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卧公路南华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综合处治技术

来源 :四川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映卧公路南华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泥石流沟堆积体的情况,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地质特征,结合隧道的施工需求,制定了隔水墙方案保证影响段以外区域的正常施工,采用了大刚度超前支护保证开挖安全,采用了结构周边注浆堵水、墙背分区防水、限压排水等措施确保结构防排水的有效性,采用了抗水压衬砌保证高水头条件下的结构安全,这些综合处治技术的应用使得隧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泥石流沟段。
  【关键词】隧道; 泥石流堆积体; 综合处治技术
  【中国分类号】U455.49【文献标志码】A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沟谷深壑地区,由暴雨、融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堆积体一般由细粒物质和粗粒物质两种成分组成。泥石流堆积体的性质不同,其细、粗颗粒的空间排列状态也不同。泥石流堆积体可以分为前进前积式、后退上叠式与沟谷侧积式3种。
  G350映秀至卧龙段公路是九环线映秀至四姑娘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起于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经耿达,止于卧龙,向西延伸穿越巴朗山,可至四姑娘山和千碉之国丹巴。路线沿岷江支流渔子溪布设,为典型高山峡谷地形,河谷深切,谷坡陡峻,相对高差1 000 m左右,坡度一般为50~70 °,均为V形河谷。公路位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至耿达段(长约20 km)距离震中3~7 km,该段约90 %的道路被严重掩埋或损毁,原路基本无法利用。地震引发了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根据前期开展的地灾评估报告的结论,在本路段约20 km的范围内,分布了大小崩塌35处,泥石流39处。由于沿线地灾几乎连片发育,规模庞大,造成了地形的巨大变迁。
  1 南华隧道施工揭露泥石流沟堆积体情况
  南华隧道位于映卧公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段落,隧道长4 977 m,为傍山隧道,平面大致沿渔子溪走向布置。隧道下穿了瓦斯沟、肖家沟、蟹子沟等7条大中型泥石流沟,其中可能对隧道方案造成重大影响的首推肖家沟。该沟主沟长3.46 km,平均纵坡降426 ‰,沟内有5条较大的支沟发育,呈“V”字形沟谷,流域平均宽度2.1 km,流域面积约7 km2,两侧出露岩层为花岗岩,沟内水流量大。该沟位于渔子溪左岸,为一老泥石流沟,活动期次在三期以上,属特大型泥石流沟。在震后的一次暴雨中,肖家沟爆发的泥石流扇体前缘宽度达到350 m,扇体长度150 m,平均厚度15 m左右,河床抬高近31 m形成堰塞湖,堆积方量约35×104 m3,后缘堆积体厚度约50~80 m。经测算,沟内仍还有约357×104 m3地震堆积物。
  隧道下穿肖家沟段最小埋深约86 m,勘察阶段在沟内布置了一个钻孔,由于沟内泥石流堆积体多为坚硬的大块石,架空现象严重,且工作区飞石频发,施工风险极高,钻孔深至36 m便无法继续实施。根据地质调查成果,推测沟心处堆积体厚度约60 m。
  隧道纵坡为单向坡,在距肖家沟约500 m的高侧设置了逃生通道兼作施工通道,下坡掘进至主洞后分别向上下游同时施工主洞。下游掌子面开挖至肖家沟范围后拱顶揭露泥石流堆积体,主要为漂、块石夹泥,地下水呈细股状流出,后续开挖发现掌子面堆积体范围迅速扩大,很快引发坍方以至冒顶(图1、图2)。
  2 泥石流堆积体处治方案
  2.1 补充地质勘察
  为了摸清泥石流堆积体的发育范围,在掌子面上、下台阶各布置了一个水平钻孔,由于孔周为崩积、洪积及泥石流混合堆积的块、碎石夹少量卵石,钻具反复多次无法钻至孔底,套管也没法跟进,钻进难度极大,仅钻进了约30 m。钻孔初步查明掌子面前方整个隧道断面均为堆积体,结合TSP超前地质预报资料,预计长度约70 m。
  2.2 开挖支护措施
  地层以块、碎石为主,架空严重,且受地下水长期冲刷,所以隧道开挖的难点在于保证拱部和掌子面岩土体的临时稳定性。
  经技术方案比选,确定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既能实现短台阶,快封闭的目标,也能利用核心土保证掌子面的稳定。由于核心土为松散块石,自稳性极差,不利于施工操作,故表面采用喷C20混凝土封闭。
  超前支护是保障拱部岩土体稳定的关键措施。由于泥石流堆积体成孔困难,松散压力大,需要超前支护能打得进去,还能撑得起来。设计选用了单层76 mm自进式锚杆+单层42 mm小导管的组合形式。76 mm自进式锚杆每循环长度10 m,搭接2 m,环向间距40 cm,其自带鉆头,施作方便,刚度够大,能抵御大块石的巨大压力;42 mm小导管每循环长度4.5 m,环向间距40 cm,搭接1.5 m,在自进式锚杆的间隙施作,注浆固结后可防范细碎颗粒的漏失,保证拱背岩土体的原始级配,利于土拱的形成。
