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为躲避官场隐居南山种豆采菊,在理想的桃花源里自得其乐;梭罗为远离喧嚣隐居瓦尔登湖畔过着简朴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何必世外寻桃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淡泊,笑对生活,自会寻得心安,自会寻得心灵的桃源。
【选文一】☆
静待一朵花开
王红歌
楼下的阿公阿婆从不睡懒觉。每个晴朗的清晨,都可以在小花园边看到他们并肩静立的身影。手牵着手,俯身凝视,稀疏的白发在微露的晨曦里摇曳,泛着岁月的银光。如果你好奇地追寻他们的视线,你会发现,视线的落点都是或开或落的花。也许是一株芬芳的月季,也许是一枚傲雪的腊梅,也许只是一抹淡淡的小雏菊。他们是如此屏气凝神、专注忘我,仿佛天地间只剩了彼此和眼前的美。
除去昙花,其他的花开都不是一瞬的事。很少有人愿意费时间去静待一朵花开。而阿公阿婆却可以就这样安静地伫立好久。也许,只有对生命极为敏感、极为珍爱的人才能沉得下心来,无忧无虑,让时间从容地流淌吧。于是,生命的每一丝变化都在超然物外的心灵里被无限地凸显和放大。
陶渊明采菊东篱静赏南山,苏轼云“闲者便是主人”。莫非淡泊悠然的心境也可穿越时空、转世轮回?抑或是那份至真至纯早已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安藏,只是俗世的纷扰与喧嚣让它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已然难以辨认?
记得小时候,最爱在夏夜和哥哥躺在阳台的竹床上看星空。清凉的夏风里可以清晰听见芦苇的欢舞、流水的轻唱、蛐蛐的逗和。到城里上学后,就再没看到过那样静美的星空了。都市里深浓的尘埃雾霭已经将大半的星辰隐没,习惯了埋头赶路的我们也早已没有了那份仰望凝视的心境。
当我们只能羡慕却无法静下心来等待一朵花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遗失了最初的美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11期
赏析:
静待一朵花开,欣赏生活的美好,是一份淡泊悠然的心境,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对生命的珍重。然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终日奔波劳碌埋头赶路,早已失去了那份仰望凝视的心境。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享受,更在于享受人生之旅中的一路花开。
【选文二】☆
静嗅暗香
王永顺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过羡慕归羡慕,自己还不至于大冒傻气地真的抛家舍子寻个地方隐居去。可是心里是有一种惯性的,一旦有了一种遁世的思想,只要心里不痛快,就觉得还是“梅妻鹤子”好。原来是求静一静心的,可这样一来,心理与现实的反差,陡增了不少烦恼。
《菜根谭》对古来被文人称道的隐居闲逸表达了不同看法。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确可以“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达到“澄静体”的目的,但是人生不应该以“澄静体”为最终目标。比“澄静体”更好的应该是“养圆机”,即培养在人世间的圆通顺变的心理机制,“使此心见可欲亦不乱”,而“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由此看来,过分求清静的人,路可能走偏了。
禅僧青原惟信经历过一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空寂禅境后,没有认定自己找到了人生至理,他乐呵呵地返身回来,对人说:“而今得个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川,可能不够空灵,但这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人生一世,不同于草木一秋,人间是脱离不了悲欢离合、功名富贵、利欲情缘、成败得失、是非曲直的。人生的确无常,处处有纠结,苦大于乐有时也是现实,可我们为什么只计较苦乐的比重,而不知一乐可以轻百苦呢?
