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源起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起和根本思维前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哲学思维范式的形成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他哲学思想、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启蒙作用,在此期间形成的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萌芽、以“发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萌芽以及以“人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了思维前提,提供了逻辑根源。厘清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时期初显的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萌芽,是我们系统把握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9)02-0034-0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架构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理论之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起和根本思维前提;第二个层次是关于普遍规律的新结论,如习近平在新时代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依法治国、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规律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道路的选择和战略安排等,这是属于可灵活把握的制度、体制和政策、方针层面的内容。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架构。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必须从其源头即哲学基础人手,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哲学思维范式的形成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习近平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和奋斗的青年时代,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他哲学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启蒙作用。虽然这些思维萌芽在那时只是零星地初显出来,但是却已经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和原则,而这些闪烁着理性、实践和智慧光芒的哲学思维萌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了思维前提,提供了逻辑根源。厘清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起,是我们系统把握、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之源起
  (一)“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实践”的观点是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马克思曾将实践的观点贯穿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始终,他深刻批判了以前包括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问题,即没有把受到人类主体干预的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们“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发现并提出了“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以此成功将人类社会活动纳入至唯物主义范畴之内,提出了唯物史观并以此划清了新旧哲学区别的界限。马克思本人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追随自己的信徒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比如,他在作为唯物史观原生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可见,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
  (二)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形成了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萌芽
  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习近平亦是将“实践”作为自己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期间,接触过他的人不管是知青还是村民,在提到对他的印象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是行重于言,做多于说。七年期间,习近平由最开始的不习惯,到勇闯“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再到全心全意为村民做事,做到“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实现了他实践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升华。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带领村民挖井(挖水井,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点气(点沼气,解决村民供暖、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办社和开店(办铁业社、缝纫社、开代销店,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做工)。即使是在他被借调到赵家河极短的时间内也帮助当地村民修建了厕所、办了识字夜校,带领村民打坝蓄水等,村民们对习近平评价最多的是“他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作敢当”,是个“好后生”。随着这种实践哲学思维范式的日渐成熟,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后更是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地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务实”“干净”“担当”等诸多要求。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后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历亲为、抓实工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都是习近平关于“实践”认识论观点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他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和“实事求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九条经验,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踐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方面给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也足以看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重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之源起
  (一)“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绝对的。“发展”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主题,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归结为三大形态:第一种社会形态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和特征,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和特征,第三种社会形态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从历史的维度看,马克思沿着这三大社会形态的发展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彰显出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关于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的“真理”,就在于它既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南。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板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就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质就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可见“三个板块”的核心都在于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亘古不变的主题。
  (二)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形成了以“发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萌芽
  “发展”亦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词汇,这和他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经历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在接触社会之初就和社会最底层的群众在一起,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疾苦,看着“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更加坚定了他帮助群众谋发展的决心,所以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是尽自己所能、想方设法地帮助村民,为他们干了很多实事,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让乡亲们能够吃饱穿暖,远离生活困顿,能够跟得上新中国其他地方的发展。离开陕北之后,习近平曾两次回去看望乡亲们,每次回去都十分关心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村里的发展情况都要一一过问,从老人到小孩,从吃穿到生产,叮嘱大家“要尽快发展产业,让大家伙儿都富裕起来”。知青岁月结束以后,习近平去了军委办公厅,去了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主政一方的时间或长或短,但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都是围绕“发展”的问题来进行定向定标定策的。比如,主政福建的时候习近平就定下了“马上就办”的规矩,此规矩延续至今,促进了福建各级政府办事效率的提升;又比如,主政浙江的时候提出了以“腾笼换鸟”获“凤凰涅槃”,实施了著名的“八八战略”,把整个浙江各方面的发展都带上了快车道。习近平任总书记以后,在关于中国的发展问题上,他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到达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由此可见,微观到梁家河的村居,宏观到整个中国的未来道路,在习近平的眼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正是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的磨砺,使习近平“已经从小我出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对群众利益的一种深沉忧患了”,其实质就是关于如何求发展的忧患。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之源起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
