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uexi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其创作具有有明显女性主义倾向。从苔丝的完美形象映现的女性主义光辉和作品人物形象上显示的作者女性主义思想倾向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哈代的思考和创作为后世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关键词:苔丝 女性主义 宗教观念 男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该作品直到现在还有着极强的社会意义。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哈代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虽然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远远晚于《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时间,但理论滞后于创作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在哈代的时代,虽然还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思潮,更谈不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但哈代以他自己对女性的关怀与对人性的感悟,隐约地触到了这一超越时代的思想脉搏。哈代用他天才的创作,为女性唱响了一曲美丽的赞歌,他的思考和创作为后世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一 苔丝的完美形象映现的女性主义光辉
  
  苔丝是显赫贵族德伯世家的末代子孙,但到了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在英国占全面统治后,这些过去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衰败了,到苔丝父亲这一辈时,只落得个乡村小贩的身份。苔丝厌恶父母的庸俗,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姓自己的平民父亲“德北”的姓,而不愿改姓贵族祖宗“德伯”。当克莱尔半开玩笑地用希腊神话中的猎神、谷神的典雅名字来称呼她时,她并不愿意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名字。纯洁的苔丝具有吃苦耐劳,善良无私的牺牲精神。
  苔丝家庭生活贫困,她十七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为了家庭,她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尤其苔丝第二次与亚雷同居这一情节,更好地揭示了苔丝的典型意义。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弱女子,苔丝一家逃不出社会恶势力的掌心,同时,苔丝一家流落荒野,母亲和弟妹的生活需要有个安顿。因此,苔丝再次回到亚雷那里,也是一种解救家庭危难的自我牺牲的表现。
  纯洁的苔丝在结婚的当晚把往事告诉了丈夫,并在告诉前,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丈夫过去自愿和一个坏女人过的荒唐生活。说明了苔丝心地坦白善良,对克莱尔情感深厚。但是苔丝并没有得到克莱尔的谅解,默然忍受了克莱尔对她的不公平待遇。当她再次见到克莱尔时,她悲痛的不是自已的命运而是克莱尔的健康。她在绝望中杀死了恶贯满盈的亚雷,被捕前吩咐克莱尔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苔丝对克莱尔的爱情显示了一个饱受摧残却不甘堕落的女子经过人世的体验和比较而产生的真正热情。
  作为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女性,苔丝不甘做亚雷的玩物,与他作了殊死的斗争,这种不做富人玩物的高尚品格是非常可贵的。当时妇女失身被看作是十分罪恶的事,苔丝宁可为社会所不容,忍受失身女人的社会地位,也绝不屈服。四年后,亚雷再次出现时,苔丝的反应是怒不可遏地戳穿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性,显示出她坚强的意志和对自己人格的自信与珍视。
  苔丝不屈不挠地与压迫她的生活环境作斗争,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始终抱不妥协的态度。苔丝的老家地处穷乡僻壤,封建习惯势力占统治地位。苔丝的失身,自然而然地受到习惯势力的指责。然而,她不甘愿被生活打败,被舆论左右,勇敢地对处女贞洁发出疑问,对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势力进行了强烈抗议,可见其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在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文化观念仍然在社会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然而在苔丝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反抗意识和自主精神的的女性。苔丝蔑视和否定宗教,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性。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苔丝,本来宗教信仰就不深,当她遭遇不幸后,她改变了对宗教的看法,体现出她对宗教的蔑视和反抗激烈程度。当牧师不同意按教会名义埋葬死婴时,苔丝愤然斩断了和宗教的联系。
  
  二 哈代女性主义思想倾向在作品人物形象上的显示
  
  苔丝是哈代全力塑造和歌颂的悲剧主人公,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被侮辱的,反抗的女性形象。哈代通过对她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对资本主义男权统治下的黑暗、封建道德、资产阶级法律、宗教信仰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批判。小说中,苔丝对社会的认识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苔丝受辱后,她开始用哲学家的冷静眼光,思考着婴儿出生和死去的那一天,自己出生、受辱和将要死去的那一天。她用“路”比喻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冷酷,寓意深刻地说明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以此表现出苔丝对社会的深一步认识。对社会的怀疑,使苔丝害怕失去得到的爱情,总感到快乐不会长久。在与克莱尔逃亡中,苔丝不愿想过去的事,她说:“我现在不愿去想眼下以外的事,为什么要去想呢?谁知道明天怎么样呢?”用时间词“现在”和“明天”的比较,表现出苔丝对社会的彻底否定,作好以死抗争的准备。苔丝对社会的整个认识,形成了一个从怀疑到否定的认识过程。
