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老师是音乐老师。她高高的个子,齐耳的黑发,四肢修长,姿态端挺,常给人干练清爽、鹤立鸡群之感。她肤色微黑,单眼皮,完全不同于“杨柳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的”的古典美人。但她鼻梁细挺,嘴唇性感,目光清澈锐利,能歌善舞,活泼健谈,别有一番风姿。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学校园,教我们的老师大多读过师范,科班出身。但时代使然,刘老师毕业那几届,教师紧缺,于是一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被选拔出来,经过两个月的短训,就被分配教初中。这批老师有教英语有教语文的,刘老师一直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校宣传队的顶梁柱,便教了音乐。
过几年,全国的教育已恢复正常,考大学成为一条看得见的光明大道。校园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音乐课少,地位嘛,不言而喻。
但刘老师不在乎这些,相反,她很自信。别的老师忙得要死,她相对轻松。别的老师很少进城,她先生在部队,暑假就到部队探亲。她喜欢洒花露水,家里、身上常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曾有一个疑似情窦初开的小小男生,站在她刚走过的地方,眼神迷茫,作陶醉状:“啧啧,香风把我熏倒了。”引得周围人一片哄笑。
课堂上,刘老师教得很投入,她有一副少有的好嗓子,声音亮而美,甜而润,用行话说是,音质纯音色美,有时感觉就像唱片里的一样,不,比唱片里放出来的还好听,因为有现场感。有时不同班两节音乐课连起来上,她嗓子快哑了,于是指挥我们唱歌。那时正是《刘三姐》电影大热的时候,她常教我们对唱,女生集体扮刘三姐很占优势,男生们扮穷酸秀才也觉得很好玩。大家上课都很投入,沉浸在音乐的美妙里。有时歌声太嘹亮,常有隔壁班的老师过来要求不要影响他们上课。我们只好压低了嗓子唱。
学校原来有一台老式的脚踏风琴,身世沧桑,个别键位不能正常履职,不免有些跑调。于是,刘老师费了好大的劲儿,游说校长新置一台扬琴,花去巨资,在学校引起巨大的轰动,有弹有赞。从此,每次上音乐课,大家都分外兴奋。扬琴摆在教室前面一角,蒙着墨绿色的丝绒,垂着金黄的流苏,泛着高贵的光泽,引发我们浮想联翩。当我们唱歌唱累了,她就会为我们演奏乐曲。记得当时她弹得最多的有《北风吹》《十送红军》《洪湖水,浪打浪》《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最后往往是那首“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音乐课在学校不受重视,但刘老师的课却最受学生欢迎,用现在的话说,刘老师是最有气场的老师。
刘老师的魅力一是因为她年轻,有活力有朝气;二是她见识广,乐于跟学生分享。有时课上,她会与我们分享许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如部队的生活,战士的训练,城里的世界,外面的风光等等。用教学术语来说,这叫“跑堂”,是教学的大忌。但在我们听来,却很受用。刘老师的魅力还表现在她比别科的老师随和好说话,教学总是顾及到学生的需要,如果大家考砸了,情绪低落,就不教唱歌了,改成欣赏音乐。如果是第四堂课,她就早点下课,让饥肠辘辘的男生们早点冲向食堂。
刘老师住在学校,加上与先生两地分居,所以周末的时候,很闲。往往练习新曲,或吊吊嗓子。扬琴刚买回来的时候,她兴致很高,傍晚常把我和另一家的小姐姐,招来一起,她边弹琴,边教我们歌唱,琴声悠扬,歌声清脆,空荡荡的校园里,余音袅袅,花木芳菲。有时她兴起,弹完一曲又一曲,我们安静聆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里,不觉红日西沉,暮色苍茫。
刘老师是个活泼的人。跟我们接触多了,她就会讲起自己的经历。她家中有一张军装彩照,是那种涂彩的。照片上是她的侧面头像,戴着军帽,穿着军装,肤色白晰,年轻漂亮。是1966年她当红卫兵时在北京照相馆里照的。她坚持说自己在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激动得眼泪直流,喊口号喊得声音嘶哑,像那个年代许多狂热的年轻人一样。当然,作为一个女学生,作为一个家教严格的老中医的女儿,她没有参与随后的武斗,没有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升学考试竞争日烈,终于有一天,学校取消了毕业班的音乐课。刘老师黯然。不久,她去脱产进修,进修结束后,调到别的学校改教历史。
再遇见刘老师,已是五六年后。我问她为什么不继续教音乐,她说教音乐要弹钢琴,她不会。现学又来不及,年纪大了,手指没有以前灵活了。我听了,心里怅怅地难受了很久。我原来以为她是无所不能的。
