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咬文嚼字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高中课文《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关于“推敲”而发的议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根据相关资料和自己的分析对《题李凝幽居》作了合理的解读。
  【关键词】推敲 《题李凝幽居》 幽居 幽人 幽情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认为,就诗之意境而言,“推”比“敲”更佳。果真如是乎?
  朱先生之所以如此认为,一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是其“自掩自推”,而“敲”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毕竟有些“温暖的气氛”;二者“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我们姑且不论原诗中“僧敲月下门”是否真要表现“冷寂”的意境,单就“寺”而言,实存疑问。原诗题目为“题李凝幽居”,诗中“闲居”“荒园”很难理解为寺,“僧”所敲之门显然为李凝幽居之门,不知朱先生“寺”之说从何而来。既非寺,非自家居处,又焉能“自掩自推”?再者,若细析这两句诗,我们也不难看出,即使是表现“冷寂”的意境,“敲”也不比“推”逊色。空谷幽静,唯闻有僧叩门之声,以动衬静,愈显其静,何谈“打破了岑寂”?王维《鸟鸣涧》不也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写“夜静春山空”吗?再说,就这两句的关系来看,上句写鸟,意在引出下句写僧,“敲”更应与“宿”关联起来看。“初月未终夕”,鸟已宿而僧未宿,鸟有宿而僧无宿,长途跋涉,旅途疲惫,困顿不堪,荒谷旷野中,忽现一处院落,欣喜之下,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敲门求宿,大有“烟火相亲”之感,又何谈“平添了搅扰”呢?
  看来,古之人非妄语也。但正如朱先生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那么,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呢?
  施绍文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全诗只是书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颈联“是写归路上所见”;霍松林先生却在《历代好诗诠评》中认为,“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是“不符合诗意的”,颈联为“直写游园”。
  确实,从尾联来看,全诗应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细析全诗,这一过程应为见幽居、宿幽居、别幽居。见幽居、别幽居为实写;宿幽居为虚写,用了跳跃之法。这其中,幽人虽未露面,然人在境中,人在事中,人在情中,即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更添一种超然幽情,令人神往。对于施霍二人之说,我以为事非访遇,中无游园。
  贾岛,范阳人,早年为僧,元和六年(811)至洛阳谒韩愈,听其劝还俗后,屡试不第,愤世嫉俗,曾作诗嘲讽权贵,被列为“举场十恶”,穆宗长庆二年(822)被逐出关。从《苕溪渔隐丛话》《唐摭言》《唐诗纪事》等书关于“推敲”故事的记述来看,虽则细节有所出入,但大致相同,其中皆有“冲撞大京兆尹韩愈”之说。若此说可靠,《题李凝幽居》应为穆宗长庆三年的作品,因为韩愈一生中仅在长庆三年时做过京兆尹。结合《题李凝幽居》的内容来看,此诗极有可能是贾岛又一次赴长安途中所作。对“李凝幽居”当属途中路过,而非有意拜访。“李凝幽居”从诗中看,地处偏僻,少有人烟,是“闲居”“荒园”,想必非豪宅阔第,焉有“过桥”“石山”之类的建筑。若有,何谓“幽居”?“游园”之说实难成立。
  我以为,此诗为贾岛于穆宗长庆三年(823)赴长安途中,路经李凝幽居而写的一首诗。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中,“闲居”“荒园”承写“幽居”;“少邻并”实为“无邻并”,意为独居于此,远离俗世红尘;“草径”者,谓身处山野,无有人事往来。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由远而近,由景及人,由静而动,写月上鸟宿之时,有远行之僧至此幽居前敲门求宿。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次日清晨主客分别时的情景。移身过桥,放眼四望,别是一番景象;抬步上石,山道上云雾弥漫,恍若仙乡,真乃绝妙佳境。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是直抒情志。如此幽妙之境,如此高洁之人,不正是诗人心中所渴慕的吗?一夜之宿,不仅找到了宿身处,更觅到了宿心处。“暂去”,是为了了断尘缘;“还来”是为了与知音相伴;“幽期”是共同的心愿;“不负”是铮铮的誓言。全诗围绕“幽居”而写,其中含幽人,寓幽情。作者以僧自称,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写了途经李凝幽居,与李凝相识、相别、相约的过程,抒发了诗人在仕途失意、身心俱疲之时,内心对世俗追求的懈倦,对宁静单纯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精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美、清冷、神秘、奇幻的境界,艺术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其中用跳跃的手法,简约有致,给人以新奇之感,堪称经典。由此看来,终是“敲”合诗境一些。
  教而生疑,疑而求思,思而得解,不亦乐乎。此之谓乐在其中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6:77-78.
  [2]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1-962.
  [3]霍松林. 历代好诗诠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41-542.
其他文献
如何让初中生写好一篇完整的好文章?我与不少的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作文课上,教师讲了学生写,学生写了教师评,教师评了学生再写。这种做法 ,精力、时间花了很多,但其收效却并不大。后来我看到一篇 “作文开头十六法”的文章,心中很有触动,心想,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如果要写他们,就应该有四五十种开头。于是我尝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写开头的训练,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来,我把这种训练进行延伸,对学生进行景物描写、肖像描
【摘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关键词】课堂 课外阅读 兴趣  享受充分的阅读是丰富知识、明白事理、加强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人也应该是学生,那么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呢?本文依据生本教育理念,阐述了生本课堂的特征: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实现真正“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并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建构生本课堂的策略:以学定教;开放课堂;真正“对话”。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探索  一、生本课堂的特征  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
【摘 要】运用课前预留五分钟由学生演讲的方式导入课堂;为了激励学生,通过“寻找闪光点”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提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导入 演讲 评价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每一堂课都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知道好的导入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求知欲,甚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常见的方式一般有:复习导入法、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美化教学语言,打造诗化课堂的观点,并在个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出语文教学语言要注重意境之美、语音之美、幽默之美、情感之美,力求创设“文味”十足的高效语文课堂,为学生展现别开生面的文学舞台,全面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情感 幽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
【摘 要】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lots of these sentenc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which looked ordinary. If we read these words several time we’ll find the quintessence cryptical. Through the words reader
【摘 要】一个政党要永葆先进性,离不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的前提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是我党推动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大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
一、正确面对中职生的特点  中职阶段正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中职学生生源复杂,个性差异大。大多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薄弱,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居多,缺少父母的约束与爱,缺少自我肯定的信心,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自我控制力差,判断是非能力差,盲目性大,受不良习气影响大。传统教学观念中的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差异、重认知轻情
“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它是匆匆的,快去寻月吧。”这里写了月的变化过程,月在变化,无数诗人也注意到了月的变化,进而,月亮也具有了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方面的特点。月亮成为了“人化”的事物,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用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知识渗透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法 课堂教学 历史 渗透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历史知识渗透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螺旋式上升的历史知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