回心转意中,自己不再偏爱这类诗句,“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满目青山春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忘机之地就在生活里,这使人想起一首禅诗: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枝头春色已十分。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忙与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累了歇一歇,烦了静一静。其实节奏再快的生活也会容人歇一歇。当我们稍作停歇,伸手把过一枝梅花,此时不用去羡慕梅妻鹤子的林逋,只要放到鼻子下面嗅一嗅,就能闻到生活的芬芳。能嗅出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6期
赏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奔波的人们疲惫不堪,寻一处清静之处放松身心,成为许多人的愿望。其实,不必须羡慕采菊东篱欣赏南山的陶渊明,也不必羡慕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也不必羡慕独处瓦尔登湖的梭罗,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处处发现生活中美丽与芬芳。
【选文三】☆
风吹片云,心静如花
包利民
许许多多的日子,东奔西走,忙忙碌碌,起初的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可是在那些无眠的夜里,便会体会到一种深入心灵的疲惫。回首,仿佛为之奔劳的一切,瞬间失去了意义。常常自问,内心究竟是梦想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便想起多年前,独自一人坐在大学图书馆后的台阶上,夕阳将眼前的树涂抹得熠熠生辉,清风轻翻放在脚前的书。那样的情景几度入梦,似是遥远得不可碰触。
原来,只是想要一种安然的生活,那是一种心境上的恬淡,想拥有那样的一扇小窗,坐拥流年,岁月静美。如此简单的生活,却是离我那样遥远,有那样的一扇窗,也有一窗明月,却是照耀着无尽的沧桑,一颗倦倦的心,无法与那一轮皎皎辉映。
在初夏的一天,回故乡给祖坟扫墓。流连于故土的芬芳,便多停留了几日。住在叔叔家的老房子里,抬眼可见斑驳的院墙,仿佛剥尽岁月的风迹霜痕,看见童年的我,留恋惊喜着墙上的每一棵细草。一个午后,我一个人在,坐在窗台上,很远的远方,一剪山影淡淡,野甸无边无际。而南园中的杏树,粉色的花儿正开得一片深情。目光追逐着长风,看它将天上的一片片云吹得任意西东。那一瞬间,阳光洒落在身上,一种久违的感动,就像与记忆中的所有美好重合。
回到城市的喧嚣,乡村的气息早遗落在漫漫的来路上。再度为汹涌而来的日复一日所困囿,就像从梦里走回梦外,却是没有比梦更遥远的地方了。对面的平房院落里,那些开着的丁香已飘落大半。有一天从院前经过,院门敞开着,看着那些飘出院子的花朵,忽然想起,许久以前,那时还是不解世事的学生,为了心里的梦想,去寻那些五瓣丁香,都说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好运。于是冲动穿透时光的阴霾,便俯身去细看那些花朵,期望着一份久远的惊喜。
却是久寻不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从身后响起:“你在找五瓣丁香吧,给你,我找到好多!”回头,不知何时,一个摇着轮椅的女孩从院里出来,拿着几朵丁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那一刻,仿佛看到了少年时,邻家女孩在花树下静静的笑容。
后来和这个残疾女孩熟悉以后,知道在她近二十年的生命中,便一直是生活在轮椅上。也曾消沉绝望过,可是终是走了过来。每天,她就坐在院子里,就像这个春夏之交,看着天上风走云度,看院中花开花落,无比的宁静。一如她心里的希望,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悄悄生根,缓缓盛开。她对我说:“其实你们也没有必要为世事的奔忙而感到厌倦疲惫,我就很羡慕你们呀,如果我可以像你们一样自由奔走,会很开心。我觉得,就是和心情有关吧,只要心里安静了,再繁忙的生活也会充满意义,也不会感觉累。”
