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性视角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情感溢出功能

来源 :中国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文博类电视节目呈现出一种糅合代际文化差异的情感溢出与涨破效应.其情感溢出功能,折射出不同代际的情感结构和意识形态在文化生产与艺术消费领域中相互接合、相互证成的复调底色.通过结构性适配与情境性接合,文博类电视节目最终将“想象的共同体”落实于平凡具象的日常生活文化实践当中.
其他文献
历史人文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广受好评.全片共6集,立足中国传统书信文化,再现了书信这种人们耳熟能详的信息载体从秦汉时期到近代两千年来的演变历程.它一方面承袭了我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写意传统,从情境、意象、内蕴的抽象视角,展呈古人的气度情思与生命哲思,更在CG动画、文本对白等方面锐意创新,以符合现代审美风尚的叙事语调,消解书卷简牍的枯燥,实现了古与今、破与立的互补共进.
《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等女性情感观察类综艺聚焦恋爱婚姻、夫妻相处、代际关系等现实问题,引起一些观众的共鸣.节目所选择的嘉宾能够有效提升话题热度,通过不同情景之间互动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还原出嘉宾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融入人文关怀,彰显女性魅力.这两档节目所呈现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对社会风气与青年观众有着积极的价值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凸显文化自信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代表,打开典籍、对话先贤,融合了戏剧、影视等多模态叙事,采用了融媒时代的裂变式多介质传播形式,与典籍构成了一种鲜明的互文关系,形成动态的多重叙事场域.其古今交汇的戏剧情境形成陌生化效果,引导观众深入思辨共通的文化价值与情感精神.该节目是文本与媒介技术的跨界整合,充分展现了技术环境改变下凸显媒介融合与数字化交互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多元形式创新.
基于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近年来,聚焦扶贫主题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可圈可点.此类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视听语言等方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文本细读,并回到审美话语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可以揭示作品在主题呈现和审美表意上具有脱贫致富与心灵成长双重书写的显著特点.
“主旋律”是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血脉延续.首先,“主旋律”不是某种特定题材或风格的规定性,而是一种普遍的砥砺性的表征.其次,“主旋律”可以是重大题材,但不应全部采用“宏大叙事”.再次,优秀的“主旋律”作品都以深层的现实主义力量诠释了“人民性”.此外,“主旋律”创作展现大众文艺的多样化表征.最后,“主旋律”要重视“艺术生命力”.
流动的现代社会,代际间出现断裂式鸿沟,代际冲突愈演愈烈.在此社会困境下,家风类文化节目通过故事化、符号化、仪式化的叙事策略,唤醒受众的深层情感体验,引发受众的文化记忆共振,完成仪式行为的建构,传播与传承家风文化,对陷入断裂的社会关系予以象征性弥合.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社群化传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在日益成熟的网络社群中,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以及剧情、类型、参演演员等话题均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互动,这对我国电视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豆瓣、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为基础,总结出电视剧网络社群中存在的主要特征,并分析社群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影响.
电视剧《大浪淘沙》以史实为经、人物为纬,客观完整地再现历史真实;在有限的叙事空间内,强化人物个性特征;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激发当代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完成了一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求新与突破.
本文通过对疫情灾难题材电视剧的文本分析,探讨此类题材在类型探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设计、情节编排上的风格特征.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探索出表达灾难中温情的创作路径并运用有效的叙事策略与观众达成共情.
随着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地方台综艺节目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竞争不是单方面、单要素的,而是涉及从内容到机制、理念,从与受众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到传播活动进化等各个层次和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台综艺节目应有针对性地消除障碍和阻力,用既有优势的发挥、潜在优势的挖掘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与网综的比较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