  隧道冒顶后,洞顶地层原始结构破坏,洞周松散压力大增;地表泥石流沟常年流水,雨季水量暴涨,泥石流堆积体内架空现象普遍,地表水下渗形成深部潜流。为了抵抗松散地层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产生的巨大压力,设计通过计算拟定了抗水压衬砌参数。计算荷载取为80 m土压力+水压力,其中水压力折减系数选定为0.7。结构采用双层初支+钢筋混凝土二衬的组合形式,具体参数见表1。
  为了改良洞周土体,促进土拱的形成,同时适当封堵地下水的渗流路径,现场在穿越堆积体段实施了开挖后注浆措施,加固圈为开挖轮廓线外6 m,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占比60 %)和纯水泥浆(占比40 %)组合,先压注快速凝固的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封堵较大的空洞,再压注纯水泥浆填充微小空隙。
  2.3 防排水措施
  由于雨季沟内水量暴增,水压迅速上升,若采用常规的以排为主的策略,洞内排水系统可能难以承受。另外,长期大量排泄堆积体内的地下水,也容易造成细颗粒的大量漏失,进而引发上方地层失稳。故下穿泥石流沟段的防排水总体设计原则为“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综合防治”。具体措施为:   (1)开挖后注浆堵水(见本文2.2节)。
  (2)分区防水:在下穿泥石流沟段起止点各设一环型厚止水橡胶垫(宽1 m,厚2 cm,设于初支与二衬之间),阻隔高压地下水向上、下游衬砌内渗流。
  (3)全包防水:下穿泥石流沟段二衬背后设置全封闭柔性防水层,为了防范高压水从薄弱点渗入后在二衬背后串流,在防水层内加密设置纵、横向盲沟排水管,可将渗入的地下水引入中央水沟。
  (4)三缝防水:施工缝是防渗漏的关键环节,由于二衬厚度较大,采用了外贴式橡胶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止水条组合而成的三重防水措施。
  (5)为了避免极端情况下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压力超过设计容许值,对结构造成破坏,结构左右侧各预埋了两根83 mm无缝钢管,一端伸至结构外缘,一端接引至中央水沟检查井中,并在出口设置安全阀泄水装置。安全阀开启的压力设定值为0.5 MPa,一旦结构周围水压超过该值,安全阀就会自动开启,排泄地下水以降低水压(图3)。
  3 施工工艺
  由于掌子面为松散块石土,稳定性极差,故采用三臺阶法施工工艺(预留核心土)。该工艺要求短台阶,各工序迅速轮转,初支快速封闭。现场各工序的衔接磨合完善后,能保证在距离掌子面约20 m处完成初支封闭。核心土受地下水的影响,表面湿滑,自稳差,表面采用喷C20混凝土封闭,既能提供一定的临时稳定性,也利于工人的现场施工操作。
  4 临时挡水墙工程
  南华隧道下穿肖家沟泥石流堆积体段长约100 m,至4月初开挖接近半程,此时工地现场进入雨季,受山上融雪及降雨影响,肖家沟内水量持续增大,洞内涌水量预估涌达1 070 m3/h,远大于抽水能力,导致下游掌子面停工。洞内积水水位持续增加,淹没了下游掌子面,并不断向上游蔓延。下游掌子面与施工横洞处高差约17 m,横洞洞口又高于主洞,随着后期降水的持续增加,横洞面临被淹没风险,进而导致上游掌子面也停工。若大量增加抽排水设备,并持续抽排洞内积水以保证上游掌子面继续施工,代价高昂。为此,现场决定在掌子面附近设置挡水墙封闭隧道下游段。
  挡水墙设计考虑的因素包括:①挡水墙应设置在靠近掌子面,且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段落;②掌子面涌水量大,排水成本高;③由于雨季临近,挡水墙应尽快实施;④挡水墙为临时设施,应易于施作,且便于拆除。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后,确定在K5+270处实施挡水墙,采用厚1.5 m C25素混凝土,分别在左右侧1/3洞跨处设置一条竖向梯形肋,宽1.5 m,顶厚1.5 m,底厚2.6 m。根据验算,该墙可抵抗约35 m水头压力。K5+270处与横洞口标高差值约为28 m,挡水墙实施时,在其下部预埋3根110 mm钢管,并接引至横洞洞口外标高低于洞口约10 m处,当墙背水压达到0.3 MPa左右时,管内水流将漫过管道最高点,形成虹吸效应,自动排泄墙背地下水泄压。
  临时挡水墙修筑完成后,下游来水被截断,雨季期间上游掌子面实现了正常施工。10月底雨季结束后,临时挡水墙的使命顺利完成,被爆破拆除。按照既定的处治方案,隧道剩余段落在冬季枯水期得以安全实施。
  5 结束语
  映卧公路南华隧道施工期间遭遇的泥石流堆积体埋深大、结构松散、地下水丰富,处治难度极高。综合采用大刚度超前支护、周边注浆堵水、墙背分区防水、限压排水、抗水压衬砌及临时挡水墙等措施后,隧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泥石流沟段。近几年的运营状态显示,该段隧道结构稳定,防排水系统运转有效,综合处治措施效果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宇,万晓燕,陈礼伟.圆梁山隧道溶洞地段抗水压衬砌结构试验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4):62-67.