  苔丝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然而在她的性格系统中也包含有某些落后的因素,她身上还存在旧的伦理道德观,这显示出苔丝道德观上的保守性,是苔丝性格系统的社会局限性的体现。对于苔丝的道德保守性,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小说中,哈代一针见血地指出,“苔丝的苦恼,大半都是由于她有了世俗的偏见,不是出于她天生本有的感觉”。哈代通过种种描写,揭示出男权社会下产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对苔丝的影响之深,压迫之大,也深刻暴露了苔丝自身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哈代通过对苔丝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揭示出苔丝悲剧的社会成因和主观因素。哈代在作品中对苔丝的公然庇护和开脱,以及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的议论,表现了哈代对由男性观念立场主导的封建道德、资产阶级法律、宗教思想意识的批判与怀疑,充满了对苔丝的爱护之情。同时,哈代还把苔丝对现实环境的恐惧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认为它是一种“时代的心情、现代的痛苦”。哈代通过对苔丝的塑造,最深刻地揭示了她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哈代以其特有的女性意识,对笔下的两个男性形象给予严厉地鞭挞和谴责,而把自己的柔情与爱心给予了女主角苔丝。在哈代笔下,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是至纯至美的象征,纯洁如一只羔羊,堪称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为温柔可爱的少女形象。由于苔丝的过失,导致了家中唯一劳动工具——老马的意外死去,这使得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依靠。赎罪的心理使她甘愿将自己摆在顶替老马这个经济支柱的位置,于是她违心地到富有的本家去认亲。同样基于这种心理,她才同意到冒牌的本家去做工,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场危险的阴谋中。苔丝终未摆脱亚雷的魔掌,使苔丝终生蒙上了耻辱的印记,也拉开了她悲剧人生的序幕。她在人们的谩骂、嘲讽和白眼中生下私生子,使她的耻辱达到了一个顶峰。孩子的夭折本应使她的痛苦和耻辱成为历史,然而克莱尔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以她命运中的“天使”的形象出现。以其优雅的外表,先进的思想使她原已灰冷的内心又燃起爱的火焰。但苔丝无法正视这种爱情,爱得愈深,心中的负罪感就愈重。尽管自己在与亚雷的关系中是无辜的,她仍首先认定自己是个不洁的女人,即使在情感战胜理智,最终与克莱尔结婚的快乐,也无法驱除过去不祥的阴影,那种罪恶感时时折磨着她。苦难与罪恶的意识已深植于她的灵魂中。
  安吉儿·克莱尔是作为“天使”形象出现的。他的名字本身在英语中就指天使。他身上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优秀品质:蔑视社会习俗、厌弃享乐生活,具有同时代的多数人所没有的先进性。他还放弃了上大学和当牧师的机会,甘愿去体验普遍人的生活,体现了其自由民主思想。但克莱尔毕竟不是完美的上帝,他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如偏于理想,耽于幻想等。他反对社会习俗,却又为社会习俗所左右。在新婚之夜的克莱尔面对苔丝的坦白,变得异常冷酷和苛刻,不顾苔丝的苦苦哀求仍无情地弃她而去。如果说亚雷毁了苔丝的清白,玷污了她的肉体,而克莱尔则彻底击垮了苔丝的意志和精神,使苔丝几乎失去了为人处世的资格。作为“天使”、“救世主”的克莱尔给苔丝带来的痛苦要比亚雷所给予的更大。亚雷开始了苔丝的悲剧,克莱尔则深化、加重了其悲剧性。他的出走使苔丝真正心灰意冷,最后为了家人的生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再回到亚雷身边。而当他带着迟来的忏悔找到苔丝后,虽给苔丝带来了极其短暂的幸福,却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位“天使”没有能够拯救苔丝,而是和“魔鬼”一起参加了对苔丝命运的“戏弄”。小说中的亚雷,则是撒旦的化身,邪恶的代表,毁坏苔丝幸福的元凶。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渣,四年后竟以一个狂热的布道者形象再度出现,这是对宗教制度的最大讽刺。这恰恰与《圣经》中蛇狡猾善变的特点吻合。
  哈代在《苔丝》中,对基督教教义的合理性以及以之为根基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系统反思与大胆质疑,苔丝的悲剧命运极其形象而深痛地控诉了这种宗教的“吃人”本质。苔丝这一形象的主观思想和实际行为,都完全符合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完全是“善”的化身。但在几次善与恶的交锋中,她始终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最后走向毁灭。恶人作祟只是其悲剧成因的表相原因,更深层的动因则在于宗教意识、社会习俗本身给苔丝带来的压迫与束缚。苔丝本应是当时宗教与社会的理想“杰作”,她本应成为同时代所有女子的榜样。但宗教与社会又同时将她毁灭,将她推上被告席、绞刑架,这种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
  苔丝是是旧时代、旧观念的牺牲品,而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意识的克莱尔没有唤醒苔丝,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重了其悲剧命运。在女性主义意识没有觉醒的历史条件下,任何新事物新社会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过是男性统治社会这一大前提下的发展与革新。作为女性,她们被压迫被统治被损害的处境终究得不到改变,从女性与男性的整体关系而言,这些发展进步对她们的解放没有意义。女性,始终还是男性的从属物,枷锁松一些还是紧一些,于女性的奴隶地位改变无关大局。这正是作为资产阶级新人形象出现的克莱尔仍不可避免地沦为宗教制度的奴隶,不能彻底摆脱宗教思想的男女观念的根本原因。得知妻子受损害后,他第一个意识到的不是对方作为一个受害的“人”需要安慰,而是自己的权益受损,这无疑是根深蒂固男性中心社会观念在他心理的内化。苔丝其实“是个没有犯多大罪却受了很大委屈的人”,她的失身仍成了不可饶恕的罪错,为整个社会和宗教势力所不容,同样的经历出现在克莱尔身上,却似乎不值得谴责。哈代的这种描写正是是对男权思想观念统治下下双重道德标准的抨击。苔丝的悲剧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但更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西方宗教制度的产物,而最本质的则是人类数千年男性中心主义文明的产物。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男性主义、男权社会、男性中心的文明形态与历史进程展开了深刻地反思,对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主导文明的历史发展范式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远在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产生的一个世纪之前,哈代就以他超越时代的睿智,用他那充满人性的爱心,穿透了一百年的时代,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女性主义精神流转的丰碑。
  
  参考文献:
  [1] 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鉴赏》,重庆出版社,1986年。
  [2]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丁芸:《从〈苔丝〉看哈代的柔情与女性意识》,《台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4] 赫荣菊:《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身分地位问题》,《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5] 蒋橹、何青:《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统治与作品隐含的女性意识——〈苔丝〉的女性主义视觉解析》,《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