心中有了一种无言的震动和感动。长久以来,真的是忽略自己的心情心境。如果让心如那些花儿般自在开谢,那么就算希望起起落落,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而朝风夕云,更是一种悠远的点缀。如此,就算不能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也会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变换着无尽的情趣。所有的烦恼忧虑,亦会如天上片云,在风中逝去无痕。那么,再苦累再劳碌的生活,也只是心中花儿盛开的背景,也是让生命灿烂绽放的厚重土壤。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10月上
赏析:
奔波忙碌的生活让“我”的心灵疲惫不堪,却是轮椅上的邻家女孩的向往。何故?心境使然。如果让心灵淡然悠然,不为外物羁绊,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会如天上的浮云在风中逝去无痕,世俗的生活也会成为安宁人生的背景。
【选文一】☆
静待一朵花开
王红歌
楼下的阿公阿婆从不睡懒觉。每个晴朗的清晨,都可以在小花园边看到他们并肩静立的身影。手牵着手,俯身凝视,稀疏的白发在微露的晨曦里摇曳,泛着岁月的银光。如果你好奇地追寻他们的视线,你会发现,视线的落点都是或开或落的花。也许是一株芬芳的月季,也许是一枚傲雪的腊梅,也许只是一抹淡淡的小雏菊。他们是如此屏气凝神、专注忘我,仿佛天地间只剩了彼此和眼前的美。
除去昙花,其他的花开都不是一瞬的事。很少有人愿意费时间去静待一朵花开。而阿公阿婆却可以就这样安静地伫立好久。也许,只有对生命极为敏感、极为珍爱的人才能沉得下心来,无忧无虑,让时间从容地流淌吧。于是,生命的每一丝变化都在超然物外的心灵里被无限地凸显和放大。
陶渊明采菊东篱静赏南山,苏轼云“闲者便是主人”。莫非淡泊悠然的心境也可穿越时空、转世轮回?抑或是那份至真至纯早已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安藏,只是俗世的纷扰与喧嚣让它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已然难以辨认?
记得小时候,最爱在夏夜和哥哥躺在阳台的竹床上看星空。清凉的夏风里可以清晰听见芦苇的欢舞、流水的轻唱、蛐蛐的逗和。到城里上学后,就再没看到过那样静美的星空了。都市里深浓的尘埃雾霭已经将大半的星辰隐没,习惯了埋头赶路的我们也早已没有了那份仰望凝视的心境。
当我们只能羡慕却无法静下心来等待一朵花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遗失了最初的美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11期
赏析:
静待一朵花开,欣赏生活的美好,是一份淡泊悠然的心境,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对生命的珍重。然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终日奔波劳碌埋头赶路,早已失去了那份仰望凝视的心境。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享受,更在于享受人生之旅中的一路花开。
【选文二】☆
静嗅暗香
王永顺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过羡慕归羡慕,自己还不至于大冒傻气地真的抛家舍子寻个地方隐居去。可是心里是有一种惯性的,一旦有了一种遁世的思想,只要心里不痛快,就觉得还是“梅妻鹤子”好。原来是求静一静心的,可这样一来,心理与现实的反差,陡增了不少烦恼。
《菜根谭》对古来被文人称道的隐居闲逸表达了不同看法。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确可以“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达到“澄静体”的目的,但是人生不应该以“澄静体”为最终目标。比“澄静体”更好的应该是“养圆机”,即培养在人世间的圆通顺变的心理机制,“使此心见可欲亦不乱”,而“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由此看来,过分求清静的人,路可能走偏了。
禅僧青原惟信经历过一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空寂禅境后,没有认定自己找到了人生至理,他乐呵呵地返身回来,对人说:“而今得个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川,可能不够空灵,但这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人生一世,不同于草木一秋,人间是脱离不了悲欢离合、功名富贵、利欲情缘、成败得失、是非曲直的。人生的确无常,处处有纠结,苦大于乐有时也是现实,可我们为什么只计较苦乐的比重,而不知一乐可以轻百苦呢?
