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1”:中共高干子女留苏前后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负责组织,选送了21位年轻同志去苏联学习,为新中国准备建设人才。他们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子女。他们在苏联接受大学教育,以学习经济、工业为主,学成后都回到祖国。
  “文化大革命”中,这21人都受到审查,被立案为“4821苏修特务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迫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4821苏修特务案”得到彻底平反,但“4821”这个称呼却被他们保留了下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蓄势待发,准备做最后的较量,延安和重庆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的东北。
  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11月,从山东、苏北调部队11万进入东北,与此同时,抽调干部2万名去东北工作,以充实党的力量。
  “4821”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来到哈尔滨的。
  关于“4821”去苏联学习一事的经过,罗西北(罗亦农之子)是这样回忆的——
  东北局对这次派出留学的人员要求很高,必须是军级以上的烈士和干部子弟。
  直到临走前,21人才全部集合到一起,东北局在南岗俱乐部为我们送行,高岗、李富春、林彪都参加了。
  东北局领导要求我们学习经济和工业,回来搞建设,还立了一条规矩:学业完成之前不准谈恋爱。我们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情况直接向东北局汇报,诸项事宜都同东北局联系。
  东北局领导还为我们准备了饯行酒宴。从延安来的同志从没见过这么丰盛的食物,大饱口福,有的甚至都喝醉了。
  李鹏(李硕勋烈士之子)时任哈尔滨油脂公司协理和党支部书记,他是21人当中唯一在企业工作的。
  1948年9月初,21位年轻人乘火车离开哈尔滨前往苏联,开始了留苏生涯。
  到达莫斯科火车站时,代表苏方来迎接他们的是苏联红十字会所属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马卡洛夫。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终点站不是莫斯科,而是伊万诺沃。
  据谢绍明(谢子长之子)回忆,他们在儿童院待了三四个月,一边补习俄语,一边等着苏方的安排。
  一天,苏联高等教育部派来一位同志解决“4821”的入学问题。他表示,由于苏联与国民党政府还存在外交关系,所以中共派到苏联学习的学生,其身份是非公开的,无法进入莫斯科的高等院校。苏联方面将安排他们在伊万诺沃市学习,并满足他们的专业需要。
  这样的结果与“4821”的愿望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论分到哪所院校,到了那里都要从头补习高中阶段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谢绍明回忆说:“我们每天硬着头皮听苏联老师讲几何、代数。那时还没有俄汉辞典,从哈尔滨走的时候,每人带了一本《日俄字典》,但日语我们也不懂,不过日文中有汉字,可以连蒙带猜。”
  “4821”不仅承受着学习的重压,也面临着艰苦生活的考验。
  出国前,他们对留苏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到了以后才发现,战后恢复时期苏联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苏共联络部负责向他们提供每月400卢布的生活费,但物价很贵,每公斤黄油要60卢布。他们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早晚都是自己起伙,成天吃黑面包。
  由于能源短缺,学校经常停电,漫长的冬季里,要靠烧木柴取暖。离开哈尔滨时,东北局没有为他们准备冬装。在儿童院时,苏方只发给每人一件夹大衣,11月已是滴水成冰,他们的穿戴根本难以抵御严寒。
  “4821”党支部将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反映给东北局,同时也反映给苏共联络部的同志。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学生会了解到他们的处境后,也致信苏共中央领导,说明这批同学的身世,希望给以关注和解决。
  经过几方面的共同努力,1949年夏,“4821”离开了伊万诺沃,在苏联红十字协会的安排下,来到莫斯科。
  就在此时,刘少奇和高岗到苏联秘密访问,谈新中国建国事宜,“4821”在莫斯科上学的事情得以最后敲定。
  当时,“4821”基本上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但中央对他们选择专业是有指导性意见的。
  东北局曾经指示他们学经济和工业,任弼时到苏联治病期间通过任岳(任铭鼎之女)、任湘(任作民之子)向“4821”传达了更明确的意见,就是不要学政治,中国在政治上已经成熟,不需要让苏联培养政工干部。过去中国到苏联学习政治的人,往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也不要学文科,应该学习工科,学习工业。至于具体学习哪一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来选择。
  “4821”留苏期间经历的最难忘的事情,就是1950年2月17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5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来到莫斯科。2月17日晚6时,他们在中国驻苏使馆接见了留学生。
  毛泽东应同学们的要求发表了讲话。他说:“我希望你们在留学期间要做到三件事:第一,要努力学习,掌握好建设本领;第二,要艰苦奋斗,我们国家还很穷,你们在生活上不要和苏联同学攀比;第三,要锻炼好身体,没有好身体,即使你们学了很多知识,将来回国以后也不能为祖国服务。”
  还有一些同学拿着钢笔和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争相请毛主席和周总理题词。
  毛泽东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专业,为他们题写了不同的话语。比如,叶正大(叶挺烈士之长子)告诉毛泽东他是学飞机设计与制造的,毛泽东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建设中国强大空军”几个字。给李鹏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为张代侠(张宗逊之侄)题写的是“努力向前”,给贺毅(贺晋年之子)写的是“光明在前”,给江明(高岗之外甥)题的是“农业机械化”。
  周恩来为大家题写了相同的话语,那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大家共进晚餐,饭后还举行了热闹的舞会。
  1953年10月,罗西北第一个拿到动力学院的毕业证书。
  在整个莫斯科动力学院,只要是中国学生,成绩都是顶呱呱的,博得苏联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经过5年的学习,除谢绍明、叶楚梅(叶剑英之女)、任湘因病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外,其他人都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4821”完成学业后,立即回国投身到“一五”计划的建设中。他们的共同志愿是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罗西北先在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北京水电院干了两年,1955年底到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干就是10年;谢绍明到了哈尔滨飞机工厂;李鹏去了吉林丰满发电厂;邹家华(邹韬奋之子)和叶楚梅一起到了沈阳第二机床厂;叶正大、叶正明(叶挺烈士之次子)在沈阳飞机厂;贺毅本来被分到水电总局北京勘测院,但他请求下基层,与崔军(崔田夫之子)一起到了江西上犹江围堰工区;林汉雄(林育英之子)分在北京,但他没有坐机关,而是上了官厅水库。
  “文革”初期,因为留苏,他们被打成“苏修特务”,受到迫害。
  “文革”结束后,“4821苏修特务案”得到彻底平反。胡耀邦主持中组部工作时,主张大胆提拔和起用优秀中青年干部,“4821”这批人的使用问题也受到胡耀邦的关注。
  1981年1月17日,中组部将21人的工作及表现情况汇总成册,报胡耀邦审阅。
  胡耀邦仔细看了材料,并对其中13人的使用作了批示。其中,对李鹏的批示是:“我主张坚决提起来当部长。不提一些,不能转变风气。”谢绍明所在的八机部生产局对他的评价很好。胡耀邦批示说:“既然评价这么高,为什么不可当副部长?”
