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生的诗人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原本学习政治经济学,因喜爱文学,转而研读英国文学。在剑桥求学期间,邵洵美和徐志摩成了“双胞胎般的挚友”,两人都喜着一袭长衫,风流倜傥,儒雅潇洒,但邵洵美似乎比戴眼镜的徐志摩更漂亮些。金粉世家的公子哥自然少不了颓废享乐气,邵洵美迷恋上萨福、史文朋等唯美先驱。他自己也说:“人总是半人半兽,一方面被美来迷醉,一方面又会被丑来牵缠。”游学欧洲期间,他奉萨福为女神,甚至仿萨福诗格,把中国诗写成希腊文,他还凭想象写出诗剧《莎茀》。
  混乱纷争的时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颂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甚至可直接付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陈梦家的一句点评最精彩:“洵美的诗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只是那绻绵是十分可爱的。”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的诗作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写成一首诗,只要老婆说好,已是十分快乐;假使朋友再称赞几句,便是意外的收获;千古留名,万人争诵,那种故事,我是当作神话看的。”
  2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客厅”。
  邵洵美的“花厅”是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身材高大、面色白润、鼻梁高挺的邵洵美,总是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神情,有如激流边上的浮萍。他好客、亲切、随和、健谈,让人一见如故。
  这大概可算是中国文坛最好最美的时光吧。也许,自有文学以来,中国文坛从没有过这样的时光,即便著名的兰亭雅集和李白笔下的“春夜宴桃李园”,也难以媲美。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身无分文,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1000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3
  略带忧郁的男人,似乎更能激发女人的爱,何况邵洵美宽容善良、幽默风趣、俊俏优雅、见识广博,又有中性阴柔的诗人气质。但邵洵美不是喜欢猎艳的花花公子,他钟爱的生活是,有艺术修养,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健康。他在《时代》画报上发表了《对1931年男子的话》:
  我希望1931年的人,每一个男性同类都和我一样做:假使我物质上不发生困难,我要在每天早晨上工,每天黄昏散工以外练习踢毽子,我要学会去玩丝竹管弦里面无论某一种乐器!我要每天洗一个澡,每星期看一二次影戏,跳一二次舞!我要订一份《小说月报》、一份《新月》月刊、一份《东方》杂志,《时代》画报是每期会送给我的,所以不必订了。
  在邵洵美心中,他喜爱的理想异性是有艺术修养的新时代女性:
  你们不应当再以柔弱为绻绵,应当存为强壮荣耀的观念。假使你已经是一个新女子,那么你应当更彻底去做一个现代女性的模范,要是光会换上旗袍,认识些男朋友,看看影戏跳跳舞,那你仍不过是个玩具,仍不过是个穿上了时髦衣衫的泥娃娃。
  1935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社通讯记者埃米莉·哈恩来到上海,她为写一本有关宋氏三姐妹的书,不远万里到上海搜集素材。接风宴会上,她一见邵洵美,立刻被他的容貌和气质打动,再见便倾心于这位面白鼻高的希腊式美男子。几度相会下来,他那一口纯正的英语,一首首精美的英文诗作,令她倾倒。女性的爱慕之情,总是伴随了些许崇拜之心、敬佩之意的。
  邵洵美对埃米莉的爱,来得热烈又猝不及防。他陪伴她探访金陵,登临黄山,泛舟西湖……还给她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项美丽”。
  这段爱情持续了五年。他们的爱情不只是风花雪月,他们合作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合办了抗日杂志——中英文版的《自由谭》。由于《自由谭》宣传抗日,项美丽受到日本人的警告,发行七期后,被迫停刊。
  虽然,这段生活在项美丽近百岁的人生中,只是小插曲,却美丽妖娆、动人心魂。耄耋之年,她还说,她只爱过两个男人,一个成了她厮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就是中国人邵洵美。
  4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回国后,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用祖上遗产在上海静安路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金屋》效仿英国唯美派杂志《Yellow Book》,用金黄色的封面,里面用黄色的毛边厚纸,新颖独特。他在发刊词中宣称:“不带色彩,不主张旗帜,不趋就低级趣味、赶热闹、卖笑,要用人的力的极点来表现艺术,抒发至上的美。”后来,他成立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再创建“第一出版社”。他前后办了11种刊物,他的“宝贝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他是要培养大众的精神品质、趣味情操,造就会幸福的民族。
  有位朋友斥责邵洵美出版毫无目的,说办杂志应当有政治野心。他微微一笑回答说:“出版便是我的目的。”
  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独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成立时代印刷厂后,印刷成本和印刷质量一再提高,印刷品价格却一降再降,最后他连妻子的嫁妆都变卖了,可谓倾尽精力财力。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
  5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是啊,被低估又有什么关系。风过霜过,花过月过,倾过心倾过情,倾过力倾过囊,已是彼岸的幸福。
  黄永玉先生曾给邵洵美做了一首诗《像文化那样忧伤——献给邵洵美先生》:“下雨的石板路上,谁踩碎一只蝴蝶?再也捡拾不起的斑斓……生命的残渣紧咬我的心。告诉我,那狠心的脚走在哪里了……不敢想,另一只在家等它的蝴蝶……”
  或许,这样的话语,才能安慰到那颗诗人的心。