回心转意中,自己不再偏爱这类诗句,“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满目青山春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忘机之地就在生活里,这使人想起一首禅诗: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枝头春色已十分。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忙与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累了歇一歇,烦了静一静。其实节奏再快的生活也会容人歇一歇。当我们稍作停歇,伸手把过一枝梅花,此时不用去羡慕梅妻鹤子的林逋,只要放到鼻子下面嗅一嗅,就能闻到生活的芬芳。能嗅出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6期
赏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奔波的人们疲惫不堪,寻一处清静之处放松身心,成为许多人的愿望。其实,不必须羡慕采菊东篱欣赏南山的陶渊明,也不必羡慕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也不必羡慕独处瓦尔登湖的梭罗,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处处发现生活中美丽与芬芳。
【选文三】☆
风吹片云,心静如花
包利民
许许多多的日子,东奔西走,忙忙碌碌,起初的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可是在那些无眠的夜里,便会体会到一种深入心灵的疲惫。回首,仿佛为之奔劳的一切,瞬间失去了意义。常常自问,内心究竟是梦想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便想起多年前,独自一人坐在大学图书馆后的台阶上,夕阳将眼前的树涂抹得熠熠生辉,清风轻翻放在脚前的书。那样的情景几度入梦,似是遥远得不可碰触。
原来,只是想要一种安然的生活,那是一种心境上的恬淡,想拥有那样的一扇小窗,坐拥流年,岁月静美。如此简单的生活,却是离我那样遥远,有那样的一扇窗,也有一窗明月,却是照耀着无尽的沧桑,一颗倦倦的心,无法与那一轮皎皎辉映。
在初夏的一天,回故乡给祖坟扫墓。流连于故土的芬芳,便多停留了几日。住在叔叔家的老房子里,抬眼可见斑驳的院墙,仿佛剥尽岁月的风迹霜痕,看见童年的我,留恋惊喜着墙上的每一棵细草。一个午后,我一个人在,坐在窗台上,很远的远方,一剪山影淡淡,野甸无边无际。而南园中的杏树,粉色的花儿正开得一片深情。目光追逐着长风,看它将天上的一片片云吹得任意西东。那一瞬间,阳光洒落在身上,一种久违的感动,就像与记忆中的所有美好重合。
回到城市的喧嚣,乡村的气息早遗落在漫漫的来路上。再度为汹涌而来的日复一日所困囿,就像从梦里走回梦外,却是没有比梦更遥远的地方了。对面的平房院落里,那些开着的丁香已飘落大半。有一天从院前经过,院门敞开着,看着那些飘出院子的花朵,忽然想起,许久以前,那时还是不解世事的学生,为了心里的梦想,去寻那些五瓣丁香,都说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好运。于是冲动穿透时光的阴霾,便俯身去细看那些花朵,期望着一份久远的惊喜。
却是久寻不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从身后响起:“你在找五瓣丁香吧,给你,我找到好多!”回头,不知何时,一个摇着轮椅的女孩从院里出来,拿着几朵丁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那一刻,仿佛看到了少年时,邻家女孩在花树下静静的笑容。
后来和这个残疾女孩熟悉以后,知道在她近二十年的生命中,便一直是生活在轮椅上。也曾消沉绝望过,可是终是走了过来。每天,她就坐在院子里,就像这个春夏之交,看着天上风走云度,看院中花开花落,无比的宁静。一如她心里的希望,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悄悄生根,缓缓盛开。她对我说:“其实你们也没有必要为世事的奔忙而感到厌倦疲惫,我就很羡慕你们呀,如果我可以像你们一样自由奔走,会很开心。我觉得,就是和心情有关吧,只要心里安静了,再繁忙的生活也会充满意义,也不会感觉累。”
心中有了一种无言的震动和感动。长久以来,真的是忽略自己的心情心境。如果让心如那些花儿般自在开谢,那么就算希望起起落落,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而朝风夕云,更是一种悠远的点缀。如此,就算不能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也会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变换着无尽的情趣。所有的烦恼忧虑,亦会如天上片云,在风中逝去无痕。那么,再苦累再劳碌的生活,也只是心中花儿盛开的背景,也是让生命灿烂绽放的厚重土壤。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10月上
赏析:
奔波忙碌的生活让“我”的心灵疲惫不堪,却是轮椅上的邻家女孩的向往。何故?心境使然。如果让心灵淡然悠然,不为外物羁绊,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会如天上的浮云在风中逝去无痕,世俗的生活也会成为安宁人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