十几年后,我再遇刘老师,感觉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刻下风霜,她一如从前。刘老师到了退休的年龄,也没变得苍老与消沉。她就像一棵树,每到春天,就绽出新绿,热情地伸展枝叶,随风起舞。
不知,这是不是音乐的力量?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学校园,教我们的老师大多读过师范,科班出身。但时代使然,刘老师毕业那几届,教师紧缺,于是一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被选拔出来,经过两个月的短训,就被分配教初中。这批老师有教英语有教语文的,刘老师一直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校宣传队的顶梁柱,便教了音乐。
过几年,全国的教育已恢复正常,考大学成为一条看得见的光明大道。校园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音乐课少,地位嘛,不言而喻。
但刘老师不在乎这些,相反,她很自信。别的老师忙得要死,她相对轻松。别的老师很少进城,她先生在部队,暑假就到部队探亲。她喜欢洒花露水,家里、身上常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曾有一个疑似情窦初开的小小男生,站在她刚走过的地方,眼神迷茫,作陶醉状:“啧啧,香风把我熏倒了。”引得周围人一片哄笑。
课堂上,刘老师教得很投入,她有一副少有的好嗓子,声音亮而美,甜而润,用行话说是,音质纯音色美,有时感觉就像唱片里的一样,不,比唱片里放出来的还好听,因为有现场感。有时不同班两节音乐课连起来上,她嗓子快哑了,于是指挥我们唱歌。那时正是《刘三姐》电影大热的时候,她常教我们对唱,女生集体扮刘三姐很占优势,男生们扮穷酸秀才也觉得很好玩。大家上课都很投入,沉浸在音乐的美妙里。有时歌声太嘹亮,常有隔壁班的老师过来要求不要影响他们上课。我们只好压低了嗓子唱。
学校原来有一台老式的脚踏风琴,身世沧桑,个别键位不能正常履职,不免有些跑调。于是,刘老师费了好大的劲儿,游说校长新置一台扬琴,花去巨资,在学校引起巨大的轰动,有弹有赞。从此,每次上音乐课,大家都分外兴奋。扬琴摆在教室前面一角,蒙着墨绿色的丝绒,垂着金黄的流苏,泛着高贵的光泽,引发我们浮想联翩。当我们唱歌唱累了,她就会为我们演奏乐曲。记得当时她弹得最多的有《北风吹》《十送红军》《洪湖水,浪打浪》《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最后往往是那首“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音乐课在学校不受重视,但刘老师的课却最受学生欢迎,用现在的话说,刘老师是最有气场的老师。
刘老师的魅力一是因为她年轻,有活力有朝气;二是她见识广,乐于跟学生分享。有时课上,她会与我们分享许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如部队的生活,战士的训练,城里的世界,外面的风光等等。用教学术语来说,这叫“跑堂”,是教学的大忌。但在我们听来,却很受用。刘老师的魅力还表现在她比别科的老师随和好说话,教学总是顾及到学生的需要,如果大家考砸了,情绪低落,就不教唱歌了,改成欣赏音乐。如果是第四堂课,她就早点下课,让饥肠辘辘的男生们早点冲向食堂。
刘老师住在学校,加上与先生两地分居,所以周末的时候,很闲。往往练习新曲,或吊吊嗓子。扬琴刚买回来的时候,她兴致很高,傍晚常把我和另一家的小姐姐,招来一起,她边弹琴,边教我们歌唱,琴声悠扬,歌声清脆,空荡荡的校园里,余音袅袅,花木芳菲。有时她兴起,弹完一曲又一曲,我们安静聆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里,不觉红日西沉,暮色苍茫。
刘老师是个活泼的人。跟我们接触多了,她就会讲起自己的经历。她家中有一张军装彩照,是那种涂彩的。照片上是她的侧面头像,戴着军帽,穿着军装,肤色白晰,年轻漂亮。是1966年她当红卫兵时在北京照相馆里照的。她坚持说自己在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激动得眼泪直流,喊口号喊得声音嘶哑,像那个年代许多狂热的年轻人一样。当然,作为一个女学生,作为一个家教严格的老中医的女儿,她没有参与随后的武斗,没有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升学考试竞争日烈,终于有一天,学校取消了毕业班的音乐课。刘老师黯然。不久,她去脱产进修,进修结束后,调到别的学校改教历史。
再遇见刘老师,已是五六年后。我问她为什么不继续教音乐,她说教音乐要弹钢琴,她不会。现学又来不及,年纪大了,手指没有以前灵活了。我听了,心里怅怅地难受了很久。我原来以为她是无所不能的。
十几年后,我再遇刘老师,感觉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刻下风霜,她一如从前。刘老师到了退休的年龄,也没变得苍老与消沉。她就像一棵树,每到春天,就绽出新绿,热情地伸展枝叶,随风起舞。
不知,这是不是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