  [6] 王敏:《哈代与女性主义运动——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作者简介:洪颖,女,1978—,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工作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永别了,武器》通过叙述美国中尉亨利和英国护士凯瑟琳的感情生活,有力地描述了一战中和一战刚刚结束时这对儿年轻人复杂的心理,以及最后的爱情悲剧。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亨利的感情生活及在悲剧中体现出来的硬汉形象与海明威本人非常相似。本文试从二者某些相似的经历,对二者的硬汉性格加以对照。  关键词: 海明威 硬汉 《永别了,武器》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永别了,武器》显示
期刊
摘要《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一群美国人的故事,虽然远离美国,这部作品却依然有浓厚的彼时美国的时代元素,本文通过对故事里人物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信仰破碎、梦想追求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对爵士乐时代特点的探究,提炼出本部小说里浓厚的爵士乐时代特征。  关键词:爵士乐时代 《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通常,一个作家,
期刊
摘要“面具理论”是叶芝贯穿创作始终的思考和追求。该理论可以说是叶芝对现代抒情诗的一大贡献,其中展现了诗歌抒情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本文将从叶芝“面具理论”的实践分析入手,阐述其创作与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区别。  关键词:叶芝 “面具理论”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巴·叶芝是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兼剧作家,被美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誉为“20世纪最伟
期刊
摘要小说《香水》充满了富有深意的悖论:主人公格雷诺耶生于恶臭,却死于奇香;出身卑微、身处社会边缘,却最终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他疯狂地劫杀少女却是为了储存永生的香气,这些悖论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暗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不再是一个关于谋杀犯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人生的求索之旅。  关键词:悖论 人性 讽刺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畅销小说《
期刊
摘要泰戈尔在其优美感人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受到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印度妇女形象。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情感,饱满的激情鞭笞了印度的封建制度及男权专制对妇女的重重压迫。对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对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与喝彩。通过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泰戈尔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民主情怀。  关键词:社会压迫 女性意识 女性觉醒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讽刺现实的作品,《格列佛游记》对英国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通过对该作品的渊源进行思考,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解读斯威夫特的这部小说:变革社会下的矛盾意识,信仰的颠覆和求索,以及在此文化语境下乌托邦思想的构建与最终幻灭,力求挖掘作品中对现实社会深刻讽刺和对美好社会渴求的主题内涵,藉此重新界定斯威夫特寄予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讽刺文学 批判现实 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对传统小说叙述模式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其长篇小说《贪婪》是最好的例证。本文旨在探究和剖析耶利内克在《贪婪》中所运用的叙述章法。与一般的向心结构不同的是,耶利内克在该小说中采用的是复合型的“往复式”向心结构,并且在文中还巧妙隐用了“蟠蛇章法”。由此读者可领略耶利内克别树一帜的叙述风格。  关键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贪婪》 叙述章法 向心结构  中图分类号: I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作品通过猫的自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抨击了明治初年的所谓“文明开化”,揭露了明治时代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日本社会的众生图。  关键词:夏目漱石 我是猫 日本社会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日本近代著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偶然来到英语教师
期刊
摘要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哈代把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和对色彩的描述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段,灵活运用了色彩、自然景象等象征意义,用以增强故事的悲剧气氛,细腻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深层次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达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苔丝 色彩 季节 自然景象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哈代创造性地把对自
期刊
摘要袁可嘉在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影响下创立了自己的“新诗现代化”和“新诗戏剧化”诗论。本文试图通过对艾略特和袁可嘉的诗论进行文本细读和比对,从而梳理出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创新。另外,通过对袁可嘉对艾略特的接受历程进行考察,发现其接受过程包括借鉴、批判、反思和创新。整个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袁可嘉所具有的本土意识支配着他对艾略特诗歌和诗论的批评立场。  关键词:接受 袁可嘉 艾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