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优质生源外流,我校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较差,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很快便遗忘,前后知识很难衔接,因此很多学生上课根本处于听不懂的状态,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即使一部分学生想要学好也有种举步维艰的感觉,更别说对某科产生兴趣了。生物教师在面对高中生物较初中生物知识深,而学生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时,用什么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轻松掌握知识,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
虽然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灵活,怎样充分利用这一点,用于学习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知识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自己去找知识,在比较中学习等。下面我以“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大家交流。
“细胞增殖”一节知识抽象,作为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之一在3个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时学生只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于分裂过程却了解不深。而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说出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知识点。我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生成了自己这一节的教学,效果还不错。
1 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情入手
这些学生学习不好但社会大事小事知道不少,当然少不了追星族。因此就从这里引入,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都是细胞,姚明身材高大而潘长江身材矮小,是不是姚明身上的细胞比潘长江身上的大呢?学生马上笑了,齐声回答不是,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起来,那姚明为什么比潘长江高大呢,预习了的学生马上回答:“姚明身上的细胞多!”为什么细胞体积差不多,而是细胞数目有差异呢,很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联系实际,轻松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书本上是通过模拟细胞,利用酚酞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随着细胞增大,外界溶液进入细胞的效率越低,同时通过计算理解随着细胞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越小,明白细胞长得越大,营养物质就有可能跟不上需求。要使学生从数据和实验现象理解原因相当困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转过弯来。然而,教师联系生活,让他们思考,在腌制咸菜时是大块的还是切碎了腌制,盐较容易进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细胞越小外界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容易进去。
3 让学生自己推理
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形态建成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这些遗传物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何变化,是否随着细胞分裂而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去了呢?学生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回答,我提示,如果这样会有什么后果,一边演示:将一张纸一撕为二,再撕成了四份,再接着撕……这时马上有学生说遗传物质会越来越少,最后会没有了,“好!分析得有道理。”我及时鼓励,并进一步问:“要保证得到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有一样多的遗传物质该怎么办?”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我轻声提示:“请大家想想,如果你写了一遍好的作文,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同时要一份看看时怎么办?”“再写一份!”“好!”“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异常兴奋,我知道我成功了,“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大家茅塞顿开,“对!就事先在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再在末期平均分配。”通过推理,大家共同解决了这个难题。
4 由難到易,引导学生自己去找知识
学生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找知识化难为易。教师准备各个时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书本上的图,找出每个时期对应的图片,这个对学生而言较为容易,这就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教师事先交待清楚染色质与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再给出一些染色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每个时期对应的图片,这对他们有一定难度,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全找正确,不过没关系,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让他们注意到观察细胞时要看观察染色体的变化,由此展开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学习,先割裂开来分别学习,再理解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理解间期的作用:DNA复制、蛋白质合成,“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有大动作”,然后给出间、前期图片,让学生找出这两图的区别,进而理解细胞在前期的变化,以此类推,比较前、中期图,中、后期图,后、末期图,分别得出前、中、后、末各时期的特征。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趣味,降低了难度,而且学生根据图形很容易记住。同样,我让学生再阅读和比较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二节课再复习时让学生观看有丝分裂连续的过程,并实施暂停,请学生回答每个时期的特征,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回答出来,再让他们看一遍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体会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差异。从课后的习题解答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5 读、写、练促进知识内化
我校学生的一大缺点是课后不复习,即使上课听懂了,过几天还是忘记了绝大部分,做起题来还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一读:把生物当文科来学,先是熟读概念,包括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和教师抽查等相结合;二写:把布置的作业题写在作业本上,且必须有解题思路;三练:扎实基础是关键。所以除对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力适当提升之外,一般是把基础题反复变式练习。因为考试中,易、中、难题目所占比例大致为3:5:2,学生只要使容易和中等难度的题不失分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目前的目标就是这两类题。
6 采用直观的比喻让学生理解知识
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间期时间长,所以在分生区看到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采用直观的比喻,学生就容易理解。“假如甲老师在学校待的时间很长,乙老师来一会就走了,那么我们看到哪位老师的机会多呢?”一下子学生就明白了。可见采用一些比喻,能很快地转换学生思考的方式。
7 联系前后知识,梳理知识网络