其他文献
郎平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忘年交,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交往开始于1980年。当年,郎平19岁,是威震四海的“铁榔头”,而臧克家75岁,是“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的老诗人。  臧克家对体育运动从来抱有兴趣。晚年的他曾经写道:“我是个老病号,也是个老球迷。”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青年臧克家就爱好打网球和篮球。当时在济南,一师和省立一中,是争夺篮球赛冠军的对手,许多有趣的细节,老年臧克家也记得清
期刊
爱尔兰人喜欢讲故事的来历主要源自讲故事人的历史。爱尔兰最原始的讲故事人挨村挨户地讲故事。林奇将他们描述为“记者、艺人兼历史学家”,他们集这几种角色于一身。他们擅长讲述库胡林或芬恩·麦克库尔的英雄神话,同时他们也记录和传述了当地历史,而且对于爱尔兰农村地区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播了当地发生的各种事情。正是讲故事人这种将日常事件描述得饶有趣味的本事让爱尔兰人变得巧言善辩。  口头传述故事的传统可以追溯
期刊
1616年4月23日,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黑暗的日子。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英语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两位作家同一天离世。  有人把塞万提斯的不朽名作《堂吉诃德》称为“西班牙人的《圣经》”。今天,在西班牙人的身上仍然能看到其书中人物的乐观和热情。  不幸的少年  曾有十几个地方先后声称是塞萬提斯的故乡,人们用了一个多世纪来确认,直到18世纪中期在一间教堂找到了塞万提斯的受洗记录,才最终确定他的出生
期刊
1988年的夏天,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苏梅克被自家房顶掉下的那台电扇砸晕,醒来后记忆全失。面对病床前那些喜极而泣的家人,她很惶恐——两个小男孩儿叫她“妈妈”,一个个子不高但很帅的男人亲吻她的额头,叫她“亲爱的”……  重回童年  那次事故发生后,让一个只有4岁理解能力的“孩子”接受自己为人妻为人母这个事实,近乎荒谬。事实上,苏梅克已经22岁了,她曾是全职妈妈,在做全职妈妈之前,是很出色的面点师。
期刊
1940年3月,钱伟长来到加拿大多伦多留学。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原来是学中文的,成为一名文学家,是他从小最美丽的梦想。  但是,在他进入大学刚刚第二天,他的梦想还没有开始,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让出了东三省,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到日寇铁蹄之下。  一时间,全国青年纷纷游行示威,要求抗日。钱伟长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拍
期刊
“Tax”,这是家住大金丝胡同12号的王阿姨最新学会的英文单词,她如今的身份是民宿预订网站Airbnb上的房东,在什刹海旁这条七拐八拐的胡同里,她拿出自住四合院中的3间房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租客。一位美国房客问她这间四合院需要缴多少税时用到了“Tax”这个词,王阿姨当时的第一反应是:“Taxi?”  随着Airbnb在中国的人气激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敞开家门接受一个又一个陌生人成为家中的匆匆过客
期刊
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来说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能浪费掉,而并不会被别人占据了。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不容易。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
期刊
六年前,我儿子Harry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追逐所谓的名校,而是选择了北京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  我和我先生都是北大毕业,我俩反而不太看重学校教育。我俩都认为,是否上一个最优秀的大学,对后续人生并不是决定性影响。每个人有自己的智商水平,如果他不是某个层面的人,即使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或其它方式而进入另一个学习竞争环境,他也会和周围的人有差距,在这个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会不自信不快乐
期刊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普遍二胎”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成为历史。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人口政策也是依各朝国情和发展的需要而适时作出调整的,并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规模……  中国人口最早何时开始骤增  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最早见于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一书。学术界认为较靠谱的是东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数字,当时已出现“料民”
期刊
王蝶学名大桦斑蝶,产自北美洲,全身橙色和黑色花纹相间。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它们成千上万地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起飞,聚集在一起,长途迁徙到温暖的墨西哥冷杉林中过冬。到春天来临,它们再返回加拿大。  所谓“蝴蝶飞不过沧海”这句话到了帝王蝶这里将被打破。让我沉醉的是,其实并没有一只帝王蝶可以完全参与这样一个漫长迁徙的全过程。要完成墨西哥——北美——墨西哥这样一个迁徙历程,事实上耗费了整整四代帝王蝶的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