  1981年2月,李鹏出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
  在胡耀邦的过问下,到1981年底,“4821”中被提到副部级领导岗位的有邹家华、叶正大、贺毅,林汉雄、谢绍明被定为副部级后备对象……
  从那时起,这21人中,除了罗镇涛(罗炳辉之女)去世、朱忠洪(王稼祥之义子)失踪外,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堪称国家的栋梁之材。
  摘自《湘潮》
其他文献
很久以来,曾(国藩)左(宗棠)交恶就成了晚清的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  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在骆秉章那儿几年“代省长”的出
期刊
有个非常善良的富翁在盖房子的时候,特别设计了很大的房檐,想让无家可归的穷人在他的房檐下暂时躲避风雨。  房子建好以后,很多穷人来到他的屋檐下。然而,他的家人和这些人有过多次口舌之争,彼此闹得很不愉快。  冬天,一个老人在房檐下被冻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过口角的人都骂他为富不仁。  一次刮台风,由于富翁的房子屋檐特别大,结果被掀了顶。那些与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点儿幸灾乐祸,纷纷说这是报应。  富翁吸取了
期刊
一  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  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  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  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叶帅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啊!”    二  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等: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在陈毅领导下,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见电后,陈毅对粟裕曰:“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
期刊
“杨澜访谈录”10周年,入行20年。我觉得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吧。  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而现在我能够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我觉得这20年有很多的感触,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虽然对成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是每个人似乎都想证明自己能够做到。  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
期刊
儿时的毕淑敏就是愿追随梦想的女孩。上小学时她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曾给北京天文馆的馆长写信,探求讨论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可能性,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收到馆长的回信。长大后她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妄想,就是始终期待探索一个阔大而永恒的世界。而现在从事的工作,也和探索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人心是一个内宇宙,同样阔大而永恒。  毕淑敏庆幸自己降生在祥和的家庭,在本该成为“剩女”时由长辈介绍结识了同在部队服役并
期刊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企业界的顶尖精英聚会,席间聊到: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很少有成为大老板的?大家各抒己见,其中一个朋友答道:职业经理人都是高智商、高情商,但老板往往是胆商第一。  朋友的话一出口,大家拍案叫绝!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职业经理人因为情商高、智商高,做事往往想得特别通透,难免畏首畏尾。而这种行事风格,难免会使好机会擦身而过。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
期刊
大唐盛世,在位居宰相高位的人中,最没有为官威风的,就得算娄师德了。  一次,他与宰相李昭德一同入朝,此时的娄师德有些发福,行动迟缓,脚步难免跟不上。李宰相一副火爆脾气,走几步就得等一会儿,没几次就烦了,忍不住张口骂道:“你只配做个田舍夫!”  娄师德听了,不仅不恼,还笑着回答说:“我不种地,让谁种呀?”  娄师德说的可不是笑话,他虽然官位不低,种地的事他还真没少干。他带兵守卫西北边疆,坚持营田屯垦
期刊
乾隆刚称帝那会儿,一门心思钻研诗赋绘画,疏于朝政。乾隆最喜去的地方,是老城街一个叫草墨堂的画社。这一日,乾隆乔装打扮后,手持折扇迈进草墨堂,将他绞尽脑汁所绘的《雪松》图展开。众人看了啧啧称奇。  这时,门外突然有人嚷了一声:“此画虽好,却没有画活。”大家一惊,抬头却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和尚站在门口。  掌柜廉三寸讥讽和尚:“你说这幅画没画活,那你给我们画一幅!”和尚推说只有自己醉了才能画出会活的醉画。
期刊
1944年7月,日军占据了海天佛国——普陀山,使得这个东海的游览胜地面临着一场浩劫。当时,他们一边破坏古迹,一边骚扰百姓,使得僧侣及人民不堪其扰,怨声载道。  一天晚上,千步沙外的莲花洋上突然灯光闪烁,日寇疑是美军太平洋舰队来攻,忙用探照灯扫视海面,可是一无所见。不一会儿,海面“灯火”越来越多,晶亮耀眼,满海闪光。“灯火”随着潮水汹涌而来,吓得崇信佛教的日军拜伏在海滩上连连叩头。因为普陀山是南海观
期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这条定律对于明朝的崇祯皇帝来说却是个例外。  崇祯帝继位时,年仅17岁。面对父兄留下的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崇祯帝颇思振作,经常召见廷臣,探求治国方策。他总是鸡鸣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内阁辅臣的批评。崇祯帝既感激又羞愧,特亲笔写了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批评。  崇祯帝自幼养成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