  [2] 陈五二.基于有限单元法的隧道抗水压衬砌结构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7,106(7):67-75.
  [3] 和万春.径向和帷幕注浆与抗水压衬砌综合技术在老东山隧道中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 2010(1):93-98.
  [4] 李天斌,刘梁,陈国庆,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处治[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4):712-718.
其他文献
【摘要】泸州市渡改桥工程九支大桥主桥为(117+225+117) 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部分斜拉,采用塔梁固结、墩梁分离体系。主梁采用单箱三室断面,采用悬臂浇筑施工;索塔为单柱式花瓣造型;斜拉索为单索面双排索,采用扇形布置,斜拉索梁端采用齿块锚固于主梁箱室内,塔端采用分丝管式索鞍,索塔设置抗滑装置。主墩为花瓶造型的双箱空心薄壁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文章重点介绍主桥结构设计及相关计算。  【关键
【摘要】被动柔性防护网是公路和铁路沿线防护落石灾害的一种常用装置,为研究落石动量参数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影响,文章以常用的RX-500型被动防护网为原型,通过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具有相同尺寸、相同动能和不同动量的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受力性能和能量耗能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石动量参数对落石能量耗散时间影响很大,落石动量越大,落石能量耗散的时间越长,落石冲击时间可延长21.34
探索稳定高效的碱性析氢(HER)电催化剂对碱性条件下的电解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水热反应和磷化/硒化工艺在碳布上原位生长了具有分级纳米阵列结构的Se-NiCoP/CC析氢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Se掺杂可以增加Ni Co P的电化学活性位点,调节NiCoP的电子结构。优化后的Se-NiCoP/CC电极在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79 m V。当将Se-NiCoP/CC电极同时作为碱性水电解槽的正极和负极时,在仅1.62 V的低电压下
【摘要】文章详细梳理和总结了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六种情况,并将目前的相关研究归纳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地表和结构物沉降问题、主动加固方案效果评价、微扰动盾构掘进参数优化。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分析,对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铁路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盾构隧道; 下穿; 运营铁路  【中国分类号】U455.43【文献标志码】A  铁路与公路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运营铁路的规模
摘要:文章对郑州市金水区POI数据测评筛选,选取老年POI密集片区道路进行步行友好性评价,结果表明,片区道路老年步行友好性较差,仅有2.22 %的道路达到“步行天堂”标准;13.33 %的道路“非常适宜步行”;31.11 %的道路“适宜步行”;33.33 %的道路“较适宜步行”;20 %的道路“不适宜步行”。老年人步行友好性四个维度排序为: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道路和河流均会对步行产生削
【摘要】在钻爆法施工作业中,隧道爆破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装药结构的形式。文章以浦梅铁路牛铜山隧道为依托工程,研究不同装药条件下岩石的破碎效果。以显式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为工具,分别对耦合装药、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三种装药结构下的岩石破碎范围、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及监测点质点振动速度等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建议牛铜山隧道施工爆破中,掏槽眼采取耦合装药,辅助眼采取水介
【摘要】在重载列车长期反复作用下,隧道基底往往会出现基底脱空等问题,尤其是在软弱围岩地段更为显著,严重时将会对列车隧道结构产生损伤并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营。文章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差分元分析软件FLAC3D对软弱围岩基底在不同轴重列车动荷载下的基底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隧道基底位移和隧道基底应力响应规律。  【关键词】重载铁路; 软弱围岩; 隧道基底; 动力响应  【中国分类号】U212.33+4【文
【摘要】铁路隧道穿越富水破碎带时,开挖掌子面极易发生失稳,影响开挖的安全进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针对这种问题,文章以浦梅铁路某隧道为依托,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随着开挖进行围岩渗流场的变化规律,对掌子面失稳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开挖渗流场和掌子面向隧道内位移之间的联系规律,为以后施工及时应对掌子面失稳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隧道; 破碎带; 掌子面; 流固耦合; 稳定性评价  【中国分
【摘要】预应力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对持力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较强等优点,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基项目基础设计和施工中。目前比较常用的桩施工工艺为静压桩和锤击桩两种方式,两种桩施工工艺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各有優缺点。文章以沿海某软土地基小区的预应力管桩施工为例对两种成桩工艺进行阐述,分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处理措施,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供同类工程进行施工
【摘要】文章通过对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沿线震后地质次生灾害的调查分析,介绍了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关防灾减灾的处治思路和采用的防护技术,总结了在极重灾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高速公路; 地震次生灾害; 防灾减灾技术  【中国分类号】U416.1+62【文献标志码】B  映汶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境内,起于映秀,经银杏、桃关、草坡、绵虒、玉龙,止于汶川县南侧。映汶高速是国家