  哲学的诞生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所以哲学本来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的,其研究对象、目的和价值追求所在就是“人”。如前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殊”层次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实质、趋势、方向的具体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前提是“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整个社会的起源就是“现实的人”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并且“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由此可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和根本前提,“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取向,乃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进步的承担者和实践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
  “人民”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更是其价值追求所在。七年的知青岁月无疑是苦的,但对于习近平而言也是甜的,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在七年知青岁月中,虽然物质条件很艰苦,但陕北的人民群众却毫无保留地接受他,尊重他,信任他,爱护他,因此有了习近平一辈子都割舍不下的“乡亲情”。正是这份可贵的“乡亲情”浇灌出了习近平最初始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以人民为中心。正如陶海粟先生所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对于习近平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铸入血液中的信念”。正是这份执着的信念,使得习近平在以后人生道路问题的抉择上,始终都以是否能为群众做事为遵循,离开陕北以后的习近平去清华深造,毕业以后去过国务院去过军队。但是最终他选择下沉回到基层。这并不是说习近平在当时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只是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随着习近平个人际遇范围的不断扩大,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逐步成熟,这种初始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便形成了他的“人民情怀”,以至于成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归宿:在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伊始,他就喊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确立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他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得我们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内涵更加清晰和丰富。他告诫我们,“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始于“人民”,并以是否造福于人民为落脚点和归宿。“人民”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这源自于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与陕北人民的亲密相处,建立起的与当地人民的血肉相连,树立起的为民办实事的理想目标。“人民”也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成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追求。
  四、小结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青葱岁月为他整个人的成长、成熟乃至成功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在这期间形成了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萌芽、以“发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萌芽以及以“人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此三者彼此影响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自成范式,从实践到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逻辑根源和思维前提,更是对习近平在此后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萌芽基础上结出的熠熠生辉之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提出“生存型農户”“经营型农户”以及“农户转型”一组新概念,以表征贫困地区农村以家庭为经济单元的发展路径特征。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以课题组2018年在西北四省区收集农户经济金融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农户生计资本进行测算,依据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区分生存型农户与经营型农户,分析农户转型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农业信贷在两类农户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明显正向作用,对于无农业收入的农户,增加单位金融资本使生存
期刊
摘要:近年来,全国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很多成功创新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一些基层党建工作也存在虚化空转的种种表现:有的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有的基层党员教育存在虚化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有的基层党员主体意识淡薄,发挥作用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亟需采取规范组织生活、抓紧抓实党员教育、破解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的僵化状态、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积极措施。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经常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人们对二者有一定的误解,不太注意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在论述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时,第一次明确地科学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是完全的“共产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
期刊
摘要: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必须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要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在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对于党校而言,还迫切要求认真落实党校学员在严格规范黨内组织生活的各项要求,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在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的引领作用,加强各级党校在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的上下互动与交流合作。  关键词:新时代;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建设;广西党校系统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层面切入,指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应对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由此涉及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必须面对的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是通过价值观建设将“我”引向“我们”,从而构建“我们”的价值认同。它内含描述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其价值方式内蕴构建认
期刊
摘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明确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方针,推动了“救急难”开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扶贫开发形势下,必须做好“救急难”,切实发挥好补短板、托底线作用,避免或减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文章以广西百色市为例,对“救急难”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剖析推进“救急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救急
期刊
摘要: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但经济发展价值主导和不同行政领域各自为战的行政体制造成了生态保护制度构建的现实困境。深生态学是20世纪重要的环境伦理学流派,这一流派坚持更为彻底的生态中心主义,运用总体主义方法论,以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主义平等性为最高准则,并在最高准则基础上构建起包括八条基本原则的深生态学平台。其理论对于我国水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修正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呈现出不合理的增长趋势,这无疑给政府和看病农民带来一定费用支出压力。在对新农合定点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经验的研究中发现,广西那坡县适时调整农民缴费比例、变更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建立门诊“总额预算”控费机制、实行三联单转诊形式以及创新新农合定点医院监管体制等举措效果明显。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也增进了那坡县新农合制度的群众融入性,值得借鉴和推
期刊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我们在新时代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必须步调一致,才能确保这一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其中,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具有特殊的地位。当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村级党的组织力存在“弱化”现象,必须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与马克思的历史观作对比,考茨基摘录《〈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关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性的表述”,分别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三分册和第五分册里逐句进行分析。第三分册主要从“社会静力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经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常态关系,展现社会结构的一般机制;第五分册则重点从“社会动力学”角度切入,主要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动力,展现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在考茨基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