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应该乐学还是苦学?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芹菜的话:在学习初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李炼老师和洪心老师组织同学们就当代中学生应该“乐学”还是“苦学”展开精彩辩论……
  
  张林璇(正方):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会苦学。这里的“苦”不是痛苦,而是刻苦,是勤奋。包括对征服学海的信心、决心、恒心和耐心。众所周之,中学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可能事事如愿,亦不可能让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克服困难,发挥苦学的精神,攻克难关,获得成功。伟大作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举家食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创作,最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方认为,曹雪芹因为用坚强的毅力克服阻碍他写作的种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他因能把他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而欢乐,如果单凭兴趣,曹雪芹不可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他的目标,是苦学的精神给了他坚持目标的动力,是苦学的精神让他直面艰辛。所以,我方首先认为,苦学是产生乐趣的基础,是先苦才有乐。
  其次,苦学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继续以学习为例子,学习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因为我们学会苦学、学会坚忍、学会努力,所以才让我们的人生价值慢慢浮现。事情越苦越难,价值就越高。并且,苦学精神一直在升华我们的生命,一直让我们敢于挑战新事物。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凭着顽强的毅力,用数十年时间写出了《史记》。如果他仅是有兴趣,而没有坚忍强大的内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能撑得住这巨大的打击吗?所以,我方认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毫无畏惧就是苦学精神的核心。因此,我方坚定认为,苦学是中学生要拥有的学习精神。
  蓝展(反方):我方认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以乐学为主。乐学,是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学。苦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乐学,苦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学,苦学者之所以有动力去学习,就是因为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即乐学。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处于极度压抑、痛苦的焦虑情绪中,做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平时成绩优异,高考却紧张失利的学生就是明证。相反,当人们用一颗轻松快乐的心面对挑战时,效果往往出人意料。“跨栏王”刘翔与其劲敌罗伯特的对比正体现了这一点。刘翔跨栏,视比赛如游戏,轻松快乐让其屡次突破,直至登上世界纪录保持者宝座;罗伯特却忧虑颇多,赛场上多次犯下低级失误,让本为西方人独占鳌头的径赛冠军落入东方人之手。从他们的事例中,不难看出,快乐的确可以创造轻松的氛围。比赛如此,学习同样如此,当快乐能带领我们:攀登学习新高峰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方认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乐学。
  农浩(正方):认知论告诉我们,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艰苦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进步也会有停滞,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退步。要克服这一难关,不是只有快乐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我们以勤奋来克服困难,以刻苦的学习来获取进步。同时,一个困难的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新困难的产生,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地刻苦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黄必欣(反方):“有志者以学为乐,平庸者以学为苦”,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学习观,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差,乐观者往往能成就伟业。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埋头于书山中你会有“逍遥之游,超然物外”的洒脱与闲适;你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与欣喜;你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与豪迈……攀登于书山之上,放舟于学海之中,你才会真正“复得返自然”。
  徐浩昱(反方):我补充我方观点,如果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那我要说,这是一条质量不过关的独木舟。大家都知道,学习缺少了激情和动力,这艘独木舟也就随之腐烂了。可见保持新鲜,即保持激情和动力在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被对方奉为神圣的苦学,在一路的学习生涯中,一定会碰到厌学等问题,要不苏秦也不会悲惨到需要“刺股”来读书了。
  张林璇(正方):学习并不是一份负担,一份苦差事,懒惰的人往往会给自己一个借口:“学问何须苦为役,快乐未必不成才。”何为快乐?从物质方面获得的快乐永远不会是真正的快乐,那种物质的、短暂的所谓“快乐”之后,残留下的只会是更多的空虚!况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经过“苦”的历练,“乐”才会更加美味醇香。
  徐浩晏(反方):快乐是从生活‘中、学习中提升而来的,而对方辩友却误解为避苦求乐,我方的观点是化苦为乐!用苦学的方法学习,日复一日地埋没在书堆中,久而久之,便降低了我们创新和发现的能力。现如今,有太多太多例子向我们证明苦苦求学的学生是走不远的。将来到了社会上,还是得寻思、悔过。
  张林璇(正方):对方辩友所言差矣。对方辩友没有正确理解我方的苦学。我方的“苦”并不是对方所言的痛苦、艰难,而是一种持之以恒、努力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我认为我们中学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像我们身边,如对方辩友所言“乐学”的同学非常多,他们在上课时觉得老师说的都很有意思,也认真听课,学习了,但是在课后他们觉得作业很枯燥、学习很无聊,所以他们没有坚持学习。他们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因为没有乐趣,而以“乐学”的态度逃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是乐学的消极之处。所以我认为只要在此时坚持持之以恒、积极奋进的态度,才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这就是我们倡导苦学的意义所在,也是苦学的重要作用。
  黄必欣(反方):苦学者之所以有动力去学习,就是因为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那就是乐学。乐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为乐,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激情之于学习,犹如呼吸之于生命。其实,快乐着、激情着而学习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各届毕业进入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前辈总结出的状元之法中不也经常出现“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享受学习、享受快乐”的字句吗?他们成功的秘诀在激情,激情的秘诀在快乐。让我们用快乐留住学习的激情吧。
  庞颖璇(反方):好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苦学是违反青少年的天性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陈栋才(正方):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乐趣,随他们的兴趣来读书。难道支撑人生的全部都是乐趣吗?我认为不是的。对方辩友知道我国是什么时候真正在国际上有了威信,有了地位的吗?那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之时。可是,它最重要的制造者——邓稼先,却是克服了 重重困难才走过来的。当初要研制原子弹,他必须抛弃家人和自己的安危,这些无论如何都不是有趣的吧?但是他做到了!在茫茫沙漠中遇到无数困难,他用自己的毅力克服了。如果仅凭兴趣,那么面对这些不快乐甚至是艰难困苦的时候,他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因此,上到科学家,下至学生,我认为苦学精神是我们永远应该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必欣(反方):也许苦学对少数或者说针对性较强的人们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但是对于我国现状来说,只有引导民众学会乐学,才是硬道理。也就是乐学的价值开发远远要比苦学大得多。在你们所谓的“努力”中能做到转化——即把原有的烦恼、苦闷转化为快乐而去学习,并在快乐地学习后还能收获成功,这要比苦苦求知后只收获一份快乐要好得多!可能对方辩友已被苦学的思想深深困扰、神魂颠倒,没有想过要化苦为乐吧!
