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清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吡格列酮的肾脏保护机制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5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DN)患者血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及吡格列酮干预后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肾脏保护机制。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住院治疗的EDN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35例;格列美脲治疗组34例。同期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NF-κB、MCP-1浓度,检测比较3组治疗前、吡格列酮组及格列美脲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肾功能、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等变化。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清NF-κB、MCP-1表达的影响。

结果

治疗前EDN组较对照组血清NF-κB、MCP-1、UAER、空腹血糖、HbA1c、HOMA-IR、hs-CRP、IL-6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16、7.61、16.99、17.01、17.05、12.01、8.69、6.28,P均<0.01)。治疗12周后吡格列酮组较格列美脲组NF-κB、MCP-1、HOMA-IR、hsCRP、IL-6、UAER水平降低(t值分别为-5.03、-4.63、-2.35、-8.03、-3.06、-2.10,P<0.05或P<0.01)。EDN组血清NF-κB、MCP-1、HbA1c、HOMA-IR与UAER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8、0.532、0.521、0.466,P均<0.05)。

结论

EDN患者血清中NF-κB、MCP-1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而吡格列酮能下调NF-κB、MCP-1表达,从而发挥抗炎、肾脏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除了及时发现诱因外,处理这些疾病的第一步包括积极给予静脉输液并适当地补充电解质(主要是钾)。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胰岛素直至酮症缓解;轻症患者亦可通过皮下途径给予胰岛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HHS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仔细监测。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过早终止静脉胰岛素治疗,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新诊断或首次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降糖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二甲双胍组及非二甲双胍组,每组各90例。二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MVC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0例)和微血管病变组(148例),对两组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