等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教育目的指向于学生的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的成长。因此,中职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职业发展前景等综合考量,形成适合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基础课 职业素养 教学策略
  一、中职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中职教育的概念
  中职教育,即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指向的教育类型。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者与普通中等教育有相似性,但是在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目的方面有所差异。普通中等教育以通识文化课为主,教育目的是为了考取更高层级的院校,重视知识教育。而中职教育与之相反,重职业教育同时兼具一般的通识文化课。同时,中职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就业为最终目标。
  (二)中职教育的特点
  1.职业性。中职教育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职业性。一般中等教育以通识文化学习和升学为主,而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职业性特点。职业性既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也包含职场的心理准备等。
  2.社会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另一特点就是服务社会。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在社会中的功能、发展及其制约机制,从诞生之初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扩张性。
  3.终身性。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职业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不仅要教授学生职业技能,还要掌握学习技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进入职场之后依然保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发展。
  二、当前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种类,既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一般性的技术类人才,提供劳动力资源,同时对于个体而言,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但是,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最终的教育效果。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的方向,为教学实施提供方向指导性作用。中职教育虽然以职业教育、职场发展为最终目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二维性。其一是一般中等通识教育。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因此,一般中等教育的文化常识课也需要在中职院校讲授,为学生奠定文化基础。此外,中职教育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开设职业技术相关课程。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二者之间既有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侧重,而中职教育是二者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虽然针对中职教育有相关的教学大纲,但在实施中需要兼顾文化与职业两种课程。文化课程是保障职业教育良好实施的基础,职业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二者的差异性导致在教学目标方面出现了分歧,使得中职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模糊现象,无法对中职教育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
  (二)课时分配不合理
  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刚刚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学生,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备职业学习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基本文化知识。原因在于,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则在后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会受到基础知识方面的限制,最终制约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发展。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教学安排中存在着重职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的现象。即单纯地认为中职教育应以职业教育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课程为主,而针对一般性基础知识的通识文化课的课时量较少。从长远发展来看,基础文化类课程过少,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进入职场后职业生涯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创新产生一定的束缚。因此,重职业教育而轻文化教育也成了中职教育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三)教育方法较为陈旧
  教育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内容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取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从当前中职教育现状来看,存在教育方法陈旧的现象。中职院校最常见的教育方法是讲授法和谈话法,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学习兴趣不高。而中职类院校除了教授文化常识课之外,还有技术类课程,需要学生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相应的技巧。针对这些课程,单一的讲授法不足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育具有多层次性,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目标。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变革教学策略改变中职教学是提升中职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
  培养目标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宗旨,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职类院校首先应当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基于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实施。中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最终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考虑通识文化课作为职业技能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可以进行双目标设置,职业素养课程是以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为培养目标;通识文化课则是以奠定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并进发展。
  (二)合理安排课时结构
  合理安排课时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保障。针对当前中职院校中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学校应当调整中职院校课时结构,不是单纯的重技能轻文化或者重文化轻技能;而是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划定课时。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发展方向,技能类课程占据较大比重有助于学生掌握技能;通识文化课是掌握技能类课程的文化基础,也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之间划分了60%技能类课程和40%文化类课程则相对比较恰当。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技术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中职院校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对应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另一方面,中职教师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课改、教改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中职教育目的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中職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融合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本文针对当前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建议。中职教育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中间层次,以培养基层技术劳动人员为目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类人才既需要掌握技术技能,也需要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中职教育应以时代技术发展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期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龙军,陆琦.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研究——能力建设计划在文化基础课中的实施[J].农业职业教育,2013,(9):83.
  [2]向才毅,肖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29.
  [3]李维香.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设置标准的研究中等医学教育[J].2010,(10):27.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文章以啦啦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为研究切入点,探究其能否洋为中用,将本土气息融入世界潮流,引领世界风尚。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啦啦操和佤族舞蹈动作特点为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点项目,其方式在不断地改进。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已经在很多地方普及,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先进信息技
文章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红”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运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论述中西方“红”色彩文化的阶级性特征,找出其共通性与差异性
剖析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探析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探索。高校通过构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高危产妇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高危产妇终止妊娠300 例按就诊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 例,对照组行人工流产手术,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手术技术对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将其分为开放组和微创组,平均每组42例。开放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