  徐浩旻(反方):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避苦求乐是人性的使然。能苦会乐是做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
  第一,学习之动力在于对学习的追求和激情。快乐着、激情着而学习的人在我们身边也并不缺乏,各界毕业进入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前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在激情,激情的秘诀在快乐。
  第二,对方一直在强调勤奋就是苦学。“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至理名言后面其实还有一句不被人广为知晓的点睛之笔——“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最关键的”。可见灵感,即创造性思维之于学习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快乐也许对灵感同样重要。而对方在辩论的环节中似乎早已忽视了灵感就是兴趣的问题。可笑,昔日悬梁刺股到今日竟是残留了一副躯壳。更可笑的是,别人都金蝉脱壳了,而你为别人做了壳却还浑然不知!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应当将苦学升华为乐学,“学问何须苦为役,快乐未必不成才”。
  郑雨如(正方):古往今来,悬梁刺股最后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因为对苦学的不重视而遭遇阻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果将成功比作一棵大树,那乐学就是向往绿意的心,苦学就是浇灌大树的雨露;如果将成功比作一座城堡,那乐学就是对城堡的憧憬,苦学就是筑成城堡的一块块基石。
  对学习抱有兴趣固然好,但只有兴趣没有努力同样将人引入失败。没有努力支撑的学习,正如沙上城堡,无根之树,随时可能坍塌。综上所述,学习重在苦学,中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苦学。
  肖云老师: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辩论。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同学们向我们展示了有理有据的论证观点,训练有素的口头表达,较为严谨的思辨性,这是一场成功的辩论会。我代表评委组向指导老师李炼、洪心及各位辩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管仲列传》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肖老师教学过程的成败得失,并由此总结和归纳了传记文本教学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着力点:事件与传主的特色关联;传主与其他人物的命运链接;作者与传主的生命融合;传记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关键词 课堂实录;传记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析  一、字词解疑  师:读读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字词句上有难点的可以提出来。  师生交流,解决了下述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用典的手法并借此鉴赏诗歌。  3.品味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典的手法并借此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2.探究诗歌的主旨情感,品味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创意  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缠绵婉丽、意
一、爬第一级“台阶”:解读“父亲”和“台阶”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但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是,它有很浓的散文味。会读小说的人,看完《台阶》后可能会过目不忘。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里的哪些句子让你过目不忘?  (略去学生的交流。)  师:我们梳理一下,这么多让我们难忘、引起我们思考的细节,都和哪个形象有关?  生:父亲。  师:大家都很会读小说,读小说就是要抓住形象。除父亲这个形象以外,还和哪个形象有
当你努力长出一片新叶  就迫不及待地召唤我  看着我  嚼碎你的奉献  当你为我结出一颗红葚  就欣喜地召唤我  听着我  贪婪的咀嚼的响声  多少个日夜里  你喂饱我晶莹的身体  自己慢慢老去  却从未抱怨只字片语  也不期许  永恒于我的记忆  今天我才知  我是你永远的蚕  躲在你柔软结实的肢腋  享受你撑开的巨大的冠  筛下的阳光碎影  温暖我每一个无知梦幻  直到今天  我才懂得为你流泪
成长的路径绵延无尽头,我涉足于茫茫的路途中,唯有那两种极端的爱,能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护着我走好踏实的每一步。  ——题记    岁月无声地在我身旁穿梭,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在脑海中定格,我一直编织着属于我自己的童话,享受成长的那份美好。  人生漫漫路,我已踏下了十二个坚实的脚印,唯有七岁时踏下的  那个脚印最稳固:最能启迪我的心灵。那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做木偶。我凭借自己的想象,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木偶的发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播放的视频,大家能猜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吗?  生:(异口同声)木兰诗  师:大家真聪明。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边播放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木兰出征》中的四副图片,一边师生共同梳理情节,为下文分析木兰形象作铺垫。  师、生:木兰纺织却停机叹息,因为国家有难,阿爷应出征。木
通过加热将瓶子中的空气挤出,然后再通过冷却将水吸到瓶子里。这样,你就会看到物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准备,一支可以弯曲的吸管、大盘子、玻璃杯子、塑料瓶、一杯热水、一杯冷水、橡皮泥、胶带带、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  1 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 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 用一点色素染一下玻璃杯中的水。  4 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使它探入玻璃杯中。  5
某欧洲国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仅30岁就已经红得发紫,誉满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满。一次,她到邻国来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在一年以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词。  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大学毕业就开始走红,进入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扮
还是习惯性地把年份写成2006。时间流逝了,我还在原地徘徊。每天都觉得很漫长,可是,当365个漫长的日日夜夜都快去了,才猛然醒悟,原来光阴实在是太短太短。  九点钟醒来,躺在床上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四周很安静,真好,没有什么来干扰我思考的空间,我的思考,我的自由,我的幻想,一切如常继续,这真让人幸福。  放假。依然是凛冽的冷,阳光很亮,被雪洗净的街道显得宽敞笔直,大地成为天空的一部分,幸福,也在天
有一个人去找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