细胞像一个个体一样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死亡,所以从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来理解细胞增殖的意义,学生更易理解,也有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以鼓励为主,不放弃。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不懈努力,时时留心和思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法,他们的进步会很大。
虽然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灵活,怎样充分利用这一点,用于学习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知识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自己去找知识,在比较中学习等。下面我以“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大家交流。
“细胞增殖”一节知识抽象,作为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之一在3个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时学生只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于分裂过程却了解不深。而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说出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知识点。我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生成了自己这一节的教学,效果还不错。
1 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情入手
这些学生学习不好但社会大事小事知道不少,当然少不了追星族。因此就从这里引入,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都是细胞,姚明身材高大而潘长江身材矮小,是不是姚明身上的细胞比潘长江身上的大呢?学生马上笑了,齐声回答不是,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起来,那姚明为什么比潘长江高大呢,预习了的学生马上回答:“姚明身上的细胞多!”为什么细胞体积差不多,而是细胞数目有差异呢,很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联系实际,轻松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书本上是通过模拟细胞,利用酚酞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随着细胞增大,外界溶液进入细胞的效率越低,同时通过计算理解随着细胞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越小,明白细胞长得越大,营养物质就有可能跟不上需求。要使学生从数据和实验现象理解原因相当困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转过弯来。然而,教师联系生活,让他们思考,在腌制咸菜时是大块的还是切碎了腌制,盐较容易进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细胞越小外界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容易进去。
3 让学生自己推理
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形态建成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这些遗传物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何变化,是否随着细胞分裂而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去了呢?学生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回答,我提示,如果这样会有什么后果,一边演示:将一张纸一撕为二,再撕成了四份,再接着撕……这时马上有学生说遗传物质会越来越少,最后会没有了,“好!分析得有道理。”我及时鼓励,并进一步问:“要保证得到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有一样多的遗传物质该怎么办?”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我轻声提示:“请大家想想,如果你写了一遍好的作文,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同时要一份看看时怎么办?”“再写一份!”“好!”“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异常兴奋,我知道我成功了,“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大家茅塞顿开,“对!就事先在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再在末期平均分配。”通过推理,大家共同解决了这个难题。
4 由難到易,引导学生自己去找知识
学生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找知识化难为易。教师准备各个时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书本上的图,找出每个时期对应的图片,这个对学生而言较为容易,这就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教师事先交待清楚染色质与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再给出一些染色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每个时期对应的图片,这对他们有一定难度,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全找正确,不过没关系,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让他们注意到观察细胞时要看观察染色体的变化,由此展开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学习,先割裂开来分别学习,再理解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理解间期的作用:DNA复制、蛋白质合成,“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有大动作”,然后给出间、前期图片,让学生找出这两图的区别,进而理解细胞在前期的变化,以此类推,比较前、中期图,中、后期图,后、末期图,分别得出前、中、后、末各时期的特征。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趣味,降低了难度,而且学生根据图形很容易记住。同样,我让学生再阅读和比较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二节课再复习时让学生观看有丝分裂连续的过程,并实施暂停,请学生回答每个时期的特征,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回答出来,再让他们看一遍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体会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差异。从课后的习题解答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5 读、写、练促进知识内化
我校学生的一大缺点是课后不复习,即使上课听懂了,过几天还是忘记了绝大部分,做起题来还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一读:把生物当文科来学,先是熟读概念,包括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和教师抽查等相结合;二写:把布置的作业题写在作业本上,且必须有解题思路;三练:扎实基础是关键。所以除对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力适当提升之外,一般是把基础题反复变式练习。因为考试中,易、中、难题目所占比例大致为3:5:2,学生只要使容易和中等难度的题不失分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目前的目标就是这两类题。
6 采用直观的比喻让学生理解知识
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间期时间长,所以在分生区看到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采用直观的比喻,学生就容易理解。“假如甲老师在学校待的时间很长,乙老师来一会就走了,那么我们看到哪位老师的机会多呢?”一下子学生就明白了。可见采用一些比喻,能很快地转换学生思考的方式。
7 联系前后知识,梳理知识网络
细胞像一个个体一样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死亡,所以从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来理解细胞增殖的意义,学生更易理解,也有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以鼓励为主,不放弃。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不懈努力,时时留心和思